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古人間四月天 最暖不過林徽因
- 顏婧
- 3866字
- 2021-11-18 17:06:24
第二章 姑母啟蒙:蘭之猗揚揚其香
林徽因出生時期,正值晚清,腐朽沒落、搖搖欲墜的晚清政府,猶如風中殘燭,似乎,稍一不慎,微弱的火苗就會熄滅。
自萬惡的鴉片輸入中國以來,國民眼睜睜看著各國列強在中國大地上肆意掠奪、蠶食,懦弱無骨的晚清統治者一次次地上演“拱手河山討他歡”的悲劇,奴顏婢膝之態,幾讓國民陷入深深的失望之中。
但泱泱中華也不乏有為之士,于是變法維新,晚清統治茍延殘喘。而這樣一個充滿變革,期盼治國開明,渴望國門開放的時期,也讓年幼的林徽因受益無窮。
林徽因曾說,杭州只是她的“一半家鄉”。林氏一門原籍福建閩侯,曾經是福建一帶的名門望族。林徽因祖父林孝恂乃光緒己丑科進士,與康有為同科,被授予翰林院編修。初為政知縣候選,歷任浙江海寧、石門、仁和各州縣。對于林徽因的家族來說,他的祖父林孝恂就是開明的肇始。
老進士一生飽讀詩書,儒雅明達,他曾經手書一副對聯:“書幌露寒青簡濕,墨花潤香紫毫圓。”這副對聯正是老進士儒雅生活的寫照。
林孝恂,光緒年間系以進士之身列翰林之選。一生思想開明,關注教育,處世與時俱進,一貫主張“求新還須知故”的教育理念。林孝恂在崇福當知縣時,正好遇上廢八股、興學堂之風興起,作為父母官,林孝恂積極響應朝廷新政,并在杭州設立林家私塾,倡導男女平等,不管男孩女孩都一樣接受教育。最獨特的是林家私塾設東西兩齋,東齋傳授國學,西齋教授新學。
林家私塾,名師薈萃,既有林紓主講四書五經,也有林白水教授天文地理,還有外籍老師給孩子們教授英文、日語等,可謂中西合璧。他曾多次資助族中青年學生赴日留學,這些青年才俊紛紛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赫赫有名的革命運動。其中,有持一紙《與妻書》為創建民國而凜然殉道的革命志士林覺民;有與林覺民一起喋血黃花崗的烈士林尹民(林徽因的堂叔),有為光復福建而努力的林肇民。他們最初都得益于林孝恂之開明練達的人文觀的滋養,來日終成大事,青史留名。
辛亥革命后,許多前清官吏紛紛選擇葉落歸根,回老家置田買地,安享晚年,但林孝恂卻在上海投股商務印書館,以助現代出版事業,雖人處晚境,卻始終非尋常之輩。
林徽因幼時,一直與慈祥的祖父、祖母為伴。血緣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它會在后代身上忠實延續。林徽因熠熠生輝的雙眸像極了祖父,而精致的五官則又來自祖母的隔代遺傳,她骨子里浸潤了江南女兒的那份婉約和典雅。
5歲的時候,還是幼稚孩童的林徽因,隨祖父、祖母遷居至杭州蔡官巷一座老宅院。在這里,雖然只居住了短短三年光陰,卻漸漸啟開了一位江南才女極富詩意的情懷。
小林徽因雖然還不諳世事,但特別喜歡這個新家。
一座挨著一座的白墻烏瓦式的舊房子臨水而立,風吹水漾,清粼粼的屋瓦倒影俏生生地在水里顫動著,如當年藍衫白裙的少女一般顧盼生姿。兩岸民居的那些斑駁陸離的倒影在波瀾微起的河面,柔柔地互為鏡像,夢一般讓人癡迷。泛著古色古香的石墩石橋默然靜立,伴著依依垂柳的小河在靜靜流淌。一簇簇爬滿屋頂的綠色植物,一間間歷盡人間滄桑的古宅臺門,其間落下多少歷史風塵?又記下幾多塵世里的故事?白墻黛瓦,銅飾門環,木門、木窗、木柵欄,悠悠而行的小船……古巷兩旁,古風襲人,水彎幾曲,流韻悠長。
小林徽因朦朧的記憶,曾被江南水鄉的悠悠古院填滿,依稀,我們還能從她后來的詩作《靜院》里尋覓到蹤影:
你說這院子深深的——
美從不是現成的。
這一掬靜,
到了夜,你算,
就需要多少鋪張?
月圓了殘,叫賣聲遠了,
隔過老楊柳,一道墻,又轉,
初一?湊巧誰又在燒香,……
離離落落的滿院子,
不定是神仙走過,
僅是迷惘,像夢,……
窗檻外或者是暗的,
或透那么一點燈火。
這掬靜,院子深深的
——也有人叫它做情緒——
情緒,好,你指點看
有不有輕風,輕得那樣
沒有聲響,吹著涼?
黑的屋脊,自己的,人家的,
獸似的背聳著,又像
寂寞在嘶聲的喊!
石階,盡管沉默,你數,
多少層下去,下去,
是不是還得欄桿,斜斜的
雙樹的影去支撐?
對了,角落里邊
還得有人低著頭臉。
會忘掉又會記起,——會想,
——那不論——或者是
船去了,一片水,或是
小曲子唱得嘹亮;
或是枝頭粉黃一朵,
記不得誰了,又向誰認錯!
又是多少年前,——夏夜。
有人說:
“今夜,天,……”(也許是秋夜)
又穿過藤蘿,
指著一邊,小聲的,“你看,
星子真多!”
草上人描著影子;
那樣點頭,走,
又有人笑,……
靜,真的,你可相信
這平鋪的一片——
不單是月光,星河,
雪和螢蟲也遠——
……
(刊于1936年4月12日《大公報·文藝副刊》)
林徽因母親雖出生江南商賈之家,卻不能識文斷字。于是,安頓好新家后,擅長書法也愛好吟詩作畫的祖母,便一心籌劃林徽因的幼學啟蒙事宜。最終決定讓她的大女兒,即林徽因的大姑母林澤民為小林徽因啟蒙。祖母不想讓聰明靈秀的小林徽因也重蹈她母親的覆轍。
林家本是書香世家,祖父、祖母歷來極其重視子女的教育。林澤民是林家長女,典型的大家閨秀,嫻靜自持。自小接受林家私塾教育,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是兄弟姐妹的典范。大姑母出嫁后,依然常回娘家看望父母。
林徽因的這位大姑母就是林家的一株蕙蘭。每日里“雨過琴書潤,風來翰墨香”。正是這位嫻靜優雅、知書達理的大姑母,不僅教小林徽因識字、讀書,甚至也教她書法和詩賦。著名語言大師季羨林先生曾說:“恩師是人不可缺少的機遇。”在林徽因的求學生涯中,無疑遇到了許許多多的老師,也承蒙了太多的師愛,但作為啟蒙老師的姑母,其對小林徽因的諄諄教誨和循循善誘,不僅讓小林徽因具有了良好的文化素養,而且為林徽因將來成為一代才女,奠定了堅實的文學基礎。大姑母的恩師之情深深地沉淀在了林徽因幼小的心靈深處。
林徽因童年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和一群表兄弟、表姊妹在一起,他們都住在杭州祖父的老宅院里。二姑母英年早逝,留下一個乖巧的女兒,自小就在林家與小林徽因一起長大。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小林徽因不光不缺玩娛的伙伴,也盡享大戶人家少爺小姐們方有的閑情逸致。一年四季,祖父的老宅院猶如紅樓夢里的大觀園,讓孩子們尋到了無盡的樂趣。
杭州,人間勝景無數。一到春光明媚的日子,林家的孩子們便在大姑母的帶領下,到九溪游園賞花;夏至,又去西湖劃船采蓮;而遇秋高氣爽的日子,則在郊外撲蝶;冬天來了,一群孩子更是興奮不已,打雪仗、堆雪人,何其愜意!
大姑母特別喜歡聰慧的小林徽因,一直視為己出。和林徽因同父異母的弟弟林暄曾回憶:“林徽音生長在這個書香家庭,受到嚴格的教育。父親不在時,由大姑母督促。大姑母比父親大三歲,為人忠厚和藹,對我們姊兄弟親勝生母。”無疑,這位賢惠溫婉的大姑母彌補了林徽因親生母親之性格、文化方面的缺陷,此時林徽因的天地,猶如祖父庭院里的那一片金色陽光,溫馨而燦爛。雖然林徽因的童年里也留下過若干陰影,并不像其他的小孩一樣無憂無慮,但祖父、祖母和姑母林澤民,無疑成為了林徽因童年生活中最溫暖的底色。
林徽因的靈氣和好學,讓大姑母欣喜,世界上哪位老師,不希望遇見一個天資聰穎、敏而好學的弟子?恰好小林徽因即是。她有極強的語言天分,幾乎一教就會。據說成年后的林徽因也能嫻熟地使用不同的語言。倘跟丈夫梁思成吵起架來,林徽因會用英語爭辯;而跟傭人交流,則用字正腔圓的普通話;至于跟大字不識的母親何雪媛說話,林徽因便用只有她母親才聽得懂的福州家鄉話。
當大姑母發現了林徽因語言上的天賦異稟后,便盡其所能,悉心教導。梳著小辮的小林徽因手捧一冊冊線裝書,在祖父的老宅院里,用清脆響亮的童聲,誦背著《聲律啟蒙》《增廣賢文》以及唐詩、宋詞中的若干淺顯的詩句。清詞麗句充實著她小小心田,或許年幼的她還讀不很懂字里行間的深意,但她如饑似渴地汲取著中華文化的經典,總是沉浸在淡淡的書香里。手不釋卷的小林徽因,成了老宅院里最靈雋的一幕風景,見之,讓年邁的祖父、祖母更是疼愛有加。而常年在外忙于政務的父親,也總在牽掛著自己聰慧的女兒,經常忙里偷閑,回到老宅院,向女兒投去關注和慈愛的目光。他一次次驚喜地發現,自己身上的詩興墨氣已經暈染到了長女的身上,這個賦性靈慧的女兒與自己越來越相似。
差不多每個孩子的童年都有過出水痘的痛苦記憶。水痘病毒極易傳染,所以在出水痘期間需要暫時隔離,不能與他人接觸。6歲時,小林徽因出過一場水痘,對于幾乎所有的小孩都要經歷一回的痛苦,林徽因的感受卻與眾不同。
出水痘的那些天,小林徽因被家人告知不能跟兄弟姐妹們一起玩耍了,不能碰水,不能去外面吹風……滿臉滿身都是紅豆豆,渾身發癢,卻既不能抓,又不能撓,那種難受原本是痛苦異常的。但那一刻,本該安安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的小林徽因,卻還在好奇地問大姑母:“我得了什么病?”
“你在出‘水珠’呢!忍一下吧,人生就這一回,得過以后就不會再得了。”睿智的大姑母如此安慰她。
原來林徽因的家鄉把出水痘叫出“水珠”。“水珠”?多么美麗的名字呀,她一下子覺得自己滿臉的“紅豆豆”不再丑陋,就像西湖荷葉上晶瑩的水珠一樣可愛。
原本奇癢無比的水痘,在小林徽因的眼里一下子變得如此神奇和珍貴。她太喜歡“水珠”這名字了,完全忘記了它是一種疾病,心中竟然涌起了一種神秘的驕傲。有時,表姐妹們遠遠地躲在林徽因房間的窗口外,探著頭用憐憫的語氣問她:“你在出‘水珠’么?你很癢嗎?很難受嗎?”
“我臉上有美麗的‘水珠’,你們沒有,我怎么會難受呢?我感到喜歡還來不及呢!”小林徽因調皮地打趣道。
這異乎尋常的感受,就像窗口射進來的一縷陽光,讓她心中涌起一絲不可捉摸、不可思議卻又靈動而恬靜的思緒。
多年以后,長大的林徽因才恍然大悟,這不可名狀的思緒,這出乎意料的歡欣,那就是詩意!這樣詩意的陽光照亮了她詩意的一生。“美麗的‘水珠’”,這能否看作是林徽因最早顯露的詩人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