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際溝通心理學:好人脈是處出來的
- 冠誠
- 1740字
- 2021-11-18 16:47:45
低頭,是為了更好地抬頭
歷史上真正的強者,都是先從屈服做起的,就像彈簧一樣,縮得越多,日后彈得越高。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大直若屈”,后明代憨山大師注解這個詞說:“大直若屈者。若一氣浩然,至大至剛,可謂直矣。然潛伏隱微,委曲周匝,細入無間,故若屈。由若屈,故能伸其生意也。”一個真正為人正直的人,是不拘泥于形式的,他們會視情況而論,能屈能伸。該屈的時候就要屈,屈才能生巧,巧才能成事。能屈能伸的人才是真正的高人,才是真正適應了這個社會的人,那些總是表現得很強硬的人與那些總是膽小怕事的人最終都會被社會所拋棄。
西漢人張良有一段圯上受書的故事。有一天,張良到下邳的圯橋上游玩,有個老頭兒走過來時,故意把鞋子扔到橋下去,并對張良說:“把鞋子撿上來。”張良大吃一驚,想要揍他。但那老頭兒看起來年紀很大,張良強忍著怒氣把鞋子撿了上來,交給了老頭兒。老頭兒穿上鞋,說:“孺子可教。五天后的早晨跟我在這兒見面。”張良感到奇怪,跪下說:“好吧。”等他抬起頭時,老頭兒已經不見了。五天后,張良來到橋頭,老頭兒已先到,看見張良很生氣地說:“你來遲了,為什么?五天后再見。”五天后,雞啼時張良去了,老頭兒又先到,并憤怒地說:“為什么又遲到了?你五天后再來吧。”又過了五天,半夜里張良就趕去了,過了好一會兒老頭才來,老頭兒高興地說:“應當這樣。”于是拿出一本書交給張良,說:“你讀了這本書,就能做大王的軍師。”說完不見了。天亮時,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刻苦攻讀,后來,他輔佐劉邦取得了天下,劉邦說:“在帷幄之中謀劃,在千里之外打勝仗,我比不上張良。”張良被后人稱為漢代三杰之一,被劉邦封為留侯。
大直若屈者,能讓人看見你的謙遜,謙遜的人容易得到別人的肯定與褒獎,這樣的肯定與褒獎正是一個人走向成功所需要的。俗話說:“沒有一番寒徹骨,哪來梅花撲鼻香。”人生不經歷一個低潮的屈服期,是不可能走向成功的,即使成功了你若是沒有這段經歷,同樣很快又會失敗。
費勒南·華倫——一位商業藝術家,他用以屈求伸的技巧,贏得了一位暴躁易怒的藝術品主顧的好印象。“精確,一絲不茍,是繪制商業廣告和出版物的最重要的品質,”華倫先生事后說,“有些藝術編輯要求他們所交下來的任務立刻實現;在這種情形下,難免會發生一些小錯誤。我知道,有一位藝術組長總喜歡從雞蛋里挑骨頭。我離開他的辦公室時,總覺得倒足胃口,不是因為他的批評,而是因為他攻擊我的方法,最近我交了一篇倉促完成的稿件給他,他打電話給我,要我立刻到他辦公室去。當我到辦公室之后,正如我所料——麻煩來了。他滿懷敵意,高興有了挑剔我的機會。他惡意地責備了我一大堆——這正好是我運用所學進行自我批評的機會。因此我說:‘某某先生,如果你的話不錯,我的失誤一定不可原諒,我為你畫稿這么多年,實在該知道怎么畫才對。我覺得慚愧。’”
“他立刻開始為我辯護起來:‘是的,你的話并沒有錯,不過畢竟這不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只是……’”
“我打斷了他。‘任何錯誤,’我說,‘代價可能都很大,叫人不舒服。’”
“他開始插嘴,但我不讓他插嘴。我很滿意。有生以來我第一次在批評自己——我喜歡這樣做。”
“‘我應該更小心一點才對,’我繼續說,‘你給我的工作很多,照理應該使你滿意,因此我打算重新再來。’”
“‘不!不!’他反對起來,‘我不想那樣麻煩你。’他贊揚我的作品,告訴我只需要稍微修改一點就行了,又說一點小錯誤不會花他公司多少錢;畢竟,這只是小節——不值得擔心。”
“我急切地批評自己,使他怒氣全消。結果他邀我同進午餐,分手之前他給了我一張支票,又交代我另一件工作。”
每個人都是從小處做起的,沒有誰生來就是“王者”,當回憶起年輕時候的努力打拼經歷時,你就會發現其實這就是一個屈服的經歷,屈服于現實,屈服于身份,屈服于社會。但是大家都知道屈服只是暫時的,沒有這段屈服的經歷,就沒有日后的輝煌成就。
人脈箴言
人們都喜歡把別人“踩在腳下”的感覺,這種感覺是很“美妙”的,所以人們喜歡讓人屈服于自己。當一個人順利地成為“強者”后,他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去幫助“弱者”,以展示他強大的實力。“強者”的這一心理弱點正是我們在實力不濟時為什么要選擇屈服的原因,因為它能讓我們順著這種幫助,在日后把所謂的“強者”踩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