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人三會:會做人 會說話 會辦事
- 馮濤編著
- 2567字
- 2021-11-18 16:56:38
批評別人時要對事不對人
批評別人時,要對事不對人?!笆隆敝妇唧w的行為、事件,“人”指事件所涉及的人以及人的人格、個性等因素。誰都會做錯事,做錯了事,并不代表這個人如何如何。批評時,一定要針對事情本身,不要針對人。因為批評的只是行為本身,而不是某個人。
例如,有的教師在批評學生時,常常不能理智地分析問題,不能對學生“就事論事”,而習慣于“就人論事”。例如:“你怎么這么笨,連這么簡單的題都不會做!”“這個學生品質惡劣,竟然敢頂撞老師!”其實,腦子笨與不會做簡單題沒有聯系,頂撞老師也不見得品質就一定惡劣。這是兩碼事,二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系,不能硬扯到一起。所以,教師批評學生時,要注意把學生的行為表現與他的個性品質分開來看。教師感興趣的,應是學生做具體事情中的行為表現,要把批評指向學生在活動中的具體行為表現和做的具體事情,而不要指向他本人。也就是說,批評不要涉及學生其他與目前過失沒有聯系的方面,批評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認識自己所犯的錯誤,幫助他糾正錯誤以免再錯。糾正錯誤是將批評直接指向錯誤的行為表現上,一件事情做錯了就批評這件事情做錯了,不要涉及其他。如學生字寫錯了字就指出這個字寫錯了,不要說什么學習態度不認真、不踏實之類的話;也不要因為學生某一方面表現不好,就說他什么都不好,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總而言之,批評學生時要客觀地分析問題,實事求是,就事論事,要讓學生明白他是因什么事情做錯了而受到批評的,避免“就人論事”的現象出現。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其他方面。
對事不對人,盡量描述事實而不是妄加評價。當別人做出某種錯誤或不恰當的事情時,應避免用評價性語言,如“沒能力”“失信”等,而應當客觀陳述發生的事實及自己對該事實的感受。尤其是批評人時,應對錯誤的事實本身進行分析和探討,不要定性或下結論。
在分析事情或批評別人時,要注意以下原則:
1.善于講求普遍性,不要涉及具體人
問題是通過具體的人和事表現出來的,所以在溝通的過程中,很難做到不涉及具體的人。但是,溝通的目的在于解決問題而不是針對某個人。例如,在實際工作中,問題有可能廣泛存在于諸多崗位及工作環節中,雖然表現在一個點上,但是具有普遍性,是系統性的問題,需要在公開的、較大范圍內,對某一特定問題進行廣泛溝通,目的是闡述此問題的普遍性,在整體上使問題得到解決。
2.只用事實,不用感覺
爭論時的論據必須是事實(事實不是真相,事實只是實際存在的東西),不能以感覺為論據原因,因為爭論需陳列論據原因及觀點,前后兩者必須有因果關系,具體事實才具有產生因果的能力,而感覺(即說我覺得怎樣)是抽象的。因此,缺乏產生因果的能力,不能是一個有效的推論。
3.溝通要針對具體問題,不要針對人的個性特征
比如,小張上班總是遲到,如果溝通時說“為什么總是遲到,怎么這么懶啊”,這樣說就會引起當事人很大的反感,不是成功的溝通方式。但是,如果換一種方式,如上周二、周三遲到,這次又遲到,有什么問題嗎?這樣做,既具體指出問題所在,又不涉及個人的個性因素,比較容易讓人接受,同時也減少了對方辯解的理由和空間,有利于問題的解決。要對問題進行具體分析,進行深入細致的溝通,不要因為對個性的爭執導致矛盾升級。真誠道歉,可以獲得別人的諒解。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睖贤ㄖ谐霈F一時的失誤,也是在所難免的。只有態度誠懇、大膽地去承認錯誤,真誠地向別人道歉,才能得到他人的原諒。
不要總害怕承認自己的不對,以為這樣別人就會看不起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其實,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之處。說對不起,不代表真的做了什么天大的錯誤或傷天害理的事,而是一種軟化劑,使事情終有“轉圈”的余地。同時,也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的誤會。
當一件事情做得不恰當或不合理時,需要勇于承認錯誤。誠懇地道歉是解決矛盾的良藥,也是一個人胸懷寬廣的表現。有些人明知是自己的錯誤,但出于面子或是想維護自己的地位而遮遮掩掩,甚至還要找出無數理由為自己辯解,這樣做只能是欲蓋彌彰,起到相反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難免會犯一些這樣那樣的知識性錯誤,尤其是現在傳媒很發達,有不少科學知識,學生知道,而教師未必知道。有些教師出現失誤時,不敢大膽地承認錯誤,而是采取隱瞞方式淡化處理,甚至強詞奪理。他們以為這樣做,就維護了教師的形象。
其實,效果適得其反。事實證明,教師敢于在學生面前認錯,更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和信賴,也能影響和帶動學生勇敢地去承認和改正白身的錯誤。因此,當教師出現失誤時,要勇敢地承擔錯誤并積極改正,這也是作為一名教師必備的素質。同樣,學生犯了錯誤,也要勇于承認,及時改正。有的學生受到批評,即使心里已經知道自己不對,嘴上卻死不認錯,與教師鬧得很僵。有的人則相反,受過一次批評后,就特別怕那個教師,擔心他對自己有成見。這都是沒有必要的。錯了就錯了,主動向教師承認,及時改正,依然是個好學生。
喬治·華盛頓是美國第一任總統。他小時候是一個又聰明又淘氣的孩子。
一天,父親送給他一把小斧頭。那小斧頭新嶄嶄的,小巧鋒利。小喬治想:父親的大斧頭能砍倒大樹,我的小斧頭能不能砍倒小樹呢?我要試一試。他看到花園邊上有一棵櫻桃樹,他就高興地跑過去,舉起小斧頭向櫻桃樹砍去,一下,兩下……櫻桃樹倒在地上了。
一會兒,父親回來了,看到心愛的櫻桃樹倒在地上,很生氣。他問小喬治:“是你砍倒了我的櫻桃樹嗎?”
小喬治這才明白自己闖了禍,心想:今天準得挨爸爸揍啦!可他從來不愛說謊,就對父親說:“爸爸!是我砍倒你的櫻桃樹,我想試一下小斧頭快不快?!?/p>
父親聽了小喬治的話,不僅沒有打他,還一下把他抱起來,高興地說:“我的好兒子,爸爸寧愿損失一千棵櫻桃樹,也不愿你說一句謊話。爸爸原諒敢于承擔錯誤的孩子。不過,以后再也不能隨便砍樹了?!?/p>
小喬治望著父親,懂事地點了點頭。
在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長由于各種原因而誤解孩子的時候,偶爾說了錯話,也要立刻道歉,勇于承認錯誤,不要編一大堆借口,以免越描越黑。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不犯錯。有時候,錯誤只是自己的一時疏忽所造成,并不構成太大的得失。但如果不認錯,后果就將不可收拾。所以,一個人的際遇安危、成敗得失,往往和自己能否敢于認錯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誰都難以避免犯錯,但要懂得去認錯。不懂得認錯,一方面不能獲得他人的諒解,另一方面也無法進一步加以修正錯誤,獲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