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華現(xiàn)代佛學名著)
- 湯用彤
- 909字
- 2021-12-01 18:42:37
名士與佛學
西晉名士之佛學,今不能詳。東晉則士大夫頗見有佛教撰述。但《世說·文學篇》云:
三乘佛家滯義,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諸人在下坐聽,皆云可通。支下坐,自共說,正當?shù)脙桑肴銇y。今義弟子雖傳,猶不盡得。
又云:
支道林、許掾諸人共在會稽王齋頭,支為法師,許為都講。(《高逸沙門傳》曰:道林時講《維摩詰經(jīng)》)支通一義,四坐莫不厭心。許送一難,眾人莫不忭舞。但共嗟詠二家之美,不辨其理之所在。
蓋當時人士側(cè)重清談,一登龍門,身價十倍。佛理深微,一般學者未能具解。《世說》所言固美支公陳義之高。而名士之未能盡解佛理,亦可想見。當時人物精研佛典者,《世說·文學篇》謂有殷浩:
殷中軍讀《小品》,下二百簽,皆是精微,世之幽滯。嘗欲與支道林辯之,竟不得。今《小品》猶存。(原注云:《高逸沙門傳》曰:殷浩能言名理,自以有所不達,欲訪之于遁。遂邂逅不遇,深以為恨。其為名識賞重如此之至焉。《語林》曰:浩于佛經(jīng)有所不了,故遣人迎林公。林乃虛懷欲往。王右軍駐之曰:“淵源思致淵富,既未易為敵。且已所不解,上人未必能通,縱復服從,亦名不益高。若佻脫不合,便喪十年所保,可不須往。”林公亦以為然,遂止)
《文學篇》又云:
殷中軍被廢徙東陽,大讀佛經(jīng),皆精解。唯至事數(shù)處不解。遇見一道人問所簽,便釋然。
則淵源于佛典名相,初亦未能了然。其所簽《小品》已不存,未悉亦悉關(guān)于名相之否也。東晉名士,佛教著作《弘明集》載有孫綽之《喻道論》。論信報應(yīng)之有征,言圣人無殺心,謂牟尼為大孝,周、孔即佛,佛即周、孔,而稱佛乃無為而無不為之教。其言曰:
夫佛也者,體道者也。道也者,導物者也。應(yīng)感順通,無為而無不為者也。無為故虛寂自然,無不為故神化萬物。
《弘明集》又載郗超之《奉法要》,詳敘佛法之內(nèi)容。其中于無我義仍指為非身。于空義則頗與支道林相合。但當于后言之。
按史載晉哀帝雅好服食(終因中毒死,見《晉書·本紀》),簡文帝見道士許邁(《晉書·孝武文李太后傳》),又曾事清水道師王濮陽(《尼傳·道容傳》),王羲之亦奉天師道(《晉書·本傳》),而均優(yōu)禮僧人。此固可見東晉佛道門戶之見不深,無大抵觸。實尤因當時名士好玄學,重清談,認佛法玄妙之極,而名僧風度又常領(lǐng)袖群倫也。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