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際溝通心理學:好人脈是處出來的
- 冠誠
- 1807字
- 2021-11-18 16:47:46
要找到人脈大網的關鍵結點
每一件事情都在變化,每一種關系也都在變化,事物總是此消彼長,今天是他當權,說不定明天就是你當政。一旦自己的實力處于下風時,就應該做出一些忍讓,不要把關系搞僵了,否則對日后的出頭很不利。
俗話說:“山不轉水轉”,把這句話運用到人際關系上,“山”就是靠山,就是你要倚仗的關系人;“水“就是你自己,就是你維護關系的方法。山永遠是牢靠堅固的,它能把水流分割開,水流只有讓著山勢繞道而行,要是一頭撞上去,保準是個水花四濺,七零八落。同樣的道理,當情況對我們不利時,就要做出讓步,要把關系穩住了,把關系人抓牢了,出頭之日肯定會有的。
武則天年方十四,被唐太宗召入宮中,不久封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無比,被唐太宗昵稱為“媚娘”。當時宮中觀測天象的大臣紛紛警告唐太宗,說唐皇朝將遭“女禍”之亂,某女人將代李姓為唐朝皇帝。種種跡象表明此女人多半姓武,而且已入宮中。唐太宗為子孫后代著想,把姓武之人逐一檢點,做了可靠的安置,但對于武媚娘,由于愛之刻骨,始終不忍加以處置。
唐太宗受方士蒙蔽,大服丹丸,雖一時精神陡長,縱欲盡興,但過不多久,便身形槁枯,行將就木了。武則天此時風華正茂,一旦太宗離世,便要老死深宮,所以她時時留心擇靠新枝的機會。太子李治見武則天貌若天仙,仰羨異常。兩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只等唐太宗撒手,便可仿效比翼鴛鴦了。
當唐太宗自知將死時,為了確保李家江山的長久萬代,就想讓頗有嫌疑的武則天跟隨自己一同去見閻羅王。臨死之前,他當著太子李治的面問武媚娘:“朕這次患病,一直醫治無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著是起不來了。你在朕身邊已有不少時日,朕實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后,你該如何自處呢?”
武媚娘冰雪聰明,哪還聽不出自己身臨絕境的危險。怎么辦?武媚娘知道,此時只要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將來沒有出頭之日。于是她趕緊跪下說:“委蒙圣上隆恩,本該以一死來報答。但圣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遲遲不敢就死。妾只愿現在就削發出家,長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長壽,聊以報效圣上的恩寵。”
唐太宗一聽,連聲說“好”,并命她即日出宮,武媚娘拜謝而去。一旁的太子李治卻如遭晴空霹靂,動也動不了。唐太宗卻在自言自語:“天下沒有尼姑要做皇帝的,我死也可安心了。”
李治聽得莫名其妙,也不去管他。借機溜出來,去了媚娘臥室。見媚娘正在檢點什物,便對她嗚咽道:“卿竟甘心撇下了我嗎?”媚娘道:“主命難違,只好走了。”“了”字未畢,淚如雨下,語不成聲了。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說愿意去當尼姑呢?”武媚娘鎮定了一下情緒,把自己的計策告訴了李治:“我要不主動說出去當尼姑,只有死路一條。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舊情,那么我總會有出頭之日……”
太子李治佩服武媚娘的才智,當即解下一個九龍玉佩,送給媚娘作為信物。太子登基不久,武媚娘果真再次進宮。在這件事中,武媚娘的機智之處在于,危難面前能迅速分清主次,并能果斷地“撤退”,從而保住自己的性命。時機一旦成熟,武則天果斷地由退轉進,成為中國歷史上聲名赫赫的一代女皇。
武則天很聰明地抓住了李治這根救命稻草,雖然自己迫于唐太宗的威嚴出家為尼,但是只要和李治的關系不倒,何愁大事不成。人情有高潮期就有冷淡期,不可能兩人之間的關系一直很火熱,哪怕是夫妻之間也做不到這一點。一旦發生沖突,就要主動退讓,趨利避害,只要關系不斷,今后朋友還是朋友,哥們還是哥們。
唐順宗還是太子時,就慨然以天下為己任。他曾對東宮僚屬說:我要竭盡全力,向父皇進言革除弊政的計劃。他的幕僚王叔文聽了他這一番話便提醒他:“作為太子,首先應該做的事便是盡孝道,應多向皇上請安,問起居冷暖之事,應少談國家大事,況且改革又是非常棘手的問題。你這樣過分熱心,別人就會把你看成是追名逐利之徒,用改革來招攬人心。如果陛下因此事對你產生疑心,你如何解釋這些呢?”太子聽后立刻省悟過來,于是之后便沉默寡言,不再像以前那樣動輒豪言壯語了。
德宗晚年荒淫專制,而太子始終不聲不響,因此沒有招來眾多的災禍,這樣,德宗也不以為太子有逼他退位之心,直到他死之后,太子順利繼位,這才有了唐朝后期十分有名的順宗改革。
人脈箴言
必要的時候,應該放棄所有可能牽絆你的東西,只要牢牢把握住你的關系人,一切都還有機會。人與人之間有分就有合,有好就有壞。其實大家都想把關系和好,只不過是看誰先主動罷了,誰主動誰在今后的相處中就更有發言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