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32章 后記:繁華落盡,千古奇書
- 第31章 看清套路:手段不當終是空
- 第30章 明辨“渣男”:西門慶追求女性的幾種手段
- 第29章 慣性思維:靠女人攫取“第一桶金”
- 第28章 獨占家業的秘訣有其主必有其仆
- 第27章 小跟班竟成“二代CEO”
第1章 前言
中國明代是長篇小說的爆發期,其中產生了4部小說,被稱之為“明代四大傳奇”,即我們眾所周知的《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和《金瓶梅》。
讀《金瓶梅》是我研究中國傳統小說的一個收獲。
我另外一個身份是北京非遺項目“京味評書”的傳人,我12歲登臺說書,已經專業學習評書28年,目前仍在學習中。
那么,能不能嘗試采用評書的語言和技巧,試著給大家講解一下《金瓶梅》的故事呢?
我覺得是可以的。
基于我三種身份:長期從事寫作的作家,中國傳統小說的研究者,以及評書演員的表達,可以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金瓶梅》一本幾百萬字的書,講了什么內容呢?
《金瓶梅》一出世,就被認為是“淫書”,清政府將其列入禁書,禁止在社會上流通。平心而論,《金瓶梅》確實有淫穢段落的描寫,但《金瓶梅》不同于一般的淫穢小說,一部上百萬字的小說,其中露骨的描寫不過4000字,據此來否定《金瓶梅》,就正如《金瓶梅》研究會顧問寧宗一老先生感慨的,是“沉冤數百載”。《金瓶梅》有著它獨特的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在中國小說史上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在講述這本書時,選擇的切入主題是“世情”。
什么叫做“世情”?“世情”指的是世間種種情態,是人情世故,是我們普通人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和與之相伴一生的處世態度。
作為明代四大傳奇小說之一的《金瓶梅》,它與其他三部小說是不同的。
首先,《金瓶梅》放棄了善惡對立。
中國小說在出現之初,其實都受到了中國儒家思想的支配,離不開“善惡”對立,這一簡單的模式。明代長篇小說的創作更加鮮明地體現了這一模式。
《三國演義》中劉備集團和曹魏集團的斗爭,《水滸傳》中綠林好漢與貪官污吏的斗爭,《西游記》中孫悟空和妖魔的斗爭,這些都是善和惡的對立。小說往往依據這種模式來塑造人物。
而《金瓶梅》這部小說,就脫離了善惡的對立,放棄了善惡對立的模式,不僅是一種創作的選擇,更體現了一種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選擇。我們都知道,在現實的生活中,沒有絕對的黑白之分,純粹的善惡對立,并不存在,因此《金瓶梅》顯得準確而真實。
后面,我會通過故事的方式,重點分析書中人物的行為和心理驅動,把那些打著善惡標簽的人物,復原成真實的形象。透過這些故事,學習生活中如何為人處世。
第二,《金瓶梅》講的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在《金瓶梅》當中,可說是沒有什么英雄,嚴格意義上說,可能只有一個英雄,那就是武松,這也是作者從《水滸傳》中嫁接過來的人物,但《金瓶梅》中的武松和《水滸傳》中的武松,性格卻不盡相同。
作者想要描寫的只是普通市井人物,寫這些人物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
從這點來看,人物是平凡的,故事也是平凡的,但人物和故事高度的逼近了生活,和傳奇色彩告別。也就是說,其他三部小說的人物,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太遠,而《金瓶梅》中描寫到的人物生活,和我們現代人的生活,還有很多重合之處。
《金瓶梅》從西門慶一家,寫到了西門慶居住的清河縣里的好幾戶人家。這里有大戶的官家,比如西門慶的同僚夏提刑一家,潘金蓮出生地王朝宣府的林太太一家,春梅的歸宿周守備一家,以及喬大戶、張大戶、何千戶等家,還寫了一些幫閑的應伯爵、花子虛為首的十兄弟,還有賣笑的妓女李桂姐、吳銀兒、鄭愛月,此外還有尼姑、道士、媒婆、工匠、商販等等,多方描繪,相互聯系,從西門慶一家,寫遍了全縣。
你看,是不是和我們現在的人際關系網很像?
相較于偉人的哲思,平凡人的小心思和智慧,才能夠給予我們更直接的啟示。看似老實的吳月娘,用最簡單的智慧得以善終;惡毒的潘金蓮讓人心存不忍,因為她保有一抹人性的亮色;李瓶兒毫無提防之心,使得母子被害;聰慧的龐春梅終成人上人,卻因為性格的缺陷在最高處跌落;渣男西門慶如何讓自己的商業版圖壯大又最終向末路……讀史可以明智,我們來看到別人摔倒的坑,學習怎么遠離與躲避,不是更高明嗎?
清代的人說《金瓶梅》是第一奇書,可是奇在哪里呢?《金瓶梅》的奇就在于,在一個文字往往用來歌功頌德的世界里,作者竟然用小說撕破了種種真善美,把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丑惡,都翻了出來,所以這部書一出世,人們就罵他是一部“壞人心術”“決當焚之”的“誨淫”之作,預言誰印刷了他,誰就要被打入地獄,永世不得翻身。但是稱贊的人,說這是“云霞滿紙”,是“稗官之上乘”,也就是小說里最好的。關于這一點,清代人、近代人和今天的人,一直爭論不休。
但是關于《金瓶梅》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以及藝術成就,我們不談。我們要講的是從《金瓶梅》看“世情練達”。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
如前面我所說的一樣,《金瓶梅》是最逼近于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古代小說,中國人現代的精神面貌和幾百年前,其實并沒有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外在的物質生活有了很多改變,但是在待人接物、婚喪嫁娶、人情世故方面,沒有與傳統文化割斷。
在生活中,有很多朋友跟我吐槽,說工作中遇到很多莫名其妙的事兒。原本熱心服務,卻把客戶得罪了;對同事好心幫忙,他反而不領情,還在背后說自己的壞話;自己工作努力,領導卻喜歡那個不干活的,自己反而原地踏步升遷無望……
我們現在經常喜歡談論智商和情商,從某種意義來講,智商可能更具有先天的優勢,但情商不是,情商通過訓練是可以改變的。
情商的直接表現就是人際交往,在不同的關系里有不同的內容,本質不過是一個最簡單的事實:人情世故。
這個世界上的人,每一個都不同。思考的角度、辦事的能力、人品的善惡,是每個人不得不學的。怎么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快速調整好模式?首在讀懂人心,讀懂世情。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今天發生的所有事情,歷史上都曾以不同面貌出現過,有的發生在歷史的真實里,有的發生在名著的故事里。
所以,讀書就是為固定長度的生命增加深度,從而享受更有質量的生活。
《金瓶梅》描寫的社會現實,細膩而深刻,當今社會,我們在生活和工作當中遇到的很多事兒,在《金瓶梅》當中,都可以找到一定的映照和呼應。
通過《金瓶梅》,你會一天到晚,跟著西門慶站在他們家的客廳或者廚房,還有床邊,看他一天24小時的實況。小說用了很多風趣幽默甚至反諷的手法,讓我們看到真實世界的深層。
透過《金瓶梅》,我們可以看到人生當中的“小奸”和“小壞”。要知道,《金瓶梅》當中的人物,大多都不是十惡不赦的人。
比如說潘金蓮,其實她應該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女青年,在她自己能夠觸碰到的環境里,她努力了,但是她只能用自己所熟悉的方式,用她最擅長的手段去努力。我們不能夠要求所有人,都變成頭上有光環的“圣女”,她只是一個生活在底層的女子,她只能依靠自己性格中的不屈服,自己的色相,甚至是自己的小才藝,去爭,去搶,去拼……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她的狂妄自大,好出風頭,放縱欲望膨脹,直到最后落得悲慘的結局。
如果我們用今天的眼光再去看待西門慶,西門慶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他的企業也許會做得很成功,他會成為這個城市里有頭有臉的大企業家,周圍的人圍繞著他,就如同形成了一個現代交際圈,從而構成一個光怪陸離的社會。
小說寫這個社會,寫這種集團,卻不是贊揚,也不是批判,他非常巧妙的,用一種風趣幽默,來展示這種人情和世故。表面上,這些故事寫得很有趣,你會覺得好笑,但是你仔細去想,會覺得很可怕。事情就是這樣,人和人相處就是這樣,人情世故就是這樣,在某個環境下,人們需要的,不過是簡簡單單的生活。
也正因如此,《金瓶梅》與其他文學作品的第三個不同,在于小說人物的心理描寫。
里面人物的想法非常的簡單,就是要活著,比如說你要問主人公吳月娘你在想什么?吳月娘就回答,我為什么要想什么?我只是要過自己的日子。如果你問潘金蓮,你為什么要做這樣的事情?她也只能回答,我為什么不這樣做!
這些人物沒有背負偉大的使命,他們想,就算是天塌下來,也砸不到自己頭上,先挨砸的大高個兒多著呢,輪流砸他們,也夠我茍活好一陣子。這樣的描寫,看起來很有些“黑暗”和不高尚的意味,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現代人不也經常偷偷這樣想嗎?很多人沒有什么偉大的志愿,只是想讓自己活得更好、更體面。
我們現在的一些學者,會從當今社會的角度去責怪《金瓶梅》小說中的女人,說她們怎么可以這樣說話、做事?她們有奴性、有賊性等等。
我覺得,這是不對的。作為現代人,我們其實沒有資格說這種話。
因為我們不能用今天的視角去責罵古人。如果說,把我們放在那個時代,那種環境,我們就能做得比她們好嗎?
在這一節的開頭,我說過明代有四部傳奇,從內容上講,《三國演義》是歷史演義,《水滸》是英雄豪俠,《西游記》是神魔奇幻,只有《金瓶梅》純粹寫的是日常生活,寫的是現實人生。書中人物的人生經歷,對于現代的人們,依然有著很大的借鑒意義。
讀《金瓶梅》讀什么?每個人讀到的不一樣。
對于身在職場現代人,讀《金瓶梅》,看透身邊人的小心思,學會人情練達。不是教你壞,而是教你如何與人溝通,如何懂得與被懂得,如何不稀里糊涂就傷害了別人,如何不被生活莫名其妙的傷害,如何能夠在付出后公平的得到。
接下來,我將從《金瓶梅》中人物的處事風格出發,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金瓶梅》中人物的行為和性格,我們把每件事掰開、揉碎,捋清楚。
我們能從中學到什么呢?其實我覺得,不過就是“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很多環境,我們可能是改變不了的,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處事方法。
正所謂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隨富隨貧看通透,開口能笑是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