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人三會:會做人 會說話 會辦事
- 馮濤編著
- 1097字
- 2021-11-18 16:56:38
待人熱情要掌握好分寸
“熱情有度”,是涉外禮儀的基本原則之一。它的含義是要人們在參與國際交往,直接同外國人打交道時,不僅待人要熱情而友好,更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待人熱情友好的分寸,否則就會事與愿違,過猶不及。
有一則關于熱情的故事:
一天中午,劉先生陪一位外賓來到某酒店中餐廳,找了一個比較僻靜的座位坐下。
剛入座,一位女服務員便熱情地為他們服務。她先鋪好餐巾,擺上碗碟、酒杯,然后給他們斟滿茶水,遞上熱毛巾。當一大盆“西湖牛肉羹”端上來后,女服務員先為他們報了湯名,接著為他們盛湯,盛了一碗又一碗。一開始,外賓以為這是吃中餐的規矩。但當李先生告訴他用餐隨客人自愿后,忙在女服務員要為他盛第三碗湯時謝絕了。
吃了一會兒,外賓把刀叉放下,從衣服口袋里拿出一盒香煙,抽出一支拿在手上。這位女服務員忙跑到服務臺拿了個打火機,走到外賓跟前說:“先生,請您抽煙。”說著,熟練地打著火,送到外賓面前,為他點煙。然后,又用公筷給李先生和外賓夾菜。
見服務員實在太熱情,外賓都有點透不過氣來了。于是,匆匆吃了幾口,便結賬離開了這家酒店。
這就是熱情過度的典型案例。外國人所注重的“關心有度”中的“度”,實際上是個人自由。一旦當對方的關心有礙個人自由,即被視為“過度”之舉。所以,盡管服務員滿腔熱情地為客人提供服務,但客人不僅不領情,反而流露出厭煩或不滿的情緒。
太熱情了也不好,因為凡事都應有個度。人是有差別的,有的人喜歡跟熱情的人交流,有的人不喜歡跟太熱情的人打交道,這與人的性格有關。
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好事做到底”,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使關系融洽、密切。然而,事實上并非如此。因為人不能一味地接受別人的付出,否則心理會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這也是為了使關系平衡的一種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盡,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的時候,愧疚感就會讓受惠的一方選擇疏遠。好事不應一次做盡,這是平衡人際關系的一個重要準則。
冬天來了,天氣變得越來越冷。森林中,有十幾只刺猬凍得直發抖。為了取暖,它們只好緊緊地靠在一起,卻因為忍受不了彼此的長刺,很快就各自跑開了。
可是,天氣實在太冷了,它們又想要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時的刺痛使它們又不得不再度分開。就這樣,反反復復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斷在受凍與受刺兩種痛苦之間掙扎。
最后,刺猬們終于找出了一個適中的距離,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傷。
如果你想幫助別人,而且想和別人維持長久的關系,那么不妨適當地給別人一個機會,讓別人有所回報,這樣才不至于因為內心的壓力過大而疏遠了你們的關系;而“過度投資”,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就會讓對方的心靈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