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痛苦的意義
- 一個人的自白和自我療愈
- 素心執筆
- 3027字
- 2022-01-15 02:41:31
需要不一樣吧,可是思考真的有用嗎?不思考又能做什么呢?
相信直覺?可是又如何分得清直覺還是情緒小孩的聲音,如何分得清理智還是直覺在引導。
內心不是聲音太多就是沒有聲音,這是天蝎座的陰影吧,過度思慮和過于盲目。
可是要怎么做呢,一天我可以問自己這個問題無數次,答案在哪里呢,聽不到了,我失去了和自己的連接,我在虐待自己,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身體上。
為什么總是看到問題的一面的,為什么總是問題視角呢,我在責備自己,可是沒有用處啊,責備讓我無法動彈,感覺做什么都是錯的。
創造性的視角我也想有,我想欣賞自己,可是突然找不到了,找不到自己任何值得欣賞的地方,做得好的地方,感覺自己的人生一塌糊涂,回到任何過去一個崩潰時刻的邏輯,根本沒辦法通過理性思考找到出路,唯一的出路就是接納和行動。
但是然后呢,下次還是會陷在同樣的陷阱里,是因為沒有真正做到信念的轉變,我的信念是“我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做不到”“我很差勁,沒辦法堅持做好一件事”···
可是標準是什么?
好與壞,該做與不該做。
標準是什么,真的必須是那樣嗎?
我可以做什么,我剛剛內心有個聲音跟我讓我開始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緒,整理自己學到的知識,只有在整理這些的時候我才能感受到自己是“富足的”,可是這時候又冒出一個念頭:知識是什么,是永恒的嗎,是不變的嗎,是一定正確的嗎?將他們塞進自己的腦子里又有什么用呢,能夠證明什么呢,證明自己的價值嗎,我的價值建立在那些“冰冷的表達和描述”里嗎?
可是如果不是,那我的價值又該在哪里體現呢?工作嗎?工作是服務人類,讓人類變得更好,還是只是讓這個社會“運行良好”,讓人類適應環境得以生存而已呢?
對于別人而言,我是個什么樣的存在呢,我的存在可以給到他什么呢?
對于我自己,我存在的意義是什么,我想做些什么事情呢?
標準是什么,意義在哪里,價值在哪里,我開始混亂了。
我有時候又在想,我是想通過這些或許無解的問題來逃避當下嗎?
是吧,有的吧。
但我確實也特別想知道,特別想賦予自己人生不一樣的意義,希望存在本身不是在“維持什么”,而是在“創造什么”。人類在進步,精神力在提升,遭受的痛苦在減少,內心可以更加純粹,受到的干擾和阻礙能夠變少,能夠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欣賞美和創造美上,去發現愛和維系愛上,不存在暴力不存在暴行不存在爭奪。
就像我過去和現在一直承受的痛苦一樣,我相信很多人都在承受,或者曾經承受過,或者未來將會面對和承受,這所有的人類“共同的命運”、“共同的痛苦”,并不是沒有規律可循,也并不是必然會發生的,可不可以做些什么去避免痛苦的發生,抑或說,能不能讓人類擁有更加強大的精神力和心理承受度去度過這些痛苦的時刻。
悲難的存在是必然的嗎?沒有苦難沒有痛苦就不會有成長嗎,就不會發現內在的富足嗎?
如果是必然的,能不能少一些考驗,讓人生更加輕松一些呢?
我希望人生是一場歷險一場體驗的旅程,而不是一場劫難,不是一趟需要忍受和承受的流放。
畢竟這個世界那么美好,畢竟人性本身的美好品質那么多,在人與人碰撞的那些樂趣,那些發現美的歷程,都那么充滿期待和感動。
可是苦難在讓人成長和蛻變之前,總是讓人變得懦弱、不安、憤怒和絕望。
這些往往讓人難以承受,占據了很多人的注意力,讓人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人生的美好,讓人放棄對一切的感受力。
活著就是為了應對苦難,多讓人沮喪的想法。
可是有什么辦法呢,讓人煩惱的事情那么多,讓人產生無窮欲望的誘惑那么多——抑或說人本身總是過于貪婪,貪婪的內心總是無法被滿足,所以才會痛苦?
為了逃避苦難人類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方式,盡管這樣,對痛苦對苦難的恐懼還是如影隨形。
即使當下沒有任何苦難的跡象,內心也會創造出各種影像去提示自己要注意“躲避”。
但越是這樣,好像越容易被苦難盯上呢。
以前我總是避免討論苦難、避免談論問題,總是以為這樣,大家就都能往積極的方向去想,往積極的方向去生活。
后來發現慣性的力量根本不是我們主觀可以扭轉的。我們內心也沒有強大到可以控制自己的思維。
現在覺得也許就單純去討論苦難也不錯,每天每天地探討,去探討它們的存在方式,去發現它們出現的形式,方式,和時機。
每天都會面對,而且是不同樣式,不同花樣,不同面貌的···這樣下去就可以不害怕了吧,這樣就可以免疫了吧,這樣就可以找到比較有效的應對方式了吧——不是逃避的的那種應對,而是真正面對。
有人研究脆弱,有人研究積極心理,有人研究欣賞型視角,有人研究疾病,這些我都不研究,我只研究苦難。
只有在黑暗中才能看到光不是嗎。
一個在不斷躲避黑暗的人同時也無法看到只有在黑暗中才突顯的光。
當然,苦難的討論不一定要有什么結論,就是學著跟它在一起,從自身的苦難出發去看到整個人類在承受和面對的,去從不同的人所表達的苦難里找到這些苦難的共通之處,不去評判,也不需要解決方案,就是表示可以理解,表示我也在承受,這樣是不是就是一種安慰呢。
但會不會讓兩個人都陷于對苦難的埋怨里,而缺乏力量去面對生活呢?
如果是這樣,又該怎么從苦難單純的“吐槽”里去找到一種連接呢,對于苦難的共識的人類的連接,由此生發出一種共同的力量,一種勇敢的力量。
苦難的表達也需要勇氣吧,更需要信任。
信任本身就是一種很理想和不可控制的存在,沒有永恒的信任,也沒有永恒的不信任。
人與人之間究竟怎么建立起信任的呢?好像非要接觸到對方的真實生活才會建立,有時候好像什么也不需要。
那什么情況下,信任就已經消失了呢?
對于信任的缺失,人類又承受了多少呢?
人類看似強大,但卻又十分脆弱,很可能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就能讓自己感到受傷,也許意識上麻木了感覺不到,也許遲鈍需要反應時間,但是當下確實被傷害了。
如同過去類似的傷害一樣,痛苦都是累積的傷痛的結果。
一個兩個三個四個···無數個針刺般的傷害中我們防線一下子崩塌,連自己都不明白是怎么崩塌的。
所以敏感并不見得是壞事,每次被刺痛都能感覺到,馬上處理包扎好,下次再被刺痛起碼不會更痛,起碼還有勇氣去面對后面每一次新的傷痛。
痛苦這件事情承認就好,然后嘗試去承受,人類的內心并沒有那么脆弱,它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強大、包容。只是我們覺得它已經不堪一擊的,我們過于著急去將它包裹起來。
可是什么時候、什么時機下可以去創造點什么呢,在痛苦的時候嗎,在恐懼的時候嗎,在憤怒的時候嗎?在什么時候呢,在任何時候吧,將意識帶到一個更高的層面上,不做批判,不做限制,就讓它那么跑著。
如果非要以具體形式讓它們展現,那就用文字吧,任何形式的文字,不拘泥于格式,不拘泥于表達的文字,即使看起來是在自言自語的文字。
文字的意義不就是“信息傳達”嗎,出于這個意義上的文字,形式、格式、方式都不重要不是嗎。
只要將意思傳達到位,盡可能讓對方了解并且感受到,就足夠了。
還要什么方式呢,對話嗎?是吧,不去考慮邏輯、不去考慮方式、不去考慮措辭的對話,真實地交換意見,真實在對話中發現彼此。
至于是否被接納、被接收、被認可,也許并不那么重要,如果我不將此作為為自己賺取名利的工具和方式的話,那就不會有壓力去進行。
我甚至不用考慮別人要不要看,要不要接。收,會不會讓他們覺得不舒服,他們怎么看待···這些都將不再重要。
做了就好,堅持去做,不去太在意結果,就當在為了贖罪,為了自己內心的那些罪惡的想法和念頭贖罪。
不為自己感受到價值,不為謀取利益和名聲,只是因為覺得該做,必須做,而去做。堅持去做,十年如一日地做,思考,記錄,總結,反思,啟發。
喋喋不休地叨叨,也許我只是在通過這種方式來療愈自己,來創造某種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