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際溝通心理學:好人脈是處出來的
- 冠誠
- 1179字
- 2021-11-18 16:47:46
你的樣子才不是求人辦事該有的樣子
要論起人情世故、交際客套,中國人的講究最多,過程也最復雜。就拿一句“你吃過飯沒”來說,在中國是一句很常用的客套話,可是卻令所有初到中國的外國人大為不解。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固定交往模式,尤其是求人辦事,講究一些也是必要的。
著名文學大師林語堂在總結中國人求人辦事時寫道,求人辦事就像寫八股文一樣,都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方法套用,超出了這樣的模式就會被說成不懂禮數,事情自然也是辦不成的。
中國人辦事很少像洋人“此來為某事”那樣直截了當開題,因為這樣不風雅。如果是生客就更顯得冒昧了。中國人相當講究在話里做文章,有著八股般起承轉合的優美。不僅有風格,而且有結構,中國人求人辦事的過程大概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是寒暄、評氣候。諸如“尊姓”“大名”“久仰”“夙違”及“今日天氣”皆屬于此類。林語堂稱之為氣象學的內容,其主要起到了“來則安之,位安而后情定”的作用,即聯絡感情。這些內容在人們生活空間中確實也有很大的共同性,不至于遭到抗拒。
第二段是敘往事、追舊誼。這就更深一層了,要從大眾皆有的生活空間過渡到彼此較為特殊的那一塊,是深入的過程。林語堂戲稱之為“史學”。“也許有你的令侄與某君做過同學,也許你住過南小街,而他住過無量大人胡同,于是感情便融洽了。如果,大家都是北大中人,認識志摩、適之,甚至辜鴻銘、林琴南……那便更加親摯而話長了”。這一段敘得好,雙方感情會更融洽。
第三段是談時事、發感慨。這可是政治學了。“感情既洽,聲勢斯壯”,于是便可聯手出擊,可進入侃的境界。縱橫的范圍廣,包括有中國與各國之間的博弈,中國的經濟,對于諸政治領袖之品評,等等。比如今年趁著政策又買了幾套房,黃金又漲價了,國家又出臺政策汽車購置稅減半了。這一段做得好,感情更為融洽,聲勢又壯,甚而至于相見恨晚,到了兩肋插刀的程度。至此,可認為到了陡然下筆,相機言事之際。除了談論時事,還可以談論一些雙方都感興趣的事情,尤其是對方感興趣的事情,總之但凡能調足對方胃口,讓對方高談闊論的事情,皆可盡力多說。
于是,這第四段就叫經濟學——奉托“小事”。可客氣地起立,寒暄幾句,然后轉道:現在有一小事奉煩。先生不是認識某某嗎?可否請寫一封介紹信云云。這一段要自然隨意,不要給對方造成很大的壓力或使對方覺得自己該欠他多大的情,而是要利用前敘鋪墊,陡然收筆。
如此四段,把中國人求人辦事的方法刻畫得惟妙惟肖,十分形象。不可否認很多人求人辦事基本上就是沿襲著這個套路來的,而被求之人也很吃這一套。感情的距離會隨著這四步逐漸拉近,步步加深,最終聽到求人辦事的話語也不會感到突然,抵觸情緒也會少了很多。
人脈箴言
求人辦事的過程就是一個托關系的過程,自己是求人的一方,自然處于被動,所以這規矩就應該遵循。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最好還是遵守這一套求人辦事的方法,不要去講求標新立異而是要求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