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電子政務的實質

電子政務是由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不斷普及引發(fā)的一場政務活動的變革。電子政務既是社會信息化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通過廣泛應用信息技術、轉變職能、改革政府體制機制形成的一種新的政府管理形態(tài),這就是電子政務的實質。

1.2.1 電子政務覆蓋政務活動的全過程

電子政務不是某類或者某個政府機關內部系統(tǒng)的建設,也不僅僅是建設政務網站,而是政務領域整體信息化。電子政務覆蓋政務活動的全過程。

從政府治理結構的角度看,政府的治理結構是由政治決策、行政執(zhí)行和社會需求形成及實現三個環(huán)節(jié)構成的。(注:參見[瑞典]阿克·格朗蘭德等:《電子政務——設計、應用和管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電子政務的范圍涉及上述三個部分的所有方面。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tǒng),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制定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和公共政策原則上要公開聽取意見。”這非常明確地指明了政治決策領域電子政務的建設意義和建設重點。

在政策執(zhí)行與行政運行領域,政府要實現管理方式的轉變:政府的行政行為由控制結果、暗箱操作、權力主導的方式向過程管理、規(guī)則透明和服務主導的方向轉變;行政管理結構由間接的、多層次的信息聯系結構向直接的、虛擬無隔離的、多方位的信息聯系方式轉變;工作流程由過程間斷的、不同步的、離散的模式向自動連續(xù)的、實時協(xié)同的和共享信息的方式轉變。

政府要由管制型向服務型轉變,由資源的分配者轉變?yōu)橘Y源的保護者、協(xié)調者和服務者;政府管理要由注重自我效率的評估轉變到更加注重社會服務質量;政府要由信息的壟斷者向信息的積極提供者轉變,充分發(fā)揮信息資源的效用,提升整個社會的信息化水平,促進政治民主和社會公平。

電子政務的范圍要涵蓋社會需求的形成和實現領域,要延伸到社會信息化領域,與社會信息化相融合。電子政務的內容不僅要通過信息化的政府服務體系延伸到社會公眾和法人,還要把社會公益、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yè)納入范疇。同時,電子政務還是社會公益團體、非政府組織、社區(qū)組織等信息化社會運行方式的有力支持力量、參與者和利益相關方。電子政務是使整個社會能分享信息化機遇和成果的主導力量。

1.2.2 電子政務是政務活動全面信息化的過程和結果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高度發(fā)展,已經逐步成為新的社會技術基礎。社會各個領域普遍用信息化來改造自身的活動方式,提高運行效率,創(chuàng)造新的機遇,取得新的發(fā)展。信息技術也為政府及公共機構改革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信息化帶來了信息處理平臺的變革,政府信息的載體由紙質載體轉變成數字載體,使得政府信息處理能力獲得極大提高。由此,政府的信息聚合能力得以增強,更有利于信息的集成和向知識轉化。信息的顆粒度得以降低,信息處理的靈活性、重用性得到極大提高,政府活動能充分地開發(fā)利用信息資源。信息化還極大地提高了信息的空間跨越能力,擴展了政府信息的可傳遞性、共享性,提升了政府職能之間的協(xié)作能力。信息化還增強了政府事務的描述能力,超文本、多媒體等新型信息形態(tài)為政府表達信息成果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手段。

運用信息技術形成的自動化能力,將提高政府處理業(yè)務的效率水平。自動化促進政府業(yè)務流程中的業(yè)務要素、人員要素、規(guī)則要素、信息要素和技術要素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科學、合理的定制,系統(tǒng)自動運轉,使政府業(yè)務處理更加簡化、準確、效率、便捷。自動化不僅可以提高政府活動中大量存在的結構性強、處理規(guī)則明確和可重復的業(yè)務活動的效率水平,還可以極大地提高那些需要協(xié)調、商討的非結構化業(yè)務的信息支持能力。

網絡化為提高政府活動的集約化管理和服務能力提供了充分的擴展空間。網絡化為構建政府運行的統(tǒng)一平臺提供基礎條件,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的政府職能分工與協(xié)同的技術基礎。網絡化徹底改變了政府向社會提供、發(fā)布、交付信息與服務的方式,政府網站成為更加緊密地聯結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重要橋梁。網絡化也徹底改變了政府數據、信息和知識的收集、處理和應用的方式,使大規(guī)模的數據集中管理、應用成為可能,分布式的信息管理和應用方式也可以成為選擇;政府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業(yè)務協(xié)作和知識共建、共享也成為提高政府整體效率水平的基本途徑。

電子政務的實質,是一種全新的政府管理形態(tài)。它是把建立在工業(yè)化基礎上的大政府模式,即以全面集中管制、多層結構、職能分割以及廣泛控制社會資源等特征為主的模式,轉變?yōu)橐愿哂新毮苷w性、社會管理和服務虛擬性、信息資源利用效率高、高度開放和透明等為特征的數字化政府模式。

1.2.3 電子政務是推動政務方式變革的信息化過程

信息技術應用對政務方式的變革而言不具有內生性特征,也就是說,“引入技術型”或“技術主導型”的方式不會自然而然地引導政務方式向合理化的方向轉化。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可能會使長期存在的不合理政務活動模式得到強化。這當然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卻又可能是現實存在的問題。變革動力來自社會信息化發(fā)展對政務活動的壓力,也來自政府運行方式不斷改革發(fā)展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

政府職能、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的主要變革動力,主要不應該是來自信息技術及其應用自身,而應來自社會信息化進程。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社會信息環(huán)境的快速變革對政府的管理體制、治理結構、效率水平、信息與服務方式等方面構成越來越大的變革壓力,并提出挑戰(zhàn)。在全世界范圍內,電子政務建設最早、最集中的領域是政府網站建設,這就是政府面對信息環(huán)境變化的巨大壓力或者說是迎接信息社會挑戰(zhàn)的結果。政府網站的建設改變了政府的信息和服務交付方式,政府門戶網站的出現,使政府的信息和服務在網絡的前端得到整合,改善了政府信息和服務提供的有效性和便利性,也強化了政府的服務導向。政府信息和服務提供過程的統(tǒng)一性、透明性和便利性,進一步要求對政府業(yè)務的后端——各類支撐服務和管理的業(yè)務流程——進行整合。政府機構之間必須打破相互的職權分割,共享信息,開展業(yè)務協(xié)作,簡化工作流程和辦事手續(xù),統(tǒng)一辦事規(guī)則,實行政府業(yè)務后端的整合,構建基于網絡的整體性政府。這是世界各國電子政務發(fā)展的基本趨向,是電子政務推動政務方式變革的基本方向。

順應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務型轉變是必然趨勢。我國行政體制的“大部制”改革,是政府職能向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方向轉變的重要步驟,也為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提供基本的發(fā)展趨向。

政府職能向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方向轉變,對電子政務建設最突出的要求就是進一步完善政府與社會之間的信息溝通環(huán)節(jié)和服務提供環(huán)節(jié)。政府網站將成為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力量。把政府網站作為政府宣傳窗口、信息發(fā)布窗口的早期電子政務模式現在已經到了必須變革的時候,應當采取有效措施,讓政府網站承擔起政府信息和服務提供、政府與社會信息溝通、社會管理事務處理以及政府決策信息收集渠道等職責,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構建更加有效的政府運行平臺,推動政府職能的轉變。

電子政務必須順應政府體制改革的需要,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推動政務方式朝著職能合理、結構優(yōu)化、流程簡便的方向發(fā)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东省| 三门县| 焉耆| 平邑县| 高邑县| 鄂尔多斯市| 依兰县| 乌兰察布市| 江川县| 大邑县| 宁乡县| 松阳县| 隆安县| 潜江市| 辉南县| 柳林县| 西充县| 合川市| 中江县| 河北区| 合江县| 长海县| 巴南区| 大港区| 亳州市| 慈利县| 女性| 泰和县| 九寨沟县| 凌海市| 化德县| 西华县| 开江县| 鞍山市| 宝应县| 义马市| 沂水县| 驻马店市| 通化县| 视频| 庆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