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 現代職業教育本科人才培養現狀及特點分析

2.1 現代本科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早在2002年,就有學者[33-34]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本科層次人才培養事業進行了探討,此后不斷有學者就現代職業教育本科人才培養的不同方面進行了分析和論述,如潘美俊等[35]針對具體的專業就高職本科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并提出改革對策;程忠國等[36]則對高職本科發展的起因、人才培養特點和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了論述;俞建偉[37]通過梳理國外發達國家高職本科的發展過程,指出我國發展本科職業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理論探討的同時,有關現代本科職業教育的組織機構也相應成立,進一步促進了現代本科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如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應用性本科教育工作委員會(2006年)、全國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2013年)等機構的成立,旨在促進現代本科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職業教育“斷頭路”、應用型人才培養不足、高等教育結構性失衡、大學生就業難等矛盾的凸顯,發展現代本科職業教育的緊迫性愈發強烈。《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等文件的出臺,明確了發展現代本科職業教育,解決職業教育“斷頭路”,完善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職業教育發展理念。這標志著本科層次的現代職業教育已從零星的探索發展到被正式納入高等教育發展體系當中,并且成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拉開了我國現代職業教育本科人才培養實踐探索的序幕。當前我國本科職業教育的發展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引導地方本科院校向現代職業教育本科人才培養轉型,二是引導高等職業教育專科院校探索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本科層次。

2.1.1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轉型發展情況

轉型發展情況主要是指現有的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型高校,進行職業教育本科人才培養的探索。2014年3月,在中國高層發展論壇上,時任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指出1999年后專科升入本科的地方本科院校應轉型為應用技術型大學,涉及院校數目達到633所(其中專升本高校221所,民辦高校含獨立學院412所)。2014—2019年轉型發展經歷了6年,其發展特征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進行分析。

2.1.1.1 宏觀層面

宏觀層面主要是指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為促進現有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而出臺的相應政策和有關制度,屬于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宏觀規劃管理。

(1)國家層面。國家層面對于促進現代職業教育本科人才培養的作用主要體現為相關制度、規劃、文件的制定以及不同層次會議精神的落實和保障。通過梳理,可以發現對于現代職業教育本科人才培養的制度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促進階段和現代職業教育本科人才培養的確定階段。從時間上劃分,可以認為2014年前出臺的相關職業教育的制度、規劃和文件,有利于我國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為我國本科層次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4年后,國家出臺了多個相應的制度、文件,則為現代職業教育本科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相關文件如表2-1所示。

表2-1 國家層面本科層次現代職業教育主要文件匯總

從表2-1可以看出,國家層面在2014—2019年不斷出臺相應的政策文件,以促進現有地方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以滿足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高水平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是國家層面出臺的地方普通高校應用技術型轉變的專門性文件,該文件指出地方普通高校轉型需要明確應用技術型的類型定位和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職責使命。《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則是國家層面對應用能力培養提升所出臺的相關措施文件,強調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普通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重要突破口,推動產教協同育人和師資培養,保證現代職業教育本科人才培養的質量。《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則再次強調普通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轉型發展,并且提出到2022年,建設50所高水平高等職業本科學校和150個骨干專業(群)。由此可以看出,在頂層設計方面,國家從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發展的角度、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完善的角度、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角度,出臺鼓勵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變的政策和制度,已經形成了關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政策體系,從多個方面促進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轉型發展。對于相關文件和制度的部署與實施,國家也從多個層面進行推進和監督,如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將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轉變,使本科層次的現代職業教育探索和發展成為國家層面在職業教育領域的重要關注點。

(2)地方政府層面。根據國家所出臺的相關政策和法規,不少地方政府相繼出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制度和規劃。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國共有23個省級行政單位教育部門公布了相關的轉型試點名單,涉及高校約255所,具體如表2-2所示。雖然部分省級行政單位沒有給出具體的試點名單,但是也出臺了相應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應用技術型轉變的實施方案,如天津市、山東省等。

表2-2 省級行政單位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統計表

資料來源:以上數據來自各省級行政單位教育部門相關文件。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地方政府層面,都給予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相應的政策支持,激勵和引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轉型發展,以突出地方高校的特色,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應用技術型人才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2017—2019年,地方政府對高校轉型的制度安排不多,除了第一批試點院校外,沒有后續的轉型院校,同時也沒有公布轉型的具體成效。另外,北京、江蘇、黑龍江、青海、西藏、新疆等地方政府至今沒有出臺專門針對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相關制度性文件。由此可見,2017—2019年三年來,在地方宏觀管理層面,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轉型進展緩慢。

2.1.1.2 微觀層面

微觀層面主要是指高校和企業等對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認知和舉措。高校作為現代職業教育本科人才培養的主體,對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轉變成功與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而企業作為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參與者,則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轉型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1)學校方面的轉型現狀

對于學校方面的轉型實踐,截至2018年12月底,共有9所學校將其學校名稱改為應用技術(科技)大學(學院),以凸顯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特征,9所高校名單如表2-3所示。9所高校中,2014年確定為應用技術(科技)大學(學院)的有5所,2015年有3所高校,其中2所為新成立大學,2016年則僅有1所。在這9所高校中,轉型高校為3所,高等職業教育專科院校舉辦本科人才培養的高校4所,而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和滇西應用技術大學為新辦高校。

表2-3 2014—2018年9所應用技術(科技)大學(學院)名單

由此可見,學校層面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轉型積極性不高,轉型高校數量不多。為了進一步了解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數量較少、動力不足的原因,課題組通過參加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專業協作會等會議,對一些學校的轉型發展進行了訪談和了解,訪談的學校涉及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黃淮學院、上海機電學院、重慶科技學院、營口理工學院、武漢商學院6所高校。這6所高校均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且都有較強的參與轉型的意愿。所選學校的類型主要涉及理工、師范、文經類高校及綜合性高校,學校所處地域則涉及我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因此,對這幾所學校的訪談所得到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訪談對象主要是參會的相關人員,涉及各學校管理人員和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具體的訪談提綱見附錄1。我們發現在學校層面,地方高校對于轉型發展具有以下一些認識:

①管理人員對于轉型的認知

管理人員是學校轉型發展中各項措施的制定者和執行者。由于6所學校的辦學特色不同,所涉及人才培養的職業領域也有較大差距,因此,對6所學校相關管理人員的訪談進行歸納提煉,總結為四個方面:

A.辦學理念和辦學思路方面。訪談的6所高校都認識到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別是近三年來,學校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推進學校的轉型發展,如專業結構調整、加強高校轉型的宣傳、突出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特色等,但是在轉型過程中都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思想認識方面。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有些人認為應用技術型轉型就是本科院校變成了職業院校,是高職的升級版,降低了學校的辦學層次,心理上有一定的抵觸,同時由于以往的學術型高校辦學模式,使現有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轉變必然有一個過程,而轉型能否切實為學校帶來好的改變,還不得而知,因此缺乏轉型的根本動力。其次是辦學理念和思路固化。這些管理人員還是以往學術型高校的辦學思路,沒有從根本上進行革新和調整,雖然認為轉型具有必要性,但是對轉型后應用技術型高校的定位和轉型目標的認知比較模糊,怎么轉、轉到什么程度,都沒有具體的概念,導致部分高校在轉型中行動遲緩,形成轉型口號比較響、轉型動作比較小的問題,從而極大地影響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成效。

B.專業設置和學科結構方面。專業的構成情況是現代職業教育本科院校應用技術性特征的主要標志。當前雖然轉型高校都在調整專業結構,調整專業方向,使之與地方經濟發展相適應,但是,受到學校以往辦學模式、專業設置模式的影響,專業的結構還不盡合理,沒有完全按照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進行設置與調整。國家層面對于本科院校的專業設置并沒有區分應用型和學術型,而以往的專業設置相關文件都是以學科結構為依據、以學術型高校辦學模式而制定的,因此,極大地影響了應用技術性專業設置和調整的比例。同時,一些學校在專業設置之初就是照搬學術型高校的專業設置,使學校專業設置沒有體現出應用技術型特征,沒有突出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特點,導致了學校的專業設置不合理、應用性不突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弱等問題。

C.師資隊伍方面。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高校師資隊伍呈現出高學歷化趨勢。調查6所高校的人才招聘計劃后發現,2019年6所高校的人才招聘中除了營口理工學院和實驗室崗位外,其余5所學校90%的教師崗位均要求具有博士學位,且沒有實踐經驗限制。而營口理工學院的招聘計劃中,雖然對學位的要求有所降低,但是對所招聘的人才卻明確指出其畢業院校的學科評估層次限制,因此,6所學校在師資隊伍建設上還是注重學術研究型人才的引進,對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引進考慮較少。

D.管理體制方面。當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辦學自主權不大,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多為地方財政撥款辦學,造成與高校辦學效益關系緊密的企業、科研院所等主體缺乏參與高校管理的機制和途徑,無法形成高校的多元化治理發展的結構。同時,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由于地方屬性限制,往往得到國家層面的撥款及項目較少,而地方政府財政有限,高校自身吸收社會和企業資助的能力不足,使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轉型發展受到資金、資源等多方面的制約和影響。

②教師對于轉型的認知

教師作為學校人才培養的主要責任者,是現代職業教育本科人才培養的關鍵要素,教師對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認識,會極大地影響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成效,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在對6所學校的相關專業教師進行訪談后,我們發現雖然所訪談的教師來自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專業,但是對于一些轉型中存在的問題具有基本一致的認知和觀點。總結如下:

A.轉型發展方面。首先,6所高校的教師對于轉型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較為了解,認為學校的應用技術型轉變有利于學校的發展,但是也有部分教師認為應用技術型轉變是高職化的本科,可能影響到辦學層次。其次,教師均對現代職業教育本科人才培養持肯定態度,認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應該抓住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主旨,培養相應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就業和職業生涯發展。但是也有一些教師對應用技術型高校的內涵、培養目標和專業結構等方面了解不夠深入,對高校向應用技術型轉變發展的路徑和規劃了解不深入。

B.課程設置方面。6所學校教師均認為,近年來隨著地方普通院校的轉型發展,課程的設置也有所變化,學校在人才培養方案調整過程中,要求加大實踐課程的比例,對相應理論課程的實踐內容課時比例進行下限規定,要求實踐學時需要滿足一定的學時要求,同時要求開設的專業課程需要考慮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調整一些老舊課程,開設符合產業部門最新發展需求的新課,課程的設置逐漸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變。訪談中也了解到課程開設方面的一些問題和不足,如應用技術性課程所涉及的教材不足,有的課程沒有相應的應用性教材,有的課程雖然有相應的教材,但是教材質量低劣。此外,對課程的改革力度還有所不足。受到傳統課程設置的影響,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架構依舊是基于學科和學術性的,部分課程的調整還不能滿足應用技術型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C.教學能力提升方面。受訪教師均認為有必要進行實踐能力的提升。目前,大部分老師的課程還是以理論講授為主,教師的實踐能力不強,學校由于資金、渠道、保障機制等條件的限制,沒有系統的教師應用能力提升計劃和措施,使教師對生產實踐一線的情況了解不夠深刻,實踐能力弱化。同時,對于教師能力提升,學校層面大多注重教師的學歷提升,沒有注意到教師實踐能力提升的問題。教師的學歷提升有相應的補貼,而到企業所進行的實踐能力鍛煉,則沒有相應的政策保障機制,使教師參與實踐性能力提升活動的積極性較低。

D.教師評價方面。在訪談中,受訪教師均認為所在學校的教師評價機制科學性不足。教師的評價通常包含兩個方面,即學生的評價和學校的評價。學生的評價主要集中于教師的授課情況,而目前對于教師授課情況的評價,其評價指標中沒有體現出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內容,多是有一兩道題目,對教師課程中的整體講解情況進行了解和評價。對于學校評價,通常包括日常的考評和職稱的評定。從受訪教師反饋的情況來看,多數學校的日常考評和職稱評定都沒有考慮轉型發展這一實際,評價指標體系依然是學術性評價指標體系,主要考評教師的論文、專著、科研項目等學術成果的數量和質量,對現代職業教育本科人才培養的衡量指標缺失。這種評價導向讓教師將有限的精力主要用于項目申請、論文撰寫和發表等方面,導致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等問題。

(2)企業方面對于轉型的理解和認知

企業作為人才的主要需求方,也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參與方,通過認知和參與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能夠幫助學校進一步明確現代職業教育本科人才培養的標準和成效,因此,我們通過對參加“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的與會企業進行訪談,了解企業層面對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的認識和參與意愿狀況。企業層面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轉型發展都表示肯定,認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轉型發展有利于企業的人才儲備,有利于企業的技術技能創新,促進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和提升。但是,很多企業也提出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過程中所涉及企業的一些共性問題。首先,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在行業、企業中的宣傳力度不足。轉型發展只是在教育領域宣傳較多,而企業層面的宣傳較少,一些企業對于地方哪些本科高校是轉型高校并不清楚和了解,對現代職業教育本科人才培養了解不夠深刻。其次,企業參與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途徑有待進一步拓展。高校和企業人才培養的深層次合作較少或缺失,多集中于學生實習一條途徑,學校和企業深層次的項目合作、實訓基地的建設、訂單式人才培養等合作模式較少。最后,缺乏相應的體制和機制保障,影響了企業參與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計劃性和長效性。

2.1.2 現代職業教育本科人才培養試點發展情況分析

在現有高等職業專科院校中,選拔辦學成效良好的院校進行本科層次的人才培養,是發展現代本科職業教育的另一條有效途徑。2014—2015年,教育部先后批準江西城市職業學院、山西興華職業學院、湖南同德職業學院、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分別更名為江西應用科技學院、山西應用科技學院、湖南應用技術學院、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明確了4所高校開展本科層次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任務。2019年,教育部批復了全國首批15所職業本科試點院校,具體名單如表2-4所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19所高校以“應用技術(科技)”或“職業技術”命名,成為我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實施后的首批本科職業教育試點院校。因此,對于開展現代職業教育本科人才培養試點的具體情況,可以這19所大學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相應分析。

從應用技術(科技)大學(學院)到職業技術大學,就本科職業教育試點院校辦學實際來看,更為強調職業教育屬性,2019年一次性推出15所高校試點,也表明了宏觀層面職業教育本科人才培養的擴大化趨勢。對2019年國家批復的15所職業技術本科試點院校進行分析后,我們發現,15所院校集中于我國中部和南部區域,其中山東3所,廣東、江西和陜西均為2所,其余為1所,所涉及地域多是有一定的職業教育基礎、生源數量較多的地域。

表2-4 國家15所職業技術本科試點院校名單

為了更清楚地了解19所現代本科職業教育試點院校的人才培養狀況,我們將2014年明確的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的3所高校(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與19所本科職業教育試點高校的學科和專業進行對比,學科專業對比情況如表2-5所示。

表2-5 試點與轉型院校學科專業對比表

由表2-5可知,現代本科職業教育試點院校涉及的學科數為8個學科,專業總數為92個,并且集中于工學、藝術學、管理學三個學科,三個學科專業數量占總專業數量的77.17%。而3所轉型高校則涉及10個學科共85個專業,與19所現代本科職業教育試點院校相比,雖然工學、藝術學和管理學同樣是專業數量最多的三門學科,但是其所占總專業數量的比重為68.23%。因此, 19所現代本科職業教育試點院校的專業集中程度更高,與現代制造業發展緊密相關的工學、管理學等學科的專業數量也更集中。需要注意的是,19所現代本科職業教育試點院校的專業沒有涉及理學和法學兩門學科。從學科性質來看,理學和法學兩門學科的知識性和理論性更強,因此,可以認為19所現代本科職業教育試點院校專業設置的應用性、職業性較強,而轉型院校由于受到以往辦學模式的影響,還存在一些應用性、職業性相對較弱的專業,對這些專業的轉型和取舍,還需要一個改革和調整的時間與過程。因此,相對于現代本科職業教育試點院校,轉型院校向現代職業教育本科層次轉變的過程將較為緩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合奇县| 棋牌| 黑山县| 桂林市| 九龙县| 汕尾市| 民县| 密山市| 桃园县| 横山县| 舒城县| 渝中区| 汤原县| 马关县| 饶河县| 白河县| 开原市| 惠州市| 泾源县| 汤阴县| 北川| 济宁市| 囊谦县| 滨海县| 紫金县| 攀枝花市| 额济纳旗| 石河子市| 清河县| 饶阳县| 天气| 措勤县| 濮阳县| 正阳县| 南汇区| 峡江县| 元江| 富蕴县| 长阳| 定日县| 吉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