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機械營銷實務
- 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組編
- 5770字
- 2021-11-12 10:52:22
1.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人多地少、自然條件及耕作制度復雜、經濟底子薄的國情農情下,探索出了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律和發展道路,開創了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新局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積累了豐富的發展經驗?;仡欉@段歷程,農業機械化過程大致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
1.1.1 體制轉換(1978—1993年)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提出了明確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目標和相應的指導方針、政策。國家在有條件的社、隊成立農機站并投資,支持群眾性農具改革運動,增加對農業機械科研教育、鑒定推廣和維修供應等系統的投入,基本形成了遍布城鄉、比較健全的支持保障體系。在這個時期,我國建立了與人民公社體制相配套的、以行政命令主導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體制。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經濟體制改革,我國農業機械化事業逐步確定了發展戰略方針并實行了農業機械所有制等多項改革(表1-1)。
首先,調整發展戰略方針,將“農林牧副漁齊頭并進發展機械化”的方針調整為“因地制宜,有選擇地發展農業機械化”。20世紀50年代我國就提出了“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的論斷,并在1966年確定了“198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目標,由此拉開了采取行政手段、自上而下以大型農業機械為主的農業機械化推進進程的序幕。1979年農村地區逐步開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農業經營規模日益細碎化,大中型農業機械失去了用武之地。面對農村改革中出現的這些問題,1979年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因地制宜,有選擇地發展農業機械化。1982年中共中央發出的關于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關于農村問題的中央1號文件再次表示,農業機械化必須有步驟、有選擇地進行。這標志著我國已調整農業機械化發展方針,同時也為新時期農業機械化發展指明了方向。
其次,改革農業機械所有制。20世紀80年代初,正值理論界激烈爭論生產資料所有制之際,農業機械領域率先開始了農業機械所有權改革。1983年的中央1號文件針對農業機械所有制問題,指出“農民個人或聯戶購置農副產品加工機具、小型拖拉機和小型機動船,從事生產和運輸,對發展農村商品生產,活躍農村經濟是有利的,應當允許;大中型拖拉機和汽車,在現階段原則上也不必禁止私人購置?!?984年國務院出臺《關于農民個人或聯戶購置機動車船和拖拉機經營運輸業的若干規定》,允許農民個人或聯戶用購置的機動車船和拖拉機經營運輸業。這2個文件對農業機械所有制的問題進行了松綁,沖破了生產資料不允許個人所有的禁區。由此,農民逐漸成了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需求主體,政府和集體逐步退居幕后。從1986—1995年農戶、集體、國家農業機械保有量的結構中,我們也能窺探出這一變化。這一時期全國農戶農業機械原值占全社會農業機械原值比重從1986年的66.54%快速增長到了1995年的80.14%。
表1-1 農業機械化體制轉換一覽表

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確立后,由于農民家庭經營規模小、投資能力有限,國家鼓勵農戶購置小型農業機械,發展以小型農業機械為主的農業機械化,我國形成了以小型機具為主的農業機械裝備格局。1993年我國的小型拖拉機保有量達到788.34萬臺,比1978年的174萬臺增長了353.07%,而大中型拖拉機保有量為72.12萬臺,僅比1978年的55.74萬臺增長了29.39%。從結構上來看,1986—1993年小型拖拉機占比幾乎每年都穩定95%以上。1993年,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3.18億千瓦,比1978年的1.17億千瓦增長了171.79%。全國農作物機耕、機播、機收水平分別增長到54.50%、18.13%與9.73%。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1]為30.16%。
1.1.2 市場導向與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初步發展(1994—2003年)
1994年7月,國家取消了農用柴油平價供應政策。至此,帶有計劃經濟色彩的農業機械化政策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我國農業機械化進入了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階段,開啟了以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為主要內容的新的發展征程。
首先,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逐漸發展,農業機械化從購買農業機械向購買機械服務轉變。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民收入快速增加,部分農戶已經具備了購置農業機械或服務的能力;與此同時,我國的中小型農業機械生產技術日臻成熟。農業機械適用的內在需求與外部供給條件逐漸成熟。隨著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農民兼營他業,農村勞動力價格逐漸攀升。勞動、機械兩類要素在農業生產中的相對價格逐步變化,勞動對機械的相對價格正在逐漸升高,勞動機械投入比的誘致性制度變遷條件已然形成。從經濟效益角度而言,農民已經能夠接受機械代替人力從事農業生產并對其形成了有效需求。與此同時,北方地區一些農機手在南北地域的小麥成熟時間差中尋到了商機,從南至北沿途為農戶機收小麥,由此拉開了中國農業機械跨區作業的序幕。此舉迅速得到了國家的肯定與支持。此后,農業部門幾乎每年都組織農業機械跨區作業動員大會,并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推動農業機械跨區作業。至此,以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為形式的農業機械化道路逐步確立(圖1-1)。

圖1-1 中國農業機械化制度生成路徑
其次,國家多方面扶持農業機械化。1994—2003年,國家各有關職能部門從計劃、財政、科技、能源、環保等多方面采取政策措施,引導和扶持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具體內容詳見表1-2。
表1-2 1994—2003年國家農業機械化扶持政策一覽表

(續)

這個時期最大的特點是探索出了以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為形式的符合國情、農情的農業機械化道路,保障了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可持續發展。截至2003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增加到6.04億千瓦,比1994年增長了78.65%,年均增長6.66%;農業機械化作業服務組織數量從1996年的256281個增長到2003年的30818382個,年均增長98.22%,農業機械化作業服務專業戶從1996年的3531890個增加到2003年的3603792個,年均增長0.29%;農作物機耕、機播、機收水平分別為46.8%、26.7%與19.0%,其中機收水平增長較快(圖1-2)。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為32.13%。

圖1-2 1979—2013年中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增長示意圖
注:本圖數據來自《全國農業機械化統計資料匯編1949—2004》與2004—2013年《全國農業機械化統計年報》。
1.1.3 依法促進與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快速發展(2004年至今)
2004年國家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我國農業機械化進入了依法促進的階段。同年,財政部、農業部共同啟動實施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至此,我國農業機械化進入了依法促進的快車道。
2004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正式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有關農業機械化的法律。這部法律的第二十一條明確指出:“國家鼓勵跨行政區域開展農業機械作業服務。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支持農業機械跨行政區域作業,維護作業秩序,提供便利和服務,并依法實施安全監督管理。”第二十二條明確指出了扶持農業機械服務的各類政策。這是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首次被寫入國家法律,這充分表明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道路受到法律認可與支持,中國農業機械化進入了依法促進的階段。
更為重要的是,2004年啟動實施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為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道路的深化增添了強勁動力。2004年的中央1號文件決定:“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民個人、農場職工、農機專業戶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機服務組織購置和更新大型農機具給予一定補貼?!蓖?月,中央財政安排資金7000萬元,其中4000萬元補貼給16個?。ㄗ灾螀^、直轄市)的66個縣,3000萬元補貼給農墾部門。由此拉開了21世紀農機購置補貼的序幕。此后10年中央財政用于農機購置補貼的投入累計近950億元,有效地帶動了農民的農業機械購置投入。農民農業機械購置投入從2004年的237.50億元快速增加到了2013年的624.60億元,年均增長11.34%(表1-3)。
表1-3 2004—2013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情況

(續)

注:實施縣個數與農機補貼數額由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提供,其余數據來自2004—2013年的《全國農業機械化統計年報》。
總體而言,這段時期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呈現出兩大特點。
第一,以農機購置補貼的方式大力扶持農業機械化,有力地推進了農業機械化。一是表現在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上,在第一、二階段中機耕水平處于波動增長之中,進入第三階段后,機耕水平邁進了快速增長時期,年均增長5.02%;機播、機收水平在第一、二階段里增長緩慢,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49%與9.21%,而在第三階段里機播、機收水平年均增長率達到了6.01%與10.04%。從全國各區域來看,到2012年年底已有18個?。ㄊ小⒆灾螀^)的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50%,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達到59.48%。二是表現在主糧機械化上,第三階段是三大主糧關鍵機械化環節起步與高速增長的時期(圖1-3)。其中,提高最快的是玉米機收水平,2003年只有1.89%,到了2013年達到了51.57%,10年間提高了26.3倍;水稻的機播率在2003年僅為6.00%,到2013年已達到了36.10%,10年間提高了5倍以上;水稻收獲環節的機械化也提高得較快,2003年只有23.40%,2013年達到了80.91%,10年間提高了2.5倍。

圖1-3 三大主糧作物機械化水平

圖1-3 三大主糧作物機械化水平(續)
注:本圖數據來自《全國農業機械化統計資料匯編1949—2004》與2004—2013年《全國農業機械化統計年報》。
第二,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受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推動,全國農業機械戶數量大增,農業機械化作業服務專業戶從2004年的3607984個增加到2013年的5242735個,年均增長5.48%。農業機械化作業服務人數的增加進一步增強了農業機械化服務的供給能力;同時,本時期內全國勞動力轉移加速,農業機械化服務需求空前增加。因而農機手跨區作業面積得到了明顯提高,全國跨區機收小麥、水稻、玉米總面積從2004年的1514.36萬公頃增長到2013年的2537.21萬公頃,年均增長7.65%。
1.1.4 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典型特征及其與國外比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圍繞國情農情,開辟出了一條獨具中國特色、與歐美日韓截然不同的機械化發展道路,探索出了以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為核心內涵的新型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即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
2013年全國農業人口為62961萬人,農業機械化作業服務專業戶人口為730.55萬人,倘若去除自有農業機械的5253.11萬人,也就是說1.16%的農民為全國91.66%的農民提供農業機械化服務,這是我國農業機械化道路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道路的現實內涵??v觀我國農業機械化20年的發展歷程,我們已然探索出了一條“在家庭聯產承包經營下,農機手供給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農戶購買服務”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道路的開辟(表1-4)有力地回答了2個問題。
表1-4 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農業機械化道路比較分析

注:本表數據來自郭熙保.加速推進農業規?;洜I刻不容緩[J].湖湘三農論壇,2012:21-24。
第一,中國農業機械化道路不同于美國、歐洲、日本等已經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模式,那么我們為什么沒有走上與他們相同的機械化道路呢?縱觀世界機械化發展模式,總體而言有3種形式。一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式的,由于這些國家勞均耕地多,農戶農業機械購置投入能力很強,因而走的是大面積農田配套大型機械的大規模機械化道路;二是歐洲式的,歐洲國家土地規模適中,農戶農業機械購置投入能力強,走的是中等規模集約機械化的道路;三是日本、韓國式的,日韓勞均土地規模分別為37.5畝與16.5畝,農戶農業機械購置投入能力較強,主要走的是小規模精細機械化的道路。這3種不同形式的機械化道路都是依據這些國家的國情、農情逐漸確立的,他們雖形式不同但卻有著3個共同點:一是走資金與技術密集型的路子,農業機械技術含量高、價值大;二是農業機械一般只是作為替代人、畜力作業的手段;三是農戶的投入能力較強,購買農業機械主要是農戶自有自用,為自家農業生產服務。對于中國而言,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人均耕地面積僅有1.35畝,勞均耕地面積也不過6畝,這些基本情況決定了我國無法走上大、中規模機械化的道路;同時,我國農民收入水平低,自我積累能力還很弱,每家每戶購買農業機械,既買不起也不經濟,因而決定了我國也無法走上日韓式小規模精細機械化道路。
第二,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道路有著什么樣的科學內涵呢?須知,在中國發展農業機械化,必須堅持在土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的前提下,解決好農業機械大規模作業與億萬小規模農戶生產的矛盾。以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為形式的農業機械化道路就有力地化解了這個矛盾。一方面它減少了農機具的重復購置,解決了“有機戶有機沒活干、無機戶有活沒機干”的矛盾,做到了“買不起、用得起”;另一方面農民購買農業機械特別是價值較高的大中型機具不僅服務了自家,更重要的是還開展了農業社會化服務,使得高投入的大中型農業機械在分散經營的一家一戶的土地上實現了高產出。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道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農情。同時,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道路科學地回答了什么是農業機械化發展主體、發展機制和發展目標的問題。一是農民群眾是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主體,以跨區作業為主要形式的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是我國農民繼家庭聯產承包經營、鄉鎮企業之后的又一偉大創舉。我國地域廣闊,農業耕作方式各地差別很大,采用什么樣的農機具、以什么樣的經營形式組織作業,農民群眾最有發言權。因此,推進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道路必須堅持農民群眾在發展農業機械化中的主體地位,尊重農民群眾的創造和選擇。二是社會化服務是中國農業機械化的基本發展機制,農業機械戶和各類農業機械服務組織依據市場需求來開展作業服務,大力發展農業機械跨區作業,積極推動農業機械服務社會化、市場化與產業化。這既是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的基本形態,也是今后農業機械化政策的著力點。三是共同利用、提高效益是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目標,即鼓勵農業生產經營者共同使用、合作經營農業機械,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推進農業現代化。
總體看,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適應的過程,這也是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最深層次的科學內涵。早在改革開放前,我國農業機械化就經歷了一段長足發展期,農業機械化適應人民公社時期的生產關系,經歷了一段人民公社購買大型農業機械從事農業經營的歷程。改革開放后,由于農業生產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家庭成了主要的生產單位,農業機械化經過體制轉換、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初步發展、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快速發展3個階段,探索出了以農戶購買服務為鮮明特征的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道路,這是當前農業機械化適應生產關系的又一次體現。展望未來,隨著農村土地流轉的持續發展及規模化經營的快速發展,農業機械化還將會再次順應生產關系的調整,預測未來的農業機械化將同時出現小農戶購買農業機械服務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購買大型農業機械同步快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購買大型農業機械將會逐漸成為主形態。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生產關系的影響也是重大的,這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入土地形成新的農業契約關系的重要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