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研究
- 杜銣
- 1410字
- 2021-12-30 11:42:14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改革的原因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黨中央歷來十分關心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工作,多次強調“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大學生,始終保持教育教學的正確方向;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堅持開拓創新,不斷改進教育教學的內容、形式和方法”“實現教學方式方法多樣化、實踐教學規范化和教學手段現代化”“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學的效果”,這為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社會發展的新變化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客觀上要求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深水區,社會結構也愈發呈現急劇變化的態勢,面對社會轉型和自身成長問題突出的大學生群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臨新的挑戰。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發展,中國高校在世界的排名中位次整體前移。這說明我們高等教育辦學的質量和水平已經開始沖刺世界水平。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對“雙一流”建設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作為高等教育系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當然應該順應這種變化和發展趨勢,做出及時調整,只限于課堂教學的改革可能還遠遠不夠,必須在系統的教學模式的構建和課程建設上進行不斷的創新。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自身的發展規律要求做出自我變革
任何一種教育教學理念都是那個時代的需要和產物,而教學模式又是基于一定的教育教學理念開展教學活動的循環范式,教育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勢必帶來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加之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不是萬能的永恒不變的東西,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模式也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優化調整。
近些年的教育教學理念經歷了從“主導主體論”到“雙主體論”再到“以學生為本”的發展階段,教學模式構建的基點也隨之發生遷移。例如,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 〔2005〕 5號)已從以往相對單一的重思想政治目標轉化為重綜合素質的提升;在教學形式和方法的選擇上,已從“單向注入式”轉化為“啟發互動式”;在教學評價的體系構建上,已從“單一結果性”評價轉化為“多元過程性”評價。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現狀要求改革教學模式
長期以來,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觀念陳舊、經費投入少等原因,教學模式長期固定不變,教學形式缺乏創意,漸漸失去了自身的活力和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吸引力,由此造成了教學過程中教和學的完全背離。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呈現出喜感性實踐厭抽象理論灌輸、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學習能力欠缺等特點,如果只采用傳統的講授模式,教學效率之低可想而知。對筆者所在的本科院校的學生的相關調查顯示,有90.9% 的學生“希望多多采用案例式、專題研討式教學形式”, 95.4%的學生更喜歡“以多媒體作為教學媒介”, 68.1%的學生認為“考核應貫穿學期學習的整個過程”,這些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教學模式的創新對教學實效性的重要性。因此,各高校只有不斷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和針對性為目標構建科學的教學模式,并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才能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凝聚力、感染力和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