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古人間四月天 最暖不過林徽因
- 顏婧
- 8384字
- 2021-11-18 17:06:24
第三章 志摩影響:平林新月人歸后
徐志摩在英國康橋(即劍橋)留學時,睜開了追尋“愛與自由”的雙眼,在尋覓自由與愛情的同時,原本學經濟學的徐志摩,生發了詩歌創作的靈感。而在倫敦邂逅的林徽因,如一朵清麗脫俗的白蓮,也激發了徐志摩詩意的靈感。天性浪漫多情的徐志摩詩興大發,為林徽因譜寫了一首又一首清麗的愛戀之詩。
在康橋的柔波里,徐志摩在16歲少女林徽因心里留下的不僅僅是愛情的甜柔,還有一顆充滿詩意的心。無疑,徐志摩是引領她走進詩歌殿堂的導師。甚至可以這樣揣測:如果沒有徐志摩,林徽因會走上詩歌創作之路嗎?
徐志摩是浙江富商徐申如的獨生兒子,徐申如思想開放,頭腦靈活,又附庸風雅,喜交名流。徐申如將兒子自費送到美國學經濟,是希冀兒子將來能光宗耀祖,也讓自己苦心經營的龐大產業后繼有人。徐申如指望兒子將來學成歸來進入金融界,繼承自己的衣缽,從而成為商界能人。父親為兒子設計的未來之路與兒子后來一意孤行的道路,一直都沒有找到契合點,這是徐志摩的父親所始料未及的。徐申如確實萬萬沒料到這個“不爭氣”的兒子,竟然選擇了去做一個窮困潦倒的詩人。更讓徐申如追悔莫及的是,這一切還都是自己親手釀成的。
徐志摩最初的理想當然跟詩人相去甚遠。他在美國的大學學業和研究生學業基本上迎合了父親的初衷。
1919年6月,徐志摩以優異的成績從美國克拉克大學畢業,同時獲一等榮譽獎。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方是時也,天地為之開朗,風云為之薺色,以與此誠潔摯勇之愛國精神,相騰嬉而私慰。嗟呼!霸業永詘,民主無疆,戰士之血流不誣矣!霸業永詘,民主無疆,戰士之血流不誣矣!”可見初出國門的徐志摩充滿了愛國熱情,在美國讀書期間更是激情滿懷,可謂“少年壯志莫言愁”。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的消息傳到美國時,徐志摩親眼目睹了美國人民欣喜若狂的激動場面和游行隊伍浩浩蕩蕩長達一公里的壯觀。他興奮不已地寫信給國內的恩師梁啟超:“遂有今日,一掃云霧,披露光明,消息(11月11日上午2時50分)到美,美國昌狂。”徐志摩雖身在美國,卻時刻關心祖國的時局形勢,為五四運動之爆發感到異常激動。
后來徐志摩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經濟學碩士,從他所選修的課程看,也側重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紤]到徐志摩來自一個實業家庭,于是,做一個中國的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當一個精通經濟的政治家,便成為徐志摩最高的理想。
應該說,在24歲以前,詩歌,不論新舊,與徐志摩完全沒有干系,而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徐志摩倒不乏興趣。徐志摩在哥倫比亞大學讀碩士時,一腔情懷還是放在政治上。有一次,當他聽歷史教師講完了19世紀初年的工業狀況,以及工廠、工人的悲慘遭遇后,他由喜歡煙囪變為憎恨煙囪。他哀嘆道:“現在一切都為物質所支配,眼里所見的是飛艇,汽車,電影,無線電,密密的電線和成排的煙囪,令人頭暈目眩,不能得一些時間的休止,實是改變了我們的經驗的對象。人的精神生活差不多被這樣繁忙的生活逐走了。每日我在紐約只見些高的廣告牌,望不見清澈的月亮。每天我只聽見滿處汽車火車和電車的聲音,聽不見蕭瑟的風聲和嘹亮的歌聲?!奔毤毱纷x,不難發現這哀嘆里竟然閃耀著詩性的光芒。
在美國留學期間,徐志摩迷上了尼采劃時代的作品《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采是19世紀德國的哲學家、思想家,也是才華橫溢的詩人兼散文作家。徐志摩從尼采那里獲得了靈感,動輒“開口就是那一套沾血腥的字句”。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尼采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這本以散文詩一般的語體寫就的杰作,以振聾發聵的文字,向人類的思想界展示了尼采哲學的真知灼見。這本書,幾乎囊括了尼采所有的重要哲學思想。尤其是從書中橫空出世的“超人哲學”和“權力意志”的概念,譜寫了一曲來自人性的自由主義的壯歌。在這本書里,尼采宣稱“上帝死了”,讓“超人”出世,于是近代人類思想的天空中,便又多了一道璀璨閃亮的奇異彩虹。
徐志摩讀了這本書后,相見恨晚,他說:“我仿佛跟著查拉圖斯特拉登上了哲理的山峰,高空的清氣在我的肺里,雜色的人生橫亙在我的眼下”。徐志摩認為“超人”哲學能激發人奮發向上,可以使個人或國家擺脫弱者或弱國地位。他幻想著通過尼采的“超人”,給個人和國家帶來獲取新生的力量和手段。
徐志摩自稱“正迷上尼采”,但對他產生終生影響的卻是羅素。徐志摩深深地被羅素的淵博學識和對事物深刻的見解所吸引,羅素勇于面對逆境,堅持追求真理,不向豪門權貴低頭的精神,令他十分敬重。1920年9月,徐志摩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他毅然決定去英國尋找羅素。
沒人能料及,徐志摩的英國之旅,竟成為一位詩人輝煌的開始……
那時,徐申如想讓兒子繼續在英國念書,師從倫敦經濟學院著名的經濟學教授哈羅德·約瑟夫·拉斯基(Harold Joseph Laski),以完成博士學位。拉斯基同時也是英國的政治理論家、經濟學家和作家,在1945-1946年期間曾擔任過英國工黨主席。但徐父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正在作為一顆未來的中國詩星,即將在英倫冉冉升起。徐志摩揮揮衣袖告別美洲大陸,徹底放棄了實業救國的抱負。中國自此少了一個漢密爾頓,而多了一位拜倫。
在徐志摩的心中,有一位民國人物一直被其深深地敬重和仰慕,這個分量不輕的民國人物就是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林長民是前民國臨時參議院和眾議院院長,也供職過北洋政府司法總長,屬于名副其實的政府大員。在得知林長民父女在倫敦下榻的寓所之后,那一日,徐志摩通過自己在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留學的江蘇籍同學陳通伯引薦,登門拜見了林長民先生。登門拜訪的主要動機,乃是因為林長民先生的道德文章和書法藝術確實讓徐志摩崇拜不已。那一刻,在林長民的眼中,徐志摩僅僅就是一個高高瘦瘦、長衫飄然的青年學生。連徐志摩本人也沒料到,自己日后能和林長民結成忘年之交!而更讓世人不能料及的是,林長民和林徽因父女倆,竟然從此改變了徐志摩的一生。
徐志摩自詡:“我是個好動的人,每回我的身體行動的時候,我的思想也仿佛就跟著跳蕩?!睙崃冶挤?,活潑好學的徐志摩,一踏上英國的土地,便廣為結交各界名流:哲學家羅素,著名作家威爾斯、狄更生,藝術家傅來義,漢學家魏雷和卞因,文藝評論家歐格敦、瑞恰慈和吳雅各,此后又陸續結識了蕭伯納、福斯特、畢列茨、康拉德、曼斯菲爾德等著名哲學家和作家。他們對徐志摩一生的影響無疑都是極為深刻的。
到達英國后的徐志摩時年24歲,風華正茂,比林徽因整整大了8歲。那時的徐志摩已是一個2歲孩子的父親了,而當年的林徽因卻還只是一個清純的中學生。所以,初相識時,林徽因怯怯地叫徐志摩“叔叔”。
徐志摩與林長民初次倫敦見面,便一見如故,很快成為無話不談的友人。隨著和林長民的深入交往,徐志摩與林徽因也走得越來越近。
林長民風流倜儻,儀表非凡,其清雅的談吐,清奇的相貌,滿腹的學問,令徐志摩深深欽佩而引為知心朋友。林長民也同樣欣賞徐志摩的才情。事實上,徐志摩早已是梁啟超的得意門徒,而梁啟超與林長民又是故交,且林長民和徐志摩之情趣相投,性情相近,都是浪漫瀟灑、率真幽默之人,故此番林長民和徐志摩相識之門一經打開,兩人惺惺相惜,也就順理成章了。
林長民和徐志摩都深受西方新思潮的感染,興之所至,即使遇男女私情、閑情風月之類的話題,兩人也從不刻意避諱。林長民有句名言:“萬種風情無地著”。據徐志摩回憶,林長民“最愛閑談風月,他一生的風流蹤跡,差不多都對我講過。他曾經原原本本地對我說過他的‘性戀歷史’,從少年期起直到白頭時,他算是供給我寫小說的材料?!倍@些,徐志摩也當然很愿意聆聽。而隨后林長民與徐志摩上演的一場“愛情游戲”,幾讓后來國內的遺老遺少們目瞪口呆!原來兩個大老爺們,扮演一對熱戀中的男女情人,互通情書。其文字之香艷,文采之斐然,令人嘆為觀止。這足見林徽因的父親也是一位極其浪漫之人,遂被時人冠之以“戀愛大家”的雅號。
林長民作為過來人和父親,當然早就看出徐志摩愛上了自己的女兒。徐志摩有事沒事便往林家公寓跑,林長民也知道并非完全是來找他的。雖然意識到了徐志摩“醉翁之意不在酒”,但林長民在心里似乎已經接受了這個年輕人。
林徽因初次與徐志摩見面,就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清麗優雅,落落大方,林徽因的一顰一笑,都讓徐志摩目眩神迷。
徐志摩漸漸發現,這個梳著兩條小辮、像是不諳世事的小姑娘,不僅模樣俊秀可愛,而且思維活躍,見識明澈,她對文藝作品的理解和對詩歌的悟性都遠遠超出了她的年齡。當徐志摩驚訝地將他的發現告訴林長民時,這位父親驕傲地回應:“做一個有天才的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要放低你天倫的輩分,先求做到友誼的了解。”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自此,徐志摩便以朋友的身份與林徽因交往。在很多的閑暇時間,他與林徽因一起談論各自見聞,涉及風土人情、故家舊事和文學藝術等等話題。而其中最令兩人著迷、讓兩顆心激動不已的,即是那座迷人的文學殿堂。
徐志摩本來就具有浪漫不羈的詩人氣質。在進入劍橋大學學習之后,他大量閱讀喬治、華茲華斯、拜倫、雪萊、哈代、艾略特等著名詩人和作家的作品,終日沉浸于文學的世界里,并盡情遨游于浪漫主義的文學星空中。在徐志摩看來,其心中的那種浪漫主義激情,終于找到了文學上的知己,他目睹了一位充滿才情的少女對文學的諸多敏感,也感覺到了林徽因對文學藝術也充滿了熱愛,而且那刻,林徽因也正在用少女的那顆朦朧的心感受著、想象著一個新奇的文學世界。
他們有時一起討論某個作家的風格或某首詩歌的韻味,有時為無意中達到了某種共識而激動不已,但有時也會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這時的徐志摩在對林徽因的一片癡情中,不知不覺地扮演了一個導師的角色,引領她進入英國的詩歌和戲劇世界。其間,產生的許多帶有新意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甚至同時也迷惑了他自己。他在日記中盡情宣泄自己的情感:“正當我生平最重大一個關節,也是我在機械教育的桎梏下自求解脫的時期,所以我那時的日記上只是泛濫著洪水,狂竄著烈焰,苦痛的呼聲參合著狂歡的叫響,幻想的希望蜃樓似的隱現著……”
徐志摩與林徽因相遇了,命里注定要真愛一場。浪漫多情的徐志摩忍不住驚喜,把美麗的相遇凝成了那首著名的《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這首詩,我更愿意理解為是徐志摩欲揣摩林徽因的心思而寫的。感情炙熱奔放,正墜入情網不能自拔的他,是無論如何做不到“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一見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這是理性、冷靜的林徽因最終做出的選擇。
但面對徐志摩熱烈而率真的愛情追求,16歲的少女林徽因一時不知所措。我們不妨把林徽因的那首名作《那一晚》,解讀為1920年康橋的“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藍的天上照著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牽著我的手,
迷惘的黑夜封鎖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飄,
細弱的桅桿常在風濤里搖。
到如今太陽只在我背后徘徊,
層層的陰影留守在我周圍。
到如今我還記著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淚、白茫茫的江邊!
到如今我還想念你岸上的耕種:
紅花兒、黃花兒朵朵的生動。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頂層,
蜜一般釀出那記憶的滋潤。
那一天我要跨上帶羽翼的箭,
望著你花園射一個滿弦。
那一天你要聽到鳥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靜候你的贊賞。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亂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闖入當年的邊境!
最初的慌亂過去之后,林徽因冷靜下來。她不斷地自責:當初,正是清楚地知道徐志摩是有家室的人,才會跟他無所顧忌地交往,自己怎么可以去做破壞別人家庭的事情呢?那一刻,她想起了被父親冷落的母親,想起了母親終年憂郁、落寂的眼神……
多年以后,華發漸生的林徽因真誠地向兒子傾訴了內心的秘密,她說:“徐志摩當時愛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可我其實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人”(梁從誡,《倏忽人間四月天》)。這樣的理性,讓她步入了一個職業婦女的不凡生活,與夫君梁思成相濡以沫,潛心古建筑的研究,同時,自己也成為京派文化圈中的一道最為知性而優雅的亮麗風景。
原來徐志摩眼中的林徽因,是自己人生理想中的女神化身,是自己欲想達到的一種至美至善的境界。那么,徐志摩的人生理想究竟是什么?他的摯友胡適曾這樣說過:“志摩的人生觀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林徽因恰恰把這三者水乳交融成完整的一體。一時,讓詩人徐志摩意亂情迷。
英國、倫敦、康橋,本是三個尋常的名詞,其對于沉浸在愛情里的徐志摩來說,意義非凡。而對于當時的花季少女林徽因來說,這也是一段永世值得回憶的甜美時光。
林徽因毅然隨父親乘海輪歸國。此時林徽因的心情,可以用她后來寫的《情愿》一詩作為注解:
我情愿化成一片落葉,
讓風吹雨打到處飄零;
或流云一朵,在澄藍天,
和大地再沒有些牽連。
但抱緊那傷心的標志,
去觸遇沒著落的悵惘;
在黃昏,夜半,躡著腳走,
全是空虛,再莫有溫柔;
忘掉曾有這世界,有你;
哀悼誰又曾有過愛戀;
落花似的落盡,忘了去
這些個淚點里的情緒。
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
比一閃光、一息風更少
痕跡,你也要忘掉了我
曾經在這個世界里活過。
臨行前,林徽因沒有告知徐志摩,徐志摩得知后自然痛苦萬分。林徽因走后,為了抒發心中的那份不盡的相思和愛戀之情,他又開始寫詩了。星月的光輝讓他感動得落淚,倫敦小威尼斯,冷咽得讓他咀嚼到了寂寞,薄霜滿地的樹林讓他徒添傷感。徐志摩企圖在苦悶和寂寞中奮力燃燒自己的激情,那種強烈的無處可宣泄的各種意念瞬間都被點燃。在燃燒中歌吟的徐志摩,用浪漫的詩行鋪滿了一頁頁潔白的稿紙。
但徐志摩并沒有追隨林徽因而去,而是留在劍橋等待著與結發妻子張幼儀離婚,他要為自己的這份真愛作一個大膽而勇敢的決定,他要做第一個真正為自由而愛的中國人!
從1921年秋開始,徐志摩獨自在劍橋呆了約一年的時間,正是有了這種相對安靜的獨處,在歷經了苦痛的愛的折磨后,徐志摩的詩人情懷開始井噴。
徐志摩后來回憶說:“那年的秋季我一個人回到康橋。整整有一學年,那時我才有機會接近真正的康橋生活。同時我也慢慢地發現了康橋,我不曾知道過更大的愉快?!薄拔乙惠呑泳椭荒且淮海f也可憐,算是不曾虛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m則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時期)我那時有的是閑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的單獨的機會。說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記那初春的眼嗎?曾經有多少個清晨我獨自冒著冷去薄霜鋪地的林子里閑步——為聽鳥語,為盼朝陽,為尋泥土漸次蘇醒的花草,為體會最微細最神妙的春信。”
其后徐志摩在詩歌中傾向于“分行的抒寫”,也是由林徽因的戀情引發而起的。他在《猛虎集·序》中談到自己的寫詩經歷時說:
整10年前我吹著了一陣奇異的風,也許照著了什么奇異的月色,從此起我的思想就傾向于分行的抒寫。
……
我的詩情真有些像是山洪爆發,不分方向的亂沖。那就是我最早寫詩那半年,生命受了一種偉大力量的感撼,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縫間散作繽紛的花雨。
這篇序文是1931年寫的,整10年前正是徐志摩在倫敦癡迷林徽因的時期。
歸國后的徐志摩繼續為詩歌的繆斯所鐘情,他的詩歌相繼在報紙、雜志發表。蔡元培眼里的徐志摩:“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1924年,《徐志摩的詩》結集出版,詩人徐志摩名聲大振。他與胡適發起、組織愛好詩歌的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個詩社,名叫“新月社”。
“新月社”得名是源自徐志摩崇敬的印度詩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的詩集《新月集》。《新月集》筆觸天然細膩,不加雕琢,富于夢幻之情,蘊含童話般純凈的詩意?!靶略隆弊鳛椤皟和蔽锘南笳?,體現了泰戈爾詩中一貫清新自然的風格?!靶略隆贝硐M?,如天真無邪一般的初生之物,擁有美好的未來與純凈的童真。詩人徐志摩喜愛“新月”,童心如新月,即或有一些缺憾,卻充斥著希望的圓滿,往后既是一種未知的變數,又是一種已定的軌跡。徐志摩希望自己和自己組建的“新月社”就像天邊的那彎新月,總有一天會走向圓滿。新月社從成立的那天起,徐志摩就是“新月社的靈魂”。
從此,在波譎云詭的民國,文學的天空終于有了一彎新月,這彎彎的月牙是那么清新明朗,雖然一時還不夠豐盈圓滿,但它的淡淡清輝已經點亮了無數雙詩人的明眸,開啟了一個白話新詩的時代。
1931年3月,肺病發作的林徽因在徐志摩的再三勸說下,離開東北大學,來到了北京香山雙清別墅附近的平房療養。在六個月的靜養中,難得香山的那一處清閑時光。林徽因被迫離開了自己熱愛的建筑事業,她終于可以安享這份來自大自然的寧靜與休閑。在這種恬靜的心境下,早年徐志摩在她心里種下的詩行,也開始抽絲發芽。
林徽因心底的詩情抑制不住而一次次噴發,可以說,香山的雙清別墅是林徽因詩歌的發祥地。這兒有湛藍的天空,悠然的白云,清靜幽深的山林,婉轉鳴唱的小鳥,大自然的這一切恩賜,還有生下女兒初為人母的喜悅,尤其是徐志摩、沈從文、金岳霖、張奚若夫婦等朋友們頻繁造訪,真誠暢談,帶給了林徽因極大的精神慰藉,讓林徽因心里充滿了無限溫情和歡欣,也一次次激發了她文學上的創作靈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于是,林徽因一次次提筆,一次次出手不凡,其抒寫的那些情思無盡、意象豐厚的詩行,文字清新綺麗而飄逸,充滿自然的意象和情緒,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一直得到詩歌界的很高評價,稱其藝術上已漸漸臻于爐火純青之境。
她喜歡每個靜夜的來臨,手握一卷,焚一炷香,披一件潔白的睡袍,去沐浴溶溶的月色,那一刻,便是林徽因的詩心和靈感泛起的時候。她甚至偶爾自我陶醉,自言自語道:“看到我這畫中人物,任何一個男人進來都會暈倒。”梁思成故意氣她:“我就沒有暈倒!”丈夫沒有暈倒沒關系,沉浸在詩情畫意里的林徽因倒是從香山療養開始,進入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詩歌創作階段,她所寫出的最早的一批詩歌,格律和悅流暢,文字清瑩溫婉、詩意和詩感輕巧而自然,遂引起了眾多文化名流的關注。
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以“徽音”為筆名,發表于《詩刊》第二期:
誰愛這不息的變幻,她的行徑?
催一陣急雨,抹一天云霞,
月亮、星光、日影,在在都是她的花樣,
更不容峰巒與江海偷一刻安定。
驕傲的,她奉那荒唐的使命:
看花放蕊樹凋零,嬌娃變做了娘;
叫河流凝成冰雪,天地變了相;
都市喧嘩,再寂成廣漠的夜靜!
雖說千萬年在她掌中操縱,
她不曾遺忘一絲毫發的卑微。
難怪她笑永恒是人們造的謊,
來安慰戀愛的消亡,死亡的痛。
但誰又能參透這幻化的輪回,
誰又大膽的愛過這偉大的變換?
林徽因從其處女作中獲得了極大的文學享受,此后幾年中,其詩興便一發而不可收。她是一位相當感性的人,其豐富的人生感情和詩人情懷,無時不流淌在其詩作中,讓人容易受其作品的感染而驚嘆生命的精彩或無奈。她把對桃花、夏夜和笑等等人世間諸般事物的愛意,都化作靈性的詩行,去啟發人們的思維,以喚醒人們對日漸淡薄的詩歌的熱愛。雖然她的聲音是微弱的,但只要真心地去諦聽,你仍可以聽出一種穿越歲月的力量。她的詩作《那一晚》《仍然》《一首桃花》《笑》《深夜里聽到樂聲》《山中一個夏夜》《深笑》《激昂》《情愿》等被相繼刊登在《詩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報》、《文學雜志》等文學期刊上。
林徽因的詩多數是以個人情緒的起伏為主題,進而去掀起思維的波瀾,然后去探索生活和愛的哲理。詩句委婉柔麗,韻律自然,受到文學界和廣大讀者的贊賞,也逐步奠定了她作為詩人的地位。
林徽因寫于1931年的《仍然》,可以看作是對徐志摩《偶然》的應答之作,也是她自己心跡的坦陳:
你舒伸得像一湖水向著晴空里,
白云,又像是一流冷澗,澄清,
許我循著林岸窮究你的泉源:
我卻仍然抱著百般的疑心,
對你的每一個映影!
你展開像個千瓣的花朵!
鮮妍是你的每一瓣,更有芳沁,
那溫存襲人的花氣,伴著晚涼:
我說花兒,這正是春的捉弄人,
來偷取人們的癡情!
你又學葉葉的書篇隨風吹展,
揭示你的每一個深思、每一角心境,
你的眼睛望著,我不斷的在說話:
我卻仍然沒有回答,一片的沉靜,
永遠守住我的魂靈。
在林徽因的這首詩中,把徐志摩對她的愛,比作“像一湖水向著晴空里白云”。從《仍然》不難看出,林徽因對徐志摩的熱烈追求有著自己冷靜的思考,他們各有各的人生“方向”。因此,不妨把《仍然》看作是林徽因對徐志摩愛戀的婉轉回應,也預示著他們之間的情誼,在向愛情的延伸中漸漸轉化為一種相互信賴、彼此關愛的知己。
后來新月派詩人陳夢家整理編輯《新月詩選》時,錄入了林徽因的《笑》《深夜里聽樂聲》《情愿》《仍然》等。這些詩歌顯示出林徽因善于在人與自然的心靈感應中抒發詩性,寄托情懷。其立意之高格,意象運用之嫻熟,意境創造之幽長,無一不打上新月詩歌的烙印。從此,林徽因作為新月派后期有影響的詩人,而被載入了中國白話詩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