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心理學:不生氣,你就贏了
- 冠誠
- 1535字
- 2021-11-18 17:04:20
凡事要留余地
古人曾說:“凡事要留余地。”意思就是指無論做什么,都要為對方留一點后退之路,不能把他往絕路上逼。因為事情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誰也不能保證自己一輩子順風順水。你為對方留余地,也就是為自己留一條生路。如果做事太過分,沒有分寸,只想著把對手往懸崖下逼,那么,先掉下懸崖的往往是你自己。
森林里,小動物們都和諧地生活在一起。某一天,獅子因為一點兒小事和小鹿吵了起來,因此,它對小鹿懷恨在心,暗暗發誓,要找機會除掉小鹿。
一天,小鹿在追趕一只蝴蝶,沒有注意腳下的路,因此,掉入了一口井中。
井口離地面有兩米多高。小鹿在井水里拼命撲騰著,想跳到地面上來。
獅子見了,幾天前的怨恨涌上心頭。它跑了過來,撿起一根木棍,趴在井邊,使勁地搗井中的小鹿。由于生存的本能,小鹿在情急之中緊緊地抱住了木棍,想順著木棍爬上來。
獅子大為惱火,它拼命往回抽木棍,想擺脫小鹿,哪知小鹿卻死死抓住木棍不放。獅子急了,為了抽回木棍,它便把身子往前傾了傾,卻沒想到由于身體失去平衡,它也一下子也掉進了水井里。最后,獅子與小鹿都淹死在井里了。
獅子就是因為沒有寬容之心,把仇恨放在了第一位,最后掉進井里淹死了。所以,凡事不能把別人往死里逼,而應懷一顆寬容之心,做到得饒人處且饒人。
春秋末期,龐涓和孫臏同為當世高人鬼谷子的學生,兩個人在鬼谷子的指導之下,文韜武略無所不習,成為當時的奇才。但龐涓為人心浮氣躁,在學藝未得大成之時,便急欲立功揚名,于是便下山投奔魏國。在魏國,魏惠王非常信任龐涓,封其為大將軍。
不久,孫臏也學成下山了。他德才兼備,智謀非凡,是個百世難遇的奇才。下山之初,因為沒有根基,所以孫臏也前往了魏國。
魏惠王得到消息,便征詢龐涓的意見。龐涓心知自己略遜一籌,便說:“孫臏是齊國人,我們如今正與齊國為敵,他若來了,恐怕有所不妥。”魏惠王說:“如此說來,別國人就不能用了?”龐涓無奈,只得同意讓孫臏前來。
孫臏來到了魏國,魏惠王與之一交談就知道孫臏更是將帥之才,就想拜他為副軍師,協助龐涓行事。龐涓聽了忙說:“孫臏是我的兄長,才能又比我強,豈可做我的手下?不如先讓他做個客卿,等他立了功,我再讓位于他。”實際上,這是個計謀。龐涓這樣做是為了不讓孫臏與之爭權,然后再伺機陷害,而孫臏還以為龐涓一片真心,對他十分感激。
一天,一個齊國人捎來了孫臏的家書,大意是讓他回家去。孫臏回了一封信,言稱自己已在魏國做了客卿,不能隨便走。湊巧的是,孫臏的回信竟被魏國人搜出來,呈給了魏惠王。
魏惠王見到信后,便問龐涓如何處置此事。龐涓一見機會來了,應答道:“孫臏是大有才能之人,如果回到齊國,對魏國十分不利。我先去勸勸,如果他愿意留下,那就罷了;如果不愿意,那就交由我來處理。”魏惠王同意了。
龐涓當然沒有勸孫臏,而是對他說:“聽說你收到一封家信,怎么不回去看看呢?”孫臏說:“只怕不妥。”龐涓大包大攬,勸孫臏可放心探親,孫臏頗為感動。第二天,便向魏惠王告假。
魏惠王一聽孫臏要回鄉,便稱他私通齊國,命龐涓審問。龐涓故作驚訝,先放了孫臏,又裝做向魏惠王求情。爾后,又神色慌張地向孫臏解釋,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保住了孫臏的性命,但黥刑和臏刑卻不能免除。于是,孫臏臉上被刺字,膝蓋被剔,終身殘廢。
后來,龐涓的陰謀被人揭破,孫臏裝瘋逃出魔掌。在馬陵之戰中,孫臏率軍大敗龐涓,龐涓死亡,他終于為自己當初的所作所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假如龐涓沒有把孫臏往死里逼,他會有后來的悲慘結局嗎?當然不會。因為孫臏對他一直心存感激。可見,一個人的最終結局與他為人處世的方法有很大的關系。如果懂得為別人留余地,在自己危難時,對方也會放你一馬;如果平時喜歡把人往絕境上推,這樣的人最后也不會落得好下場。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都要給別人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