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齊國桓管時期的八觀監督制度
書名: 春秋齊國風云作者名: 千里草人本章字數: 1871字更新時間: 2021-10-01 22:30:44
前面,我們講了管仲改革的官員考核評價和選拔任用,也講了三三制的規則。但具體到如何讓官吏們認真履職上,還有必要再講詳細一點。
這就是監督考核。
管仲無疑是一位偉大的吏治高手,他就強化對官員的監督監察提出了一整套的改革措施。
具體來講,就是八觀監督制度。
所謂八觀,就是從八個方面來監督官員的履職情況,評判其履職效果。具體實現手段則是現場調研,即巡視。
哪八個方面?
一是看糧食是否充足。具體方式便是現場去看田野耕作情況。
通過巡視,根據畝產量,確定該地糧食產量,從而計算出整個齊國的糧食收成。
糧食,永遠是國家和民眾最基本性的東西,家里有糧,心中不慌。各地官員都要在每年糧食收獲期,逐級上報收成情況。
二是看物資是否充足。
具體方式也是現場去看山林木材生長情況、湖澤養殖情況、經濟作物種植情況,以及馬、牛、羊、豬、狗、雞這六畜的養殖情況。
各地官員都要將具體數據逐級上報,這些數據能夠反映一個地區的富足情況。
三是看是否有奢靡之風。
具體方式就是現場看官府及府第修建情況、官員車馬配備情況、人們衣著情況,由此來判定地方官員在制止奢靡之風上是否履職到位。
四是看政績是否有水分。
具體方式就是現場看一個地區受災后災民的生活情況,并比較這個地區樓臺館所建設和財政開支情況,看百姓服役情況,從而判定地方官員是否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是否虛假繁榮。
五是看社會風氣是否良好。
具體方式就是現場去一個地區看看,了解一下那里的民風是否淳樸,百姓是否得到教化,從而判定地方官吏在推行國家政策法規是否到位,以及社會治安管理情況。
六是看領導身邊的人的情況。
具體方式就是要注意觀察朝廷官員情況,看看包括國君身邊的近侍待人處事情況,看朝中大臣身邊的人包括馬夫、家臣等的情況。
同時調研國家重視什么,摒棄什么,以此來確定國家是否意志統一,上下一心,團結有力。
七是看國君的履職情況。
具體方式就是要注意觀察國家法令推行后的實際效果,以此來確定國家的政策是否符合百姓需求和國家發展需要。
八是看敵國和盟國的情況。
具體方式就是通過出使外國、掌握情報,尤其是各國國君的情況,對各國的財力物力全面掌握,以此來確定外交政策。
這些監督監察方式,還配套履職報告制度。
如齊國規定每年年底要開展述職評議大會,由齊桓公親自聽匯報的是五鄉鄉帥和五屬大夫,一般安排在每年年底的最后五天。
述職評議結束后,便是綜合考核,每年正月的前五天,安排這項考核。業績優秀的,予以獎賞,而最后一名往往會受到懲戒,相當于末位淘汰制度。
這個淘汰也是很嚴厲的,具體來講便是罰、罪、刑、殺四種結果。
相應的,各地都推行此制度。
齊桓公親自考核后的接下來幾天,便是對五鄉鄉帥和五屬大夫進行集中培訓。
因為一般齊國的新的政令和法規,會在每年的正月初一頒布,培訓的內容便是傳達學習新政策和法規的精神與要求,統一思想,認真領會。
這些地方大員們回到屬地后,也必須層層召開相關的會議,開展相應培訓,并第一時間將國家的最新政令和法規給公布出去。
規定非常嚴格,什么是第一時間?就是從都城臨淄回到屬地,連家也不能回,直接奔辦公室,安排力量立即予以宣傳。
如果某位封疆大吏想老婆孩子結果先回家了,一經發現,便定為“留令”,直接死罪!
不但對官吏實行層層嚴密的監督監察,就連對國君,也同樣規定了許多約束性的東西。
管仲認為,一位合格的君主,必須以身作則,不得朝令夕改,并要依法辦事。
在具體實踐上,管仲甚至用了“游、夕、亡、荒”這四個字來要求齊桓公。規定沒什么特殊情況,你國君一年出門只能有兩次,一次是春游,一次是秋游。
春游叫游,而且在春游中還必須調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情況,了解農業生產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秋游叫夕,而且在秋游中必須調查百姓秋收后生活上還存在什么困難問題。
“這些都可以做到,沒問題,仲父。”齊桓公大大咧咧地答應了。
“主公,您還不得白吃白拿百姓的,這叫亡。”管仲說。
“沒問題啊,寡人有的是錢,怎么可能白拿老百姓的東西呢?”齊桓公滿不在乎。
“還有哩,主公也必須做到在外面玩時,不得樂不思家哦,這叫荒。”管仲提醒道。
“啊?難道每天只能回家睡覺?不能過夜么?”齊桓公有點緊張。
他可以做到沒有特殊情況如外交、戰爭等,一年只離開臨淄兩次出去玩,但既然出去玩了,難道便不能玩盡興?
“這倒不是,要有計劃,規定何時得回宮,就必須回宮。”管仲道。
“哦,對了,主公您不得事必親躬,只要將官員任用好了,自然由官員去負責具體事務。
也不要越級干涉各級官吏的在其職責范圍內的具體履職,否則人家沒辦法做事的。”管仲喝了口茶,補充道。
齊桓公聽得一愣一愣的,但想想管仲既然這樣說了,那一定有他的道理,便都應承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