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支    遁

支道林,本姓關氏,陳留人,或云河東林慮人。約生于晉愍帝建興二年(314)。或在永嘉亂時,隨家人遷居江左。《高僧傳》曰:“遁家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隱居余杭山,沉思《道行》之品,委曲《慧印》之經,卓焉獨拔,得自天心。”年二十五出家(《世說·言語篇》引《高逸沙門傳》與此略同),當為成帝咸康三年也(337)。(《支遁集·述懷詩》:“總角敦大道,弱冠弄雙玄。”)或于此年后游京師。《世說·政事篇》載王濛、劉惔與林公共看何驃騎。按康帝即位(342)以何充為驃騎將軍,即其至京時事。當時已為名士所激賞。《高僧傳》云:王濛極重道林。嘗曰:“造微之功,不滅輔嗣。”(亦見《世說·賞譽篇》及注)陳郡殷融(浩之叔)嘗與衛玠交,謂其神情雋徹,后進莫有繼之者。及見遁,嘆息以為重見若人。(《僧傳》敘此二事于遁出家之前。豈遁于出家前,亦曾至建業耶?)王輔嗣、衛叔寶,魏晉玄談之領袖也。支后還吳,立支山寺。據其《土山會集詩序》曰:

間與何驃騎期,當為合八關齋,以十月二十二日集同意者在吳縣土山墓下。三日清晨為齋。始道士白衣凡二十四人,清和肅穆,莫不靜暢。至四日朝,眾賢各去。

按康帝建元元年(343)以何充領揚州刺史(據帝紀),鎮京口(本傳),則土山集會或約在此時。其后遁又入剡(《僧傳》),居峁山。先在沃洲小嶺,后移石城山,立棲光寺。(《世說·言語篇》注曰:支公書云,峁山去會稽二百里。《名僧傳抄》目錄云:剡石城山寺支遁)《晉書》謂謝安未仕前“寓居會稽。與王羲之及高陽許詢、桑門支遁游處。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見《謝安傳》《世說·賞譽篇注》。《續晉陽秋》云,初安家于會稽上虞縣,優游山林)永和中,王羲之為會稽內史。(永和九年[353]宴集于蘭亭)《晉書》云:“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謝安未仕時亦居焉。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初遁在京師曾注《逍遙游》。及遁既將還剡,經由于郡。王羲之謂曰:“《逍遙篇》可得聞歟?”遁乃作數千言,標揭新理,才藻驚絕。(詳見《僧傳》《世說·文學篇》及注)羲之請其住靈嘉寺,意存相近。俄乃投跡剡山,立寺于沃洲小嶺。后移石城。又曾出山陰,講《維摩經》,許詢為都講。《世說·文學篇》謂講時支公在會稽王齋頭,疑是時簡文亦在會稽也。簡文帝昱固亦善清談好名士者。穆帝升平二年(358)前,謝萬為吳興太守(據《晉書·穆帝本紀》),謝安亦隨至郡中(據《御覽》七百一)。三年,安因萬黜廢,始出仕。尋亦除吳興太守(約360),作書招請林公。(書見《高僧傳》)蓋在康、穆二代(343—361)。遁先在吳而后在剡,先是竺法深已在峁山。同居之名僧不少(如于法開、于道邃、竺法崇、竺法虔等)。其時名僧名士,群集于東土,實極盛一時也。

至哀帝即位(362),頻遣使征請。(《遁集·上皇帝書》云:“頻奉明詔,使詣上京”。)遁出都止東安寺,講《道行般若》。白黑欽崇,朝野悅服。太原王濛宿構精理,撰其才辭,往詣遁,作數百語。自謂遁莫能抗。遁徐曰:“貧道與君別來多年,君語了不長進。”濛慚而退焉。乃嘆曰:“實紆缽之王、何也。”(《世說·文學篇》載之,唯缺末一句)郗超問謝安:“林公談何如嵇中散?”安曰:“嵇努力裁得去耳。”又問何如殷浩。安曰:“亹亹論辯,恐殷制支。超拔直上,淵源實有慚德。”郗超后《與親友書》云:“林法師神理所通,玄拔獨悟,數百年來,紹明大法,令真理不絕,一人而已。”遁淹留京師,涉將三載。乃上書(見《支遁集》及《高僧傳》)求還東山,詔許之。資發極優厚(364)。以太和元年(368)閏四月四日卒于剡之石城山,年五十三。(《高僧傳》曰:“卒于姚塢山中,或云終剡。”《世說·言語篇》注引《高逸沙門傳》:“年五十三終于洛陽。”《傷逝篇》注引《支遁傳》:“太和元年終于剡之石城山,因葬焉。”)后高士戴逵行經遁墓,乃嘆曰:“德音未遠,而栱木已繁,冀神理綿綿,不與運氣俱盡耳。”(《僧傳》)王詢《法師墓下詩序》曰:“余以寧康二年(374)命駕之剡石城山,即法師之丘也。高墳郁為荒楚,丘隴化為宿莽。遺跡未滅,而其人已遠。感想平昔,觸物凄懷。”其為時賢所惜如此。(《世說·傷逝篇》及注)

支公形貌丑異,而玄談妙美。(《世說·容止篇》注,阮光祿曰:欲聞其言,惡見其面)養馬放鶴,優游山水。善草隸,文翰冠世。時尚《莊》《老》,而道林談《逍遙游》,標揭新理。通《漁夫》一篇,才藻俊拔。(《世說·文學篇》)孫興公《道賢論》以遁方向子期。論云:“支遁、向秀,雅尚《莊》《老》。二人異時,風好玄同矣。”(《僧傳》并謂《喻道論》稱美支道林。但文不見于《弘明集》所載論中)一代名流如王洽(與支論即色,見《祐錄》十二)、劉惔(《世說·容止篇》等載劉與支交游事)、殷浩(《世說·文學篇》,載殷浩讀《小品》,欲與支釋其幽滯)、許詢(曾為支都講。二人關系雜見《世說》。詢在永興山陰立寺奉佛,詳《建康實錄》)、郗超(上詳,支卒后超為序傳)、孫綽(《世說·文學篇》綽與支見王羲之)、王濛父子(子修,字敬仁。事雜見《世說》)、袁宏(為支作誄)、王羲之、謝安(上詳)、謝朗(字長度,《世說·文學篇》,朗與支講論,遂至相若。亦見《晉書》本傳)、謝長遐(見《僧傳》。又《祐錄》十二陸澄目錄,有支《與謝長遐書》。長遐不知何人。疑即朗。長度實長遐之訛),均與為友。(《世說·輕詆篇》謂王坦之與支不相得,《品藻篇》坦之弟袆之亦輕林公。此外與支公友者有馮懷、劉系之、桓彥表等,見《世說》《僧傳》)《世說·雅量篇》云:

支道林還東,時賢并送于征虜亭。蔡子叔前至,坐近林公。謝萬石后來,坐小遠。蔡暫起,謝移就其處。蔡還,見謝在焉。因合褥舉謝擲地,自復坐。謝冠幘傾脫,乃徐起振衣就席,神意甚平,不覺瞋沮。坐定謂蔡曰:“卿奇人,殆壞我面。”蔡答曰:“我本不為卿面作計。”其后二人,俱不介意。(《僧傳》載此,麗本作謝萬石,諸本作安石。謝萬字萬石。《晉書》本傳亦載此事,唯未言系送支道林。《世說》本條原注及《僧傳》俱言系哀帝時林公去京事。但萬石似已死于穆帝之世,或實安石事)

自佛教傳入中國后,由漢至前魏,名士罕有推重佛教者。尊敬僧人,更未之聞。西晉阮庾與孝龍為友,而東晉名士崇奉林公,可謂空前。此其故不在當時佛法興隆。實則當代名僧,既理趣符《老》《莊》,風神類談客。而“支子特秀,領握玄標,大業沖粹,神風清蕭”(《弘明集·日燭》中語),故名士樂與往還也。《世說·文學篇》注載支道林《逍遙論》曰:

夫逍遙者,明至人之心也。莊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鵬image。鵬以營生之路曠,故失適于體外。image以在近而笑遠,有矜伐于心內。至人乘天正而高興,游無窮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則遙然不我得。玄感不為,不疾而速,則逍然靡不適。此所以為逍遙也。若夫有欲當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猶饑者一飽,渴者一盈,豈忘烝嘗于糗糧,絕觴爵于醪醴哉?茍非至足,豈所以逍遙乎?

此文不但釋《莊》具有新義,并實寫清談家之心胸,曲盡其妙。當時名士讀此,必心心相印,故群加激揚。吾人今日三復斯文,而支公之氣宇,及當世稱賞之故,從可知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建县| 屏东市| 仪征市| 郎溪县| 腾冲县| 丹江口市| 康保县| 济源市| 天祝| 淮阳县| 武邑县| 平顶山市| 乡宁县| 湛江市| 和平区| 南京市| 蓝山县| 遂宁市| 阿克苏市| 启东市| 郎溪县| 吉林市| 通化市| 清徐县| 黎城县| 松原市| 梨树县| 湟源县| 聂拉木县| 彩票| 泾源县| 昌都县| 大宁县| 平南县| 塔河县| 启东市| 原阳县| 香港 | 靖远县| 龙门县| 商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