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環境、現狀與重點

1.2.1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環境

1.自然環境

自然因素中影響農業機械化發展最大的是地形地貌,一般來說,地形越平坦的地方,越容易通過使用大型機械實現機械化;地形越復雜的地方,則越難以實現機械化。

我國東北地區(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新疆地區(新疆)、華北平原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江蘇、上海、安徽)地形條件相對較好,平地占耕地面積比例均在60%以上,部分省份在80%以上,因此這些地區的農業機械化發展較快;而南方低緩丘陵區(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廣東、廣西、海南)、黃土高原及西北地區(山西、陜西、寧夏、甘肅、青海、西藏)地形條件略差,平地占耕地面積比例均在60%以下,部分省份在20%~40%,因此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速度次之;而西南丘陵山區地形條件最為惡劣,平地占耕地面積比例均在20%以下,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在全國排名靠后。

一個區域的種植制度對農業機械化水平的影響也至關重要,一般來說,種植機械化技術成熟的作物的地區,機械化水平發展較快;同時,復種指數較低的地區由于需要更大的耕地面積才能保障一定收入,通常人均耕地面積要比復種指數較高的地區要大,因此農忙季節承擔的作業量比較集中,對農業機械的需求更大,所以一年一熟區的農民有更大的動力去購買或使用農業機械。

全國主要分為一年一熟區和一年兩熟區。結合各省份歷年復種指數統計情況,可以得出:東北地區為一年一熟區,主要種植玉米、水稻和大豆;新疆地區為一年一熟區,主要種植棉花、玉米、小麥;華北平原地區為一年兩熟區,主要種植玉米、小麥;黃土高原及西北地區為一年一熟區,主要種植玉米、小麥;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為一年兩熟區,主要種植水稻、小麥;南方低緩丘陵區為一年兩熟區或不穩定的一年三熟區,主要種植水稻;西南丘陵山區為一年兩熟區,主要種植水稻、玉米、薯類等作物。

南方復種指數高、北方復種指數低,這也或許是我國南方地區農業機械化水平低于北方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2.政治法律環境

鑒于農業機械化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的地位和作用,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及各級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主要體現在:

1)農業機械化法律法規體系建設不斷完善。2004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以來,陸續出臺了《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拖拉機登記規定》《拖拉機駕駛培訓管理辦法》《聯合收割機及駕駛員安全監理規定》《農業機械試驗鑒定辦法》《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規定》《農業機械質量調查辦法》等部門規章,各地也出臺了40多部有關農業機械化工作的行政規章。

2)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健全。目前我國已經逐步形成了以農業機械化推廣系統、農業機械化試驗鑒定系統、農業機械安全監理系統、農業機械化學校、農業機械化信息中心為實體的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體系。同時,各級財政對農業機械化一般行政事業支出費用的投入也以年均超過13%左右的速度增加,示范基地、培訓設施、試驗鑒定儀器、安全監理裝備等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條件和手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3)農業機械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不但出臺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扶持力度從2004年的7000萬元增加到2021年的190億元;而且農業農村部還出臺了深松補貼政策,一些省份依據本省實際情況也開展了機插秧作業補貼、秸稈還田作業補貼、機庫棚建設補貼、貸款貼息等政策,補貼政策不斷豐富與完善,補貼力度不斷加大。

可以看出,目前農業機械化發展面臨的政治法律環境非常良好。

3.經濟環境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變為減速換擋,國內農業生產成本快速攀升,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資源緊缺,開發過度、污染加重,氣候變化及農業生態環境壓力加劇,病蟲害及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農業機械化、信息化程度不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偏低等問題進一步顯現。如何在資源環境硬約束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如何加快創新步伐、提高農業競爭力,是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考驗。未來幾年,迫切需要通過農業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農業機械化與農藝融合,顯著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充分挖掘農業機械化在“一控兩減三基本”中的潛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農業機械化技術體系。

雖然宏觀經濟增速下行,但我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速快于GDP經濟增速,近5年增速超過10%,農村居民收入的穩步提高則使得農村居民購買農業機械和農業機械服務的能力更強。

4.社會環境

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表明,相比1990年,全國農林牧漁業勞動力40歲以上人數占比從31.20%上升到61.10%,上升了近30%,同時40歲以上的農業勞動力中又有56.52%大于50歲。現在看來,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狀況已進一步加劇,根據典型調研,目前農業勞動力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的同時,呈快速減量化趨勢。隨著存量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和新生代農民子女主要到非農產業就業,預計10~20年,全國農業勞動力數量將下降一半。農業勞動力的快速下降,要保證農業生產就必須快速提高勞動生產率,這為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可以預計,未來由于經營規模的擴大,大型農業機械的需求將逐漸成為主流。

勞均播種面積越高,則對農業機械化需求越強烈,顯然在排除其他因素下農業機械化水平也可能越高。目前我國除新疆、東北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勞均播種面積高于10畝外,其他區域勞均播種面積均不足9畝,全國平均不足10畝。未來,隨著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和減量化加劇,各區域農業機械化水平將更快推進。

5.種植結構

近年來各區域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比例見表1-5。

表1-5 近年來各區域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比例(%)

(續)

(續)

(續)

1)新疆地區的主要作物為棉花、小麥和玉米,其中棉花種植比例呈明顯下降趨勢。

2)在東北地區,主要作物水稻、玉米種植比例大幅度上升,而大豆種植比例則快速下降,考慮到水稻收割機也可兼收大豆,因此對農業機械裝備結構影響不大。

3)在華北平原地區,主要作物小麥種植面積占比相對穩定,而玉米種植面積穩步上升,今后對玉米播種機、玉米收割機的需求將上升。此外,花生播種面積亦較為穩定,鑒于花生收獲機械化水平較低的現狀,今后對花生收獲機械需求也將增大。而棉花播種面積占比本身較小而且快速下降,鑒于該地區棉花機收處于未起步狀態,估計今后對棉花收割機的需求隨著播種面積下降也不會有太大進展。

4)在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小麥、水稻種植面積占比均相對穩定,小麥種植比例還略有上升,考慮到該區域收獲機以稻麥兼收機型為主,今后該區域對稻麥聯合收割機需求變化不大。同時,該區域玉米種植面積快速上升,大豆和油菜種植面積逐步下降,棉花種植面積快速下降,因此該區域今后玉米聯合收割機需求將增大,而大豆、油菜因為可用稻麥聯合收割機收獲而不影響裝備需求,只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裝備利用率。

5)在黃土高原及西北地區,主要作物小麥種植比例略有下降,而玉米種植比例小幅上升,今后對玉米收獲機的需求將有所增加。

6)在南方低緩丘陵區,三大主糧種植比例都略有下降,油菜種植比例略有上升,甘蔗(主要在廣西)種植比例基本穩定。

7)在西南丘陵山區,三大主糧種植比例均有所下降,而油菜、馬鈴薯種植比例有所上升,考慮到該區域播種、收獲環節機械化水平均較低,今后該區域對稻麥收割機、玉米聯合收割機的需求均將有所增加,同時油菜、馬鈴薯的收獲機械也將增加。

另外,大多數區域蔬菜種植比例是上升的,相關機械需求也將增加。

總的來看,近年來全國稻麥種植比例略有下降但基本穩定,玉米種植比例升幅較大,大豆、棉花種植比例下降幅度較大,馬鈴薯種植比例略有上升,油菜、花生、甘蔗種植比例基本穩定。目前稻麥聯合收割機基本飽和,而玉米收割機保有量還不足,今后玉米收割機需求將進一步增加,棉花收割機需求下降,其他除蔬菜生產機械外基本保持穩定。另外,這里沒有考慮養殖業的快速發展,未來養殖機械需求也將快速增加。

6.技術供給環境

近年來,我國農業機械工業總產值一直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經過2004年以來“黃金十年”的大發展,2016年時農業機械工業總產值就達到4500億元以上,農業機械工業得到顯著發展。國產農業機械門類不斷豐富,已經形成內燃機、拖拉機、運輸機械、收獲機械、牧業機械、拖內配件等諸多小行業,并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同時,本土農業機械企業不斷發展壯大,2020年規模以上農業機械企業已有1615家,并成長出中國一拖、濰柴雷沃、中聯重機、山東五征、江蘇悅達、江蘇沃得、星光農機等一大批實力雄厚、具有自主研發能力、競爭力較強的農業機械企業。此外,約翰迪爾、凱斯紐荷蘭、愛科、久保田等國際農業機械巨頭也紛紛通過建廠或并購方式進入我國。總的來說,如果不考慮是否國產化問題,我國主要糧、棉、油等農業機械裝備技術供給能力尚可。

1.2.2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1.歷史趨勢

圖1-4展示了我國歷年機耕水平、機播水平、機收水平,可以看出:2003年之前均發展緩慢,1980—2003年的23年中耕種收機械化水平僅從21.57%提高到32.47%,僅提高10.90%;而2003—2016年的13年間農業機械化水平卻從32.47%提高到65.19%,提高了32.72%。可見農業機械化發展在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之后提速很快。此外,還可以看到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和推進,機播、機收環節的機械化水平與機耕環節的機械化水平差距在不斷縮小。

圖1-4 我國歷年耕、種、收機械化水平及綜合機械化水平

注:本圖數據由歷年《全國農業機械化統計年報》《全國農業統計提要》整理、計算獲得。

2.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各區域種植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見圖1-5。可以看出,目前全國各區域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差距較大。其中:新疆地區、東北地區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相對較高且較為接近,分別為89.35%和91.05%;華北平原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的耕和收2個環節機械化水平比較接近,但在播種環節的機械化水平上,華北平原地區遠遠高于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顯然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播種環節的機械化水平受制于水稻播種機械化的薄弱環節),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為79.08%和74.42%;黃土高原及西北地區和南方低緩丘陵區的耕和收2個環節機械化水平較為接近,但黃土高原及西北地區的播種環節機械化水平遠遠高于南方低緩丘陵區(同樣,南方低緩丘陵區播種環節的機械化水平受制于水稻播種機械化水平),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為56.84%和48.89%;而西南丘陵山區與其他地區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差距是全方位的,機耕水平與倒數第二的南方低緩丘陵區差23.91%,機收水平只有14.21%,與倒數第二、第三的黃土高原及西北地區和南方低緩丘陵區分別相差26.40%和32.35%。

圖1-5 2016年各區域耕、種、收機械化水平

注:本圖數據由《2016年全國農業機械化統計年報》《2016年全國農業統計提要》整理獲得。

不同區域、不同作物的機械化水平見表1-6。

表1-6 2016年各區域主要作物機械化水平(%)

(1)小麥 小麥機械化水平整體較高。其中機耕水平除西南丘陵山區只有91.54%以外,其他區域均超過95%,甚至達到100%;對于機播水平,在新疆地區、東北地區、華北平原地區、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均超過90%,甚至達到100%,黃土高原及西北地區達到80.60%,而南方低緩丘陵區和西南丘陵山區分別只有49.82%和21.34%;對于機收水平,除西南丘陵山區只有45.59%和黃土高原及西北地區只有79.99%以外,其他地區均高于90%。可見小麥生產機械化水平提升空間主要在小麥播種面積占全國小麥種植面積5.07%的西南丘陵山區,但考慮到地形限制,今后提升空間相對較小。

(2)水稻 各區域差距較大,同時播種環節機械化水平整體較低。對于水稻種植面積占全國比例為15.39%的東北地區,其水稻生產無論是機耕、機播還是機收水平都超過90%,基本上實現機械化;對于水稻種植面積占全國比例為15.43%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其水稻生產機耕水平、機收水平均高于95%,但機播水平只有64.31%;對于水稻種植面積占全國比例為50.56%的南方低緩丘陵區,其水稻生產機耕水平、機收水平也相對較高,分別達到99.04%和89.87%,但其機播水平僅僅為28.38%;對于水稻種植面積占全國14.87%的西南丘陵山區,機耕水平雖然達到82.57%,但機播水平只有13.25%,機收水平只有49.55%。可見,對于水稻生產機械化,提升空間主要在于南方低緩丘陵區的水稻機播水平和西南丘陵山區的播種與收獲機械化,但由于地形限制,短期內實現難度較大,特別是西南丘陵山區。

(3)玉米 玉米主要生產環節中機收是薄弱環節。對于玉米播種面積占全國39.01%的東北地區,其玉米耕地環節機械化水平達到100%,收獲環節機械化水平也達到79.79%;對于玉米播種面積占全國27.19%的華北平原地區,其玉米耕地、播種環節機械化水平均達到90%以上,收獲環節機械化水平也達到83.28%;對于玉米播種面積占全國11.16%的黃土高原及西北地區,其玉米機耕、機播水平分別為98.46%和77.15%,而機收水平則只有52.79%;對于玉米播種面積占全國11.23%的西南丘陵山區,其機耕、機播、機收水平全面落后,特別是機播、機收水平均不足2%。可見,對于玉米生產機械化,今后的提升空間在于在東北地區、華北平原地區、黃土高原及西北地區大力發展機收水平,西南丘陵山區由于玉米種植地形惡劣(在西南丘陵山區,玉米一般種植在坡地上),中長期內預計不會有太大提升空間。

(4)大豆 除大豆播種面積占全國53.21%的東北主產區大豆耕、種、收機械化水平較高外,播種面積占14.34%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和占8.52%的華北平原地區耕、種、收機械化水平均較低。可見,大豆的機械化生產水平提升,主要空間在東北地區以外的其他地區,但是考慮到大豆播種面積在其他地區占當地農作物播種面積比例極低(除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為6.13%以外,其他地區均低于4%,屬于小類作物),因此未來提升空間也較為有限。

(5)油菜 油菜的機播、機收水平均較低。其中:對于油菜播種面積占全國11.46%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油菜機播和機收水平分別只有26.42%和40.55%;對于油菜播種面積占全國43.05%的南方低緩丘陵區,油菜機播和機收水平分別只有26.74%和43.92%;對于油菜播種面積占全國28.77%的西南丘陵山區,油菜機播和機收水平均在10%左右。可見,對于油菜生產機械化,今后主要的提升空間在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和南方低緩丘陵區。

(6)馬鈴薯 馬鈴薯主產區的馬鈴薯播種與收獲機械化水平均較低。對于馬鈴薯播種面積占全國15.76%的東北地區,馬鈴薯機耕水平達90.25%,機播和機收水平分別為76.53%和68.72%,相對其他主產區較高;對于馬鈴薯播種面積占全國24.51%的黃土高原及西北地區,其馬鈴薯機耕水平為72.50%,機播和機收水平分別為35.35%和33.45%;對于馬鈴薯播種面積占全國10.65%的南方低緩丘陵區,機耕水平為64.43%,機播和機收水平均不足7%;對于馬鈴薯播種面積占全國42.75%的西南丘陵山區,機耕水平僅為30.83%,機播和機收水平均不足2%。考慮到在南方低緩丘陵區和西南丘陵山區,馬鈴薯主要種植在地形條件較差的地塊上,因此未來馬鈴薯生產機械化的提升空間主要在東北地區和黃土高原及西北地區。

(7)花生 播種和收獲機械化水平均較低。其中,對于花生播種面積占全國11.13%的東北地區,其花生機播、機收水平均超過60%;對于花生播種面積占全國46.82%的華北平原地區,機播水平為66.94%,機收水平僅為50.88%;對于花生播種面積占全國26.26%的南方低緩丘陵區,其花生機播水平和機收水平均在6%左右。同時,各區域花生播種面積占各區域總播種面積比例,除華北平原以外,其他地區均低于4%。因此,今后花生生產機械化水平的提升空間主要在東北地區和華北平原地區。

(8)棉花 棉花機收水平十分低下。其中:在棉花播種面積占全國53.97%的新疆地區,棉花機耕、機播水平均達到100%,但機收水平只有41.96%;在棉花播種面積占全國25.95%的華北平原地區,棉花機收水平不足1%;對于棉花播種面積分別占全國15.69%和10.18%的南方低緩丘陵區與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棉花機播、機收水平均不足2%。同時,棉花播種面積占各區域農作物總播種面積比例除新疆達到30.77%以外,其他區域均不足3%,屬于小宗作物,因此預計未來棉花生產機械化主要提升空間在新疆地區。

(9)其他作物 其他作物的耕、種、收機械化水平均較低,全國平均分別為49.63%、21.11%和16.58%。其他作物包含蔬菜、甘蔗、甜菜、煙葉、麻類、茶葉、水果等作物,這些作物的生產機械化難度較大,特別是播種與收獲機械化難度較大,今后提升速度較為緩慢。

1.2.3 未來一段時間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重點

1.重點區域分析

分別將各區域機耕面積、機播面積、機收面積除以全國農作物播種面積并乘以權重(耕0.4、播0.3、收0.3,同時,在計算機耕環節貢獻時全國農作物播種面積剔除免耕播種面積),得到各區域分環節對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的貢獻率(表1-7)。

表1-7 2016年各區域分環節對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貢獻率(%)

分區域來看,目前對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貢獻最高的是東北地區,其次是華北平原地區,南方低緩丘陵區排第三,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排第四,其后依次是黃土高原及西北地區、西南丘陵山區和新疆地區。從環節來看,目前機耕環節對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貢獻百分比最高,達31.90%;其次是機收和機播環節,分別是16.37%和15.43%。

將各區域農作物播種面積除以全國農作物播種面積得到的百分比再乘以權重(耕0.4、播0.3、收0.3),即得到各區域分環節機械化水平對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貢獻率最大值(假定未來種植結構不發生變化),見表1-8。

表1-8 各區域分環節對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貢獻率最大值(%)

(續)

將表1-8中的數值與表1-7中的對應數值相減,即得到各區域在目前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基礎上,對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貢獻率的剩余空間,見表1-9。

表1-9 各區域分環節對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貢獻率剩余空間(%)

分區域來看,今后發展空間最大的2個區域是南方低緩丘陵區和西南丘陵山區,這2個區域對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貢獻率的剩余空間分別高達11.11%和11.41%,這2個區域耕種收全方位落后于其他地區,亟須大力發展;排第三的是華北平原地區,對全國耕種收機械化水平貢獻率剩余空間為6.13%,主要來自玉米收獲環節;排第四的是黃土高原及西北地區,該區域未來對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貢獻率剩余空間為3.59%,該區域耕種收各環節還都有提升空間;其后依次是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東北地區和新疆地區。從環節上看,今后耕、種、收各環節均有較大發展空間,但其中播種和收獲環節機械化發展空間都較大。

2.重點作物與環節分析

分別將各類作物機耕面積、機播面積、機收面積除以全國農作物播種面積并乘以權重(耕0.4、播0.3、收0.3,同時,在計算機耕環節貢獻時全國農作物播種面積剔除免耕播種面積),得到各類作物分環節對全國種植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的貢獻率,見表1-10。由此可見,目前對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貢獻最大的作物是小麥、水稻、玉米三大糧食作物,這三類作物的貢獻率分別達到13.69%、14.72%和16.07%,三者合計達到44.48%,占2016年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63.70%)的69.83%,而這三類作物播種面積占全國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例合計只有54.68%,顯然農業機械化發展在種植業中存在嚴重不平衡。大豆、油菜、馬鈴薯、花生、棉花及包含甘蔗、蔬菜在內的其他作物對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的絕對貢獻較少,合計只有19.22%,并且主要是這些作物機耕環節的貢獻,一共19.20%的貢獻中僅機耕環節貢獻就達到11.73%。

表1-10 2016年各作物環節對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貢獻率(%)

將各類作物播種面積除以全國農作物播種面積得到的百分比再乘以權重(耕0.4、播0.3、收0.3),即得到各類作物各環節機械化水平對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貢獻率最大值(假定未來種植結構不發生變化),見表1-11。將表1-11中的數值與表1-10中的對應數值相減,即得到各類作物在目前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基礎上,對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貢獻率的剩余空間,見表1-12。從表1-12可以看出,今后三大糧食作物對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貢獻率剩余空間有限,即使耕種收3個環節三大糧食作物均實現機械化,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僅增加10.80%,若其他作物機械化水平保持不變,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只能達到74.50%。大豆、油菜、馬鈴薯、花生、棉花5類作物的貢獻剩余空間主要在于播種和收獲環節,這5類作物合計貢獻剩余空間為7.41%。其他作物對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貢獻剩余空間高達18.71%,而其他作物中蔬菜的播種面積高達47.37%,因此今后應高度重視蔬菜及其他經濟作物的播種機械化。

表1-11 2016年各作物分環節對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貢獻率最大值(%)

表1-12 各作物分環節對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貢獻率剩余空間(%)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

(1)從發展環境來看 第一,在地形地貌方面,我國東北地區、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新疆地區地形條件相對較好,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較快;而南方低緩丘陵區、黃土高原及西北地區地形條件略差,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速度次之;而西南丘陵山區各省地形條件最為惡劣,平地占耕地面積比例均在20%以下,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在全國靠后。第二,在種植制度方面,東北地區、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及西北地區為一年一熟區,其他區域為一年兩熟區,熟制的不同,對農業機械裝備的需求也會有所影響。第三,在政治法律環境方面,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面臨的政治法律環境良好。第四,在經濟環境方面,我國正面臨經濟減速換擋、轉型升級期,需要農業機械化在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中發揮作用,特別是在節本增效和“一控兩減三基本”中發揮應有作用。第五,在社會環境方面,我國農業勞動力減量化、老齡化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和機遇。第六,在農業產業結構方面,由于需求結構發生變化及市場競爭條件下的國際分工發生變化,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大幅度上升,大豆、棉花種植面積大幅度下降,今后農業機械裝備結構調整應緊緊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行。第七,在技術供給環境方面,我國主要糧、棉、油等農業機械裝備技術供給能力尚可,但部分高端產品由外資供應。

(2)從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來看 第一,從區域角度看,各區域機械化水平發展差異較大。新疆地區、東北地區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相對較高且較為接近;華北平原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的耕和收2個環節機械化水平比較接近,但在播種環節華北平原遠遠高于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黃土高原及西北地區和南方低緩丘陵區的耕和收2個環節機械化水平較為接近,但黃土高原及西北地區的播種環節機械化水平遠遠高于南方低緩丘陵區;而西南丘陵山區與其他地區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差距是全方位的。第二,從主要作物角度看,各類作物各環節機械化水平差異也較大。雖然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機播水平較高,但三大糧食作物中的水稻播種機械化水平不足45%,油菜、馬鈴薯播種機械化水平僅25%左右,花生播種機械化水平也剛到43%;雖然小麥、水稻的機收水平較高,但三大糧食作物中的玉米收獲機械化水平仍然不足70%,油菜、馬鈴薯、花生等收獲機械化水平仍不足35%,棉花收獲機械化水平不足25%。同時,甘蔗、蔬菜、水果、茶葉等作物的播種、收獲、初加工環節機械化水平十分低下。今后農業機械裝備的結構調整,應重點發展薄弱環節的農業機械裝備。

(3)從未來發展重點來看 第一,從全國各區域角度看,今后發展空間最大的2個區域是南方低緩丘陵區和西南丘陵山區,這2個區域耕種收全方位落后于其他地區,亟須大力發展;排第三的是華北平原地區,對全國耕種收機械化水平貢獻的剩余空間主要是玉米收獲環節;排第四的是黃土高原及西北地區,耕種收各環節還都有提升空間。第二,從全國主要作物角度看,今后三大糧食作物對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貢獻剩余空間有限。大豆、油菜、馬鈴薯、花生、棉花等幾類作物的貢獻剩余空間主要在于播種和收獲環節。其他作物對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貢獻剩余空間大,而其他作物中蔬菜的播種面積高達47.37%,因此今后應高度重視蔬菜及其他經濟作物的種植機械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穴市| 双流县| 贵阳市| 酉阳| 湖北省| 万安县| 承德市| 桂阳县| 福建省| 黔南| 湖南省| 屏东市| 建宁县| 平罗县| 龙江县| 新宁县| 昆明市| 广河县| 南靖县| 武山县| 桃源县| 睢宁县| 岱山县| 铁力市| 海城市| 昔阳县| 宜黄县| 浮梁县| 鲁山县| 蛟河市| 林口县| 时尚| 贺州市| 云阳县| 凉山| 呈贡县| 鄂州市| 东城区| 旬邑县| 宜宾市| 三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