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我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演變

1.3.1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出臺背景

1.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持續下降,糧食安全問題受到關注

1997年開始,受糧價持續下降的影響,農戶糧食種植積極性下降,1997—2003年作為口糧的稻谷、小麥播種面積出現了六連減(圖1-6)。其中2003年比1997年稻谷種植面積下降了16.55%、小麥種植面積下降了26.81%。

圖1-6 1990—2003年我國三大糧食作物播種面積

對應的,稻谷和小麥的產量也出現大幅度下降,與1997年相比,2003年稻谷總產量下降了19.97%,小麥總產量下降了29.85%(圖1-7)。

2.城鄉差距持續拉大,“三農問題”凸顯

圖1-8展示了1983—2003年我國城鄉居民純收入、農村居民農業純收入占比變化情況。

圖1-7 1990—2003年我國主要糧食產量

圖1-8 1983—2003年我國城鄉居民純收入、農村居民農業純收入占比

注:本圖數據由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整理、計算得到。

從圖1-8中可以看出,1997—2003年雖然農業純收入占總純收入比例一直下降,但仍然達到34%,即農業經營收入在當時仍然是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這一時期農民平均收入徘徊不前,而城市居民收入則穩步增長,導致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與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收入比值從1997年的2.47倍增長到2003年的3.23倍,城鄉差距持續拉大不利于社會穩定。同時,這一時期農業農村不斷暴露出一些問題。2000年,時任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的李昌平在寫給國務院總理的信中提出“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李昌平的信通過媒體震動了全國,“三農問題”暴露在公眾面前(新華網,2008),黨中央對此高度重視。

3.工業“反哺”農業,系列支農政策密集出臺

基于糧食安全、社會穩定的角度,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2004年,在時隔18年后再次把中央1號文件鎖定在農業議題上,并從此連續18年一直鎖定農業議題。

2004年,時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兩個趨向”的論斷,即“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和“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由此展開了系列支農政策的密集出臺。

在前期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的基礎上,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從當年開始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并提出5年內全面取消農業稅的目標。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決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國家不再針對農業單獨征稅。

2004年前后推出的在全國范圍實施的系列支農政策還包括良種補貼政策、種糧直接補貼政策、農資綜合補貼政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帶有地域性質的補貼政策有小麥最低價收購政策(小麥主產區)、水稻最低價收購政策(水稻主產區)、玉米臨儲政策(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以及系列防災減災穩產支持政策如冬小麥主產區“一噴三防”補助政策、東北水稻大棚育秧補助政策、東北地區抗旱“坐水種”補助、南方地區早稻集中育秧補助、西南干旱地區玉米覆膜補助政策等。

對于其中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在2004年的中央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中提出“對農民個人、農場職工、農機專業戶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機服務組織購置和更新大型農機具給予一定補貼”后,當年6月25日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里面明確提出“中央財政、省級財政應當分別安排專項資金,對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購買國家支持推廣的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給予補貼”。同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正式實施。

1.3.2 補貼資金與范圍演變

1.補貼資金總量變化

2004年,我國開始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農機購置補貼中央資金從2004年的0.78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237.55億元,2014—2016年連續3年保持穩定,2017年才開始有所下降。2004—2017年累計補貼1871億元,目前年度補貼資金穩定在180億元左右(圖1-9)。

圖1-9 2004—2017年我國農機購置補貼中央資金投入額度

注:本圖數據由歷年《全國年農業機械化統計年報》整理獲得。

2.補貼機具、區域和對象范圍變化

我國歷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補貼機具、區域、對象見表1-13,從表1-13可以看出以下規律。

1)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剛開始實施時,由于補貼資金有限,無法覆蓋絕大部分的農機和全部的農牧縣,只能選擇有限的機具和農牧縣。補貼機具種類從2004年的只有6種增加到2013年的12大類48個小類175個品目,補貼區域從2004年的66個糧食生產大縣擴大到目前覆蓋所有農牧業縣(場)。

2)補貼對象也發生了變化,2004年僅限農民個人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機服務組織;2005年增加了地方農場職工;2009年增加了牧民、漁民、取得當地工商登記的奶農專業合作社、奶畜養殖場所辦生鮮乳收購站和乳品生產企業參股經營的生鮮乳收購站;2011年改為農牧漁民、農場(林場)職工、直接從事農機作業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2014年增加了農民合作社;2015—2017年不再直接限定農牧漁民身份,改為“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個人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即其他不是農民身份的個人或組織只要從事農業生產均是潛在的購機補貼對象;2018—2020年補貼對象仍然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個人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但做了進一步解釋:“其中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包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企業和其他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

補貼對象的演變,與我國農民逐漸從身份名詞變為職業名詞有關,越來越多的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可能是大學生村官、可能是農業企業、可能是其他創業者。

表1-13 我國歷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補貼機具、區域、對象

(續)

(續)

(續)

注:本表內容由歷年農業部、財政部印發的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方案和指導意見整理獲得。

1.3.3 補貼具體制度演變

1.招標選型制度產生與取消

(1)省部兩級招標選型階段(2004—2010年) 農機購置補貼額政策剛開始實施的頭幾年,補貼機具的確定方式是省部兩級招標選型制度,或者叫省部兩級指定廠家、品牌、型號的制度。

1)農業部針對全國通用的農機進行部級招標選型。對于當時全國通用性較強的機具,由農業部引入競爭機制,統一篩選機具型號,制訂當年的全國通用類農機購置補貼產品目錄(以下簡稱《通用類機具補貼目錄》)。各省、區、市對以上機具不再進行重復選型。如2005年對大中型拖拉機、水稻插秧機、自走式全喂入和半喂入聯合收割機3類6種機具進行統一招標選型,2006年對大中型拖拉機、水稻插秧機、自走式全喂入和半喂入聯合收割機、旋耕機4類中的9種機具進行統一招標選型,2007年對拖拉機、收獲機械、種植機械、植保機械、耕作機械5類中的14種機具進行統一招標選型,2008年沿用2007年選型結果,2009年對拖拉機、收獲機械、種植機械、植保機械、耕作機械5類中的11種機具進行統一招標選型,2010年對動力機械、收獲機械、種植施肥機械、耕整地機械、田園管理機械、畜牧水產養殖機械6類中的17種機具進行統一招標選型。

2)各省針對其他機具組織本省的招標選型工作。其他類機具由各省級農機管理部門采用競爭機制和程序,統一組織開展省級選型工作,制訂本省、區、市的年度其他類機具購置補貼產品目錄(以下簡稱《其他類機具補貼目錄》),中央財政補貼比例由各省、區、市在當年農業部、財政部聯合發布的《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規定的補貼率和補貼額以內自行確定。參與篩選的機具必須是已列入《國家支持推廣的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產品目錄》中的產品。

3)補貼目錄合并。各省、區、市可根據本地實際,對《通用類機具補貼目錄》中的補貼種類進行取舍(但不能在某一種類中對各型號的產品進行取舍)后,與本省、區、市制訂的《其他類機具補貼目錄》合并,編制本省、區、市本年度機具購置補貼產品目錄,并在上報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備案無異議后予以公布執行。

(2)指定補貼機具范圍階段(2011年至今) 《2011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中對補貼機具的確定方法表述為:“農業部根據全國農業發展需要和國家產業政策確定全國補貼機具種類范圍;各省(區、市、兵團、農墾)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補貼機具品目范圍。省級農機化主管部門要將補貼機具品目范圍內的,所有已列入國家支持推廣目錄且承諾在本省(區、市、兵團、農墾)銷售的產品和已列入本省級支持推廣目錄的產品,全部納入補貼目錄,按程序向社會發布并報農業部備案。”

《2012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中對補貼機具的確定方法表述為:“農業部根據全國農業發展需要和國家產業政策確定全國補貼機具種類范圍;各省(區、市、兵團、農墾)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合理確定具體的補貼機具品目范圍。縣級農機化主管部門不得隨意縮小補貼機具種類范圍,省域內年度補貼品目數量保持一致。補貼機具必須是已列入國家支持推廣目錄和省級支持推廣目錄的產品。”

《2013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中對補貼機具的確定方法表述為:“各省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在農業部確定的175個品目中,選擇部分農業生產急需、農民需求量大的品目納入中央財政補貼機具種類范圍。對于價格較低的機具可以不列入補貼范圍。縣級農機化主管部門不得隨意縮小補貼機具種類范圍,省域內年度補貼品目數量保持一致。補貼機具必須是已列入國家支持推廣目錄或省級支持推廣目錄的產品。”

《2014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中對補貼機具的確定方法表述為:“各省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突出重點,在農業部確定的175個品目中,縮小范圍,選擇部分農業生產急需、農民需求量大的品目作為本省中央財政補貼機具種類范圍,對于價格較低的機具可以不列入補貼范圍,具體由各省確定。提倡有條件的省份選擇部分糧食生產耕種收及烘干等關鍵環節急需的機具品目敞開補貼,滿足省域內所有申購者的需求。因補貼資金規模所限當年未能享受到補貼的申購者,可在下一年度優先補貼。縣級農機化主管部門不得隨意縮小補貼機具種類范圍,如確需縮小范圍,應由縣級農機購置補貼工作領導小組研究提出方案,并報省級農機化主管部門審核;也可由省級農機化主管部門結合本省實際,分區域確定補貼機具種類范圍。為進一步推動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和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促進農機化科技創新,2014年選擇1個省進行補貼產品市場化改革試點,即在補貼機具種類范圍內,除被明確取消補貼資格的農機產品外,符合條件的購機者選擇購置國家或省級支持推廣目錄外的產品,也可申請補貼。具體方案報經農業部、財政部同意后實施。除試點省份外,補貼機具必須是已列入國家支持推廣目錄或省級支持推廣目錄的產品。補貼機具須在明顯位置固定有生產企業、產品名稱和型號、出廠編號、生產日期、執行標準等信息的永久性銘牌。”

《2015—2017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中對補貼機具的確定方法表述為:“補貼機具必須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生產的產品。除新產品補貼試點外,補貼機具應是已獲得部級或省級有效推廣鑒定證書的產品。繼續選擇個別省份開展補貼產品市場化改革試點,在補貼機具種類范圍內,除被明確取消補貼資格的或不符合生產許可證管理、強制性認證管理的農機產品外,符合條件的購機者購置的農機產品,均可申請補貼。”

《2018—2020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中對補貼機具的確定方法表述為:“補貼機具必須是補貼范圍內的產品,同時還應具備以下資質之一:(1)獲得農業機械試驗鑒定證書(農業機械推廣鑒定證書);(2)獲得農機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3)列入農機自愿性認證采信試點范圍,獲得農機自愿性產品認證證書。補貼機具須在明顯位置固定標有生產企業、產品名稱和型號、出廠編號、生產日期、執行標準等信息的永久性銘牌。”

(3)選型制度興廢原因分析2004—2010年實施的是招標選型的制度,為什么要進行招標選型呢?2009年農業部官員答記者時回答如下:

“農機購置補貼既是一項強農惠農政策,也是一項產業促進政策,開展補貼機具選型是促進產業發展、保證資金使用效果的重要措施。

一是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規定。二是發揮宏觀調控作用的需要。該政策不僅是對農民購機給予扶持,更重要的是通過選型確定重點機具種類、機型,鼓勵農民購買先進適用、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服務到位的農機具,促進農機結構調整和更新換代。三是促進農機工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通過競爭性擇優選型,引導廣大農機企業改進產品質量,增加研發投入,優化農機產品結構布局。四是嚴把產品質量關的有效途徑。五是保障農民權益的重要舉措。在該補貼實施中,農民屬于弱勢群體,通過選型嚴格把關,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農民權益,使補貼政策效應最大化。

總之,在目前情況下,不能對所有農機具都實行補貼,只有農業生產急需、農民需要但購買有困難、符合規定要求的機具種類和機型才能享受國家補貼。”

也就是說,選型制度有幾重目的,一是通過競爭選型引導農民購買先進適用、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服務到位的農機具;二是促進農機工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三是為農民“嚴把產品質量關”以“保障農民權益”。其中第一條是第二條和第三條的必要條件,即農業部和各省農機部門要肩負著甄別農機是否具備“先進適用、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服務到位”等特征的職能,以此達到促進農機工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為農民“嚴把產品質量關”以“保障農民權益”的效果。

那么,這個職責能夠被履行嗎?這些效果能夠達到嗎?幾年的實踐很快就有了答案。

對于農業部農機主管部門來說,隨著農機購置補貼規模的擴大,通過開專家評審會來對數以千計的農機產品是否具備“先進適用、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服務到位”等特征進行判斷的難度越來越大。如2006年只有77家企業的461個產品參選,67個企業生產的385個產品最終中選;但在2010年的全國通用類農機購置補貼參選文件開封儀式上,有431家企業的2595種產品投遞了參選文件。數以千計的產品,能否靠幾天會議精準判別出是否“先進適用、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服務到位”?顯然是很難。

對于省級農機主管部門來說,由于可以對在《通用類機具補貼目錄》以外的其他機具展開招標選型,因此具有了《通用類機具補貼目錄》以外農機進入補貼目錄的生殺大權。

對農機企業來說,如果不是通用類農機,則要分別參加全國38個省級單位(包括計劃單列市、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等副省級單位)的農機選型投標,疲于奔命。即使進入了部級農機購置補貼的通用目錄,還需要去跟各省級農機主管部門商談中標價格,對企業正常經營造成了極大的負擔。

由于顯而易見的弊端,2011年開始徹底廢除省部兩級選型制度,農業部不再指定具體企業、具體產品和價格,而只指定補貼機具品目范圍。如2013年指定了175個品目,各省、區、市可以根據本省、區、市實際情況選擇部分農業生產急需、農民需求量大的品目納入中央財政補貼機具種類范圍,農機企業只需要將符合條件(列入國家支持推廣目錄或省級支持推廣目錄)的產品參數報備給各省農機主管部門即可。

2.“從價補貼”到“定額補貼”

(1)從價補貼階段 (2004—2010年) 2004—2010年,我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具體補貼標準是按照從價補貼的方式進行的,不超過機具價格的30%(2009年、2010年對血防疫區、汶川地震重災區實施特殊政策,給予50%的補貼比例)。為了防止單機補貼額度過高,又額外規定了單機補貼絕對額上限。2004—2006年單機補貼額絕對額上限是3萬元;2007—2010年單機補貼絕對額上限是5萬元,但2008—2010年對個別機具的絕對額上限進行了調整。2008年規定“100馬力[2]以上大型拖拉機和高性能青飼料收獲機補貼限額提高到8萬元,大型棉花采摘機補貼限額提高到20萬元”;2009年規定“將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高性能青飼料收獲機、大型免耕播種機、擠奶機械補貼限額提高到12萬元”;2010年規定“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高性能青飼料收獲機、大型免耕播種機、擠奶機械、大型聯合收割機、水稻大型浸種催芽程控設備、烘干機單機補貼限額可提高到12萬元,大型棉花采摘機、甘蔗收獲機、200馬力以上拖拉機單機補貼額可提高到20萬元”(表1-14)。

表1-14 我國歷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補貼標準

(續)

(續)

注:本表內容由歷年農業部、財政部印發的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方案和指導意見整理獲得。

(2)定額補貼階段(2011年至今) 2011年之后,我國農機購置補貼標準開始實施“定額補貼”制度,即由“從價補貼”變為“從量補貼”。具體來說,每臺機具的補貼金額不再是機具本身價格的30%,而是同一種類、同一檔次機具無論價格差異多大,都按照同一額度進行補貼。這一額度的確定方式為該類機具“按不超過本省(區、市、兵團、農墾)市場平均價格30%測算”。

此外,這一階段仍然執行單機補貼最高限額的制度,限額也在不斷提高。如2011年規定“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高性能青飼料收獲機、大型免耕播種機、擠奶機械、大型聯合收割機、水稻大型浸種催芽程控設備、烘干機單機補貼限額可提高到12萬元;大型棉花采摘機、甘蔗收獲機、200馬力以上拖拉機單機補貼額可提高到20萬元”。2018—2020年已經提高為“100馬力以上拖拉機、高性能青飼料收獲機、大型免耕播種機、大型聯合收割機、水稻大型浸種催芽程控設備單機補貼額不超過15萬元;200馬力以上拖拉機單機補貼額不超過25萬元;大型甘蔗收獲機單機補貼額不超過40萬元;大型棉花采摘機單機補貼額不超過60萬元”。

(3)“從價補貼”改為“定額補貼”的原因分析 按比例從價補貼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極容易導致農機制造企業漲價沖動,或虛報價格進而套取補貼資金。實際操作中也出現了參加選型的農機年年漲價的情況,還有部分廠家在選型時報高產品價格,銷售時和農民的實際交易價格遠低于報價,而從價補貼是按照報價或發票上的價格而不是實際交易價的比例進行補貼的,這樣就出現了企業套取補貼資金的情況。

同時,從價補貼操作成本較高。按照從價方式補貼,需要每年審定各種農機的價格、性能等,操作成本相對較高。而由各省農機部門與廠家確定最終銷售價格則為各省農機部門權力設租提供了方便之門。

而從量補貼或“定額補貼”的優勢是明顯的,主要表現在:第一,能夠節約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借鑒從量稅和從價稅的經濟學分析過程,很容易可以得出:農機市場交易量提升到某一水平,使用從量補貼比從價補貼所花費的補貼資金要更少。第二,從量補貼簡便易行。實行從量補貼以后,就不需要再對同類產品不同廠家實行差別補貼,也就不需要審定價格和性能了,能夠大大減少農機購置補貼主管部門工作量,簡化工作流程,易于操作。第三,減少尋租空間。第四,從量補貼鼓勵低價競爭,有利于低價產品銷售。假設某農機產品市場上有2個廠家,廠家a的農機產品價格為5萬元,廠家b的農機產品價格為6萬元。如果按照30%的比例從價補貼,則廠家a享受的補貼金額為30%×5萬=1.5萬元,廠家b享受的補貼金額為30%×6萬=1.8萬元,農民如果購買a廠的產品需要支付3.5萬元,如果購買b廠的產品需要支付4.2萬元。如果按照從量補貼方法,每臺補貼金額為1.65萬元[即在保持補貼總花費不變的情況下,將補貼總額平均分配到每臺農機上,計算式為(5+6)×0.3/2=1.65(萬元)],則農民如果購買a廠的產品需要支付3.35萬元,如果購買b廠的產品需要支付4.35萬元。與從價補貼相比較,農民購買a廠的產品將少支付0.15萬元,購買b廠的產品將多支付0.15萬元,因此原先打算買b產品的農民也許會轉向買a產品,這意味著從量補貼將鼓勵生產企業降價競爭。

基于以上原因,自2011年開始,農機購置補貼標準全面實施了“定額補貼”這一從量補貼方式。

3.“差價購機”到“全價購機”

2011年之前,全國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支付制度為“省級集中支付制,農民差價購機”。即中央補貼資金只下達省級財政部門,不再向下撥付,省級財政部門審定農機主管部門定期出具的補貼資金結算確認清單后,直接將補貼資金支付給相關企業或供貨方。農民實行差價購機,憑與縣農機局簽訂的補貼協議,向相關企業或供貨方繳納扣除補貼額后的差價款,就可提貨。該項支付制度實施以來,對于減輕購機農民負擔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暴露出了大量腐敗問題。

2012年開始,部分省份開始實施“全價購機、縣級結算、直補到卡”的資金結算方式,2013年全面鋪開。即農民全款購機,然后憑發票、人機合影等憑證向縣農機部門申請補貼資金,由縣農機部門審核無誤后向縣財政部門提供補貼資金結算確認清單,然后由縣財政部門將補貼資金直接打到申請購機補貼的農民個人銀行賬戶。也有個別省份將權限下放到鄉鎮農技中心和鄉鎮財政所。該項支付制度實施后,腐敗案件發生率大幅度下降。

目前,全國范圍內均已實現“全價購機”。《2018—2020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縣級農機化主管部門、財政部門按職責分工、時限要求對補貼相關申請資料進行形式審核,組織核驗重點機具,由財政部門向符合要求的購機者發放補貼資金”。

4.經銷商由政府指定到廠家指定

2004—2008年,不僅廠家和產品需要招標選型,大部分省份連經銷商也要進行招標選型,更有甚者直接由農機部門指定經銷商。這樣一方面破壞了農機制造企業原有的經銷渠道,另一方面給各級農機主管部門收受好處大開方便之門。

鑒于地方農機主管部門指定經銷商的諸多弊端,農業部、財政部聯合發布的《2009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合理確定補貼機具的經銷商是落實好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的重要環節。補貼機具經銷商由農機生產企業自主提出在省(區、市)和兵團范圍內的經銷商建議名單,報經省級農機主管部門統一發布實施。”

5.補貼機具資質變遷

在2017年之前,農機產品是否獲得農業機械試驗鑒定證書(農業機械推廣鑒定證書)是該產品是否成為補貼機具的必要條件。這一前置條件受到了諸多批評,如拖拉機和植保機械已經被列入強制性產品認證目錄(3C認證),相同的技術參數還要再次接受農機鑒定部門重復檢測認證;部分農機鑒定機構不認真,為了收錢而鑒定;一些先進實用的農機新產品因為申請鑒定周期長而無法享受補貼。

基于此,《2018—2020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中將農機補貼資質要求修改為滿足3個條件之一,即(1)獲得農業機械試驗鑒定證書(農業機械推廣鑒定證書);(2)獲得農機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3)列入農機自愿性認證采信試點范圍,獲得農機自愿性產品認證證書。

同時,農業部、財政部展開了農機新產品購置補貼試點工作。2018年農業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于做好2018—2020年農機新產品購置補貼試點工作的通知》,該通知要求“探索對尚無試驗鑒定大綱的農機新產品開展補貼的路徑和辦法,或者探索現行試驗鑒定大綱不能涵蓋其新增功能和結構特征的新產品分類分檔辦法,完善價格、比例等補貼額測算因素的選取方式和確定標準,以補貼試點推動新產品的推廣應用,制定和修訂試驗鑒定大綱、完善補貼額測算辦法,為新產品納入全國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種類范圍奠定基礎。”

6.縮范圍、控定額、促敞開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雖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但仍然存在補貼范圍越來越寬、部分省份補貼資金緊張、部分省份補貼資金使用結構與本省農業產業結構不匹配等諸多問題,為了提高農機購置補貼中央財政資金使用效率,2015年全國農機工業工作會議上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司長李偉國提出“2016年農機購置補貼將繼續創新,在補貼方向上實施九字方針:縮范圍、控定額、促敞開。”

縮范圍,是為了突出補貼重點,圍繞轉方式、調結構,將一些低端的、過剩的、低附加值的產品剔除出補貼范圍,將非本區域主要農作物生產機具剔除出補貼范圍,這有利于降低企業和農機管理部門的風險。控定額,是對那些市場已飽和、市場價格已下降或不是當地主導產業發展需求的產品,可以適當降低補貼標準。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可以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二是可以減少補貼政策對市場的過度干預;三是有利于提高補貼機具的使用效率;四是有利于降低企業和管理部門的風險。而所謂促敞開,是指盡量做到在補貼范圍內的產品能夠敞開補貼。對于不能一步到位的,可以先敞開一些重點產業和重點機具,這樣不僅能體現政策的公平性、普惠性,還可以減少操作程序,減少尋租行為。

通過本部分的梳理總結(表1-15)可以看出,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以來,具體的機具資質確定制度、補貼比例確定制度、補貼支付制度、經銷商管理制度等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其中變化最大的是補貼支付制度,從“差價購機”變為“全價購機”,對農機制造企業、農機經銷商、農民和政府行為都有極大影響。

表1-15 我國農機購置補貼制度變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汉县| 梁山县| 菏泽市| 霞浦县| 兴仁县| 青田县| 海晏县| 葫芦岛市| 万源市| 高邑县| 赣榆县| 上栗县| 武穴市| 彝良县| 山西省| 肇源县| 平南县| 宜良县| 滨海县| 高安市| 易门县| 侯马市| 盖州市| 锦州市| 德令哈市| 永清县| 石阡县| 永福县| 安化县| 庐江县| 盘锦市| 工布江达县| 榆中县| 门源| 雅安市| 尼勒克县| 两当县| 石台县| 巴青县| 磴口县| 嘉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