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師說——韓愈

師 說

韓 愈

[全國新課標卷考頻] 10年·2考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之。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呢?有疑惑卻不向老師求教,那么疑難的問題始終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的知識和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并以他為師;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也比我早懂得知識和道理,我也跟從他學習并以他為師。我向他學習的是知識和道理,哪里用得著知道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無論地位顯貴或是低下,無論年長年少,道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求學的風尚已經失傳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哪!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學問道理;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習為羞恥。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為圣人,愚人能成為愚人,大概就是是因為這個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孩子們讀書、學習句子的停頓的老師,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道斷句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小的方面(指句讀)要學習,大的方面(指解惑)卻丟棄,我沒見到他聰明在哪里。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有人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恥辱,以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再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是士大夫們所看不起的,但現在他們的見識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難道有什么奇怪嗎?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孔子說:“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賢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這樣罷了。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年紀十七歲,愛好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履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寫了這篇《師說》來送給他。

「真題鏈接」

【2019全國新課標Ⅲ卷】 《師說》中,對于為子擇師自己卻恥于學習這種現象,韓愈最后的評價是:“              。”

【2018全國新課標Ⅰ卷】韓愈的《師說》是寫給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說的“       ”,點出李蟠的文章愛好,而“       ”,則說明了李蟠的儒學素養。

「好題精練」

1.韓愈的師生觀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他認為,老師和學生可以互相學習,老師未必比學生賢明,學生也未必事事不如老師。其理論依據是《師說》中的“              ”。

2.韓愈在《師說》中寫道,有的人嘲笑他人從師,除認為彼此“年若道似”,不必從師外,還有作怪心理的句子是:“              ”。

3.韓愈的《師說》一文不僅有嚴密的論證思路,而且有簡潔生動的語言表達,文中“              ”兩句就凝練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從師的荒謬心態。

4.雖說“聞道有先后”,但韓愈在《師說》中告誡人們從師學道,不分長幼的句子是“              ”。

5.韓愈在《師說》中指出古代圣人“       ”,尚且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       ”,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6.韓愈在其《師說》中以孔子從師的例子證明了“       ”的觀點,而郯子等人的道德學問不及孔子又與后文“       ”的觀點相照應,論證嚴密。

7.韓愈在《師說》中緊緊圍繞“傳道”兩字,論述選擇老師所依據的唯一標準應該是“              ”。

8.韓愈在《師說》中指出,古之圣人,“       ”,尚且跟從老師學習請教疑問;今之眾人,“       ”,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恥。

9.韓愈的《師說》中,強調了從師是為了學道,和人的年齡大小無關的語句是:“              ?”

10.韓愈在《師說》中指出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的原因在于:“古之圣人”雖然才能超出一般人很多了,但仍舊“       ”,“今之眾人”才智遠不及圣人,卻“       ”。

11.《師說》中將為子擇師和自己不從師進行對比,韓愈直接點明自己的態度,認為這樣做,最終導致的結果是“              ”。

12.《師說》中,作者先指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然后提出“       ”的觀點;再說生在“我”前面的人,“       ”,“我”應該跟從并把他當作老師。

13.韓愈在《師說》中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現象,并由此得出“              ”的結論,這是“教學相長”思想的體現。

14.韓愈在《師說》中寫道,有人在從師學習的問題上,對其子和對自身有不同的態度,對其子“       ”;對自身“       ”。

15.韓愈在文章結尾說自己作《師說》以贈李蟠的原因是“       ”。

16.韓愈《師說》中,在闡述了居于下層的人不以從師為恥后,緊接著以“                     ”三句闡述士大夫對從師的態度。

17.韓愈在《師說》中批評一些人愛自己的孩子就擇師而教,而自己卻以從師為恥,緊接著說:“                     ”,點出童子之師與其心中的“師”是不同的。

18.韓愈在《師說》中用設問的方式指出不從師的危害,從而說明從師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19.韓愈《師說》中的“                     ”三句,將當時一般人與古圣先賢進行對比,批判了前者不愿從師學習的錯誤態度。

20.在《師說》中,韓愈指出人非生而知之,都會有疑惑的事實后,以“                     ”三句點出了不從師學習的后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京山县| 平乡县| 喀喇沁旗| 潮州市| 德清县| 鞍山市| 饶平县| 达孜县| 密云县| 珲春市| 庄河市| 上犹县| 同江市| 沾化县| 榆林市| 宁武县| 松桃| 修文县| 赫章县| 崇阳县| 新野县| 应城市| 靖州| 红原县| 榆林市| 黑山县| 黄龙县| 镇平县| 互助| 光山县| 额济纳旗| 封丘县| 离岛区| 扶余县| 高邮市| 鲁山县| 海晏县| 句容市| 台湾省| 纳雍县| 宁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