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 冠誠
- 1752字
- 2021-11-18 17:03:14
幽默樂觀的媽媽
小林6歲的時候不幸患上了小兒麻痹癥,由于沒有及時治療,被疾病折磨得臥床不起。小林非常難過,他多么希望自己可以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耍。他問母親:“媽媽,我還可以站起來嗎?我什么時候能站起來呢?”聽到了兒子的話,媽媽的心都要碎了,但是,媽媽還是非常樂觀地說:“能!一定能!”
此后,小林的父母變賣了所有的家產,找了最好的醫生,經過治療,小林終于可以站起來了,全家人都高興得說不出話來。
然而,就在這時,小林又問媽媽:“我還能踢足球嗎?”母親堅定地說:“能,誰說不能呢?戰場上還有跛腳將軍,足球場上就不能有跛腳運動員嗎?以后讓爸爸帶你踢球。”媽媽的話給了小林無窮的信心,他開始更積極地接受治療,終于治好了病。
但在練球的過程中,問題又一次出現了,踢足球是一項非常累的運動,對于患過小兒麻痹癥的小林來說就更加困難了。父母又何嘗不知道這一點呢?所以,每當看到兒子流著淚摸著受傷的腳,媽媽的心里都在滴血,但是媽媽總是積極樂觀地給予熱情的鼓勵和安慰,告訴小林不要怕苦,不要半途而廢。在媽媽的樂觀鼓勵下,小林終于有了戰勝困難的勇氣、信心和力量,后來他以高超的球藝,贏得了人們的掌聲。
樂觀的情緒能夠激發人體的潛能,使其保持旺盛的體力和精力,維護心理健康。小林6歲就患了小兒麻痹癥,這對于一個普通的家庭來說,是一個多么沉痛的打擊。但是,小林最后并沒有意志消沉,而是很堅強、樂觀地走了下去。當然,這其中小林的母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母親的情緒能影響孩子的性格,母親語言的力量是孩子在書本和老師那里無法得到的。小林母親不管孩子的病情多么惡劣,在孩子面前,她還是表現出一種樂觀的人生態度,使小林產生了戰勝病魔和面對困難的勇氣,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怎樣做才能培養孩子擁有樂觀向上的心態呢?
第一,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弗洛伊德說:“一個為母親所特別鐘愛的孩子,一生都有身為征服者的感覺;由于這種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導致真正的成功。”夫妻恩愛,子女就會生活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得到關心和愛護,獲得愛和尊重的體驗,從而心情愉快,健康成長。因而,在生活中父母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即使遇到什么不愉快也盡可能地在孩子面前加以掩飾,而且,在孩子面前父母要從不言敗,在這種家庭環境的影響下,會使孩子從小就養成自信、樂觀、性格開朗的好習慣。
第二,與孩子交流溝通
媽媽應多留心孩子的情緒變化,當孩子悶悶不樂時,無論自己多忙,也要擠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交談,鼓勵孩子表達心情,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和體貼,知道父母愿意幫助自己,自覺自愿地說出心里話,從而加強兩代人之間的互相理解,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促進孩子生理和心理健康。
第三,學會賞識孩子
每個人生活在社會上,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賞識和認同,孩子也不例外。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多少有些心理錯位,不是用賞識的目光贊美自己子女的優點,而是恨不得用放大鏡去尋找孩子的弱點,更可怕的是處處拿別人子女的長處去比自己子女的短處,從而讓孩子感到自卑。事實告訴我們,子女需要鼓勵,需要肯定,需要賞識。現代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最大的需要就是被了解與欣賞。”家長對孩子每時每刻的了解、欣賞、贊美、鼓勵都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因此,在孩子有了哪怕是些微進步時,我們應該對孩子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真棒!”這樣,孩子在體驗到被父母鼓勵的幸福感的同時,也產生了樂觀向上的態度。
第四,教孩子會說三句話
想讓你的孩子更快樂,就要教會他說三句話:第一句“太好了”;第二句“我能行”;第三句“你有困難嗎?讓我來幫你”。
“太好了”,實際上是培養孩子帶著微笑看世界的品質,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對待面前的一切。而這種心態的培植,并非單靠孩子說“太好了”這句話就能行的,還需要家長、老師潛移默化的熏陶。
“我能行”,旨在鼓勵孩子的自信。自信同樣不是一種輕易地表態,是發自內心的肯定和把握,它也需要家長在讓孩子不斷取得成功的體驗中逐步培植。
“你有困難嗎?讓我來幫你”,是培養孩子關心他人、主動幫助別人的品質。這是孩子長大后,為社會為人類做貢獻的心理基礎。同樣,為了讓孩子常說這句話,必須從小在家里灌輸助人為樂的思想;家長熱心對待同事、朋友、鄰居,樂于助人的行動成為孩子的榜樣,并使孩子也自然而然地養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