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研究
- 杜銣
- 3110字
- 2021-12-30 11:42:13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線條
立德修身乃人生一大事。《禮記·大學》有“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之論述。可見,立德是立人之基,是個人完善的必修課。立德樹人是校之重任,也是歷史之傳承。所謂立德樹人,即教育事業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還要培育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干渠道。
(一)立德樹人思想的歷史溯源
從詞源的角度來看,“德”是一個會意字,其構型最初表示做人做事要正直向上,不偏離道路,直達目標。后來又加了一個“心”字,也就是“直心為德”,強調不僅要按通行的準則去行,還要這樣去想。“德”字從一開始就包含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內在的品格、德行,是涵蓋誠信、仁義等一切美好品德的道德范疇;另一方面是外化出來的行為規范,即要求人們恪守基本的操守、品行,遵從一定的社會規范。關于“德”的具體內容,可以概括為“仁義禮智信”這五常德。當然,在不同時代、不同學派那里,人們對德的要求又各有側重。
就“立德”思想來看,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晉范宣子與魯叔孫豹討論“身死而名不朽滅”,即何為“死而不朽”的問題。范宣子認為,他的祖先世代為貴族,家世顯赫,香火不絕,這就是“不朽”。而叔孫豹認為,這是“世祿”,并非“不朽”。他以魯國大夫臧文仲為例,說人雖然死了,“其言立于后世”,這才稱得上不朽。之后,他提出了“三不朽”的思想,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強調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成為后世效法的榜樣,便能人格不朽。“立德”在這三者中為最高境界,人首先要立德,立德是修身之根本、價值之基石。人皆有死,不朽乃在于有德,其次才是立功和立言。先秦思想家對人生價值所闡發的“立德”“立功”和“立言”這三個方面,建構了比較系統和完整的人生理想和價值標準體系,是中華民族關于人生價值的基本理念和核心觀念。在中國傳統的教育實踐中,立德一直處于核心地位,“成人”的價值是遠高于“成才”的,道德培養成為古代教育的核心和宗旨。在孔子的教育內容中,學生的德行修養是重中之重,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則放在相對次要的地位。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曾提出“美德即知識”的論斷。
“立德”,既思考立什么德,也強調德要有所“立”。有所“立”,就必須要有行動、有實踐,不能只停留在口頭,這也是“德”本身的應有之義。同時,行動之后還要有成效、有成就,要對國家、對他人有所貢獻。孔子強調人要努力有所“立”以求不朽;王陽明主張“成德”,認為在學校中學習,或長于禮樂,或長于政教,或長于水土播植,但首先要在“德”上有所成就。“立德”的深刻意蘊,就是人首先應該作為一個人而活著,應該有志向、有尊嚴、有成就地活著。個人要克己修身、德行高尚,追求人生之“不朽”。對社會、對國家,人要能夠擔當道義、仁愛民眾,為后世樹立做人的榜樣。
就“樹人”的思想來看,可追溯到春秋時期。 《管子·權修》中載有:“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谷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這段話集中體現了管仲對培養人才的重要性和長期性的深刻認識,是今天能夠見到的最早的關于樹人思想的論述。
在我國歷代教育中,“立德樹人”幾乎是人們共同遵循的理念,也是國家賴以存在的根本和興旺發達的依托。在現代社會,“立德”和“樹人”必須緊密相連,相輔相成。注重“立德”可以塑造出一個好人,但還不足以培養社會發展所急需的合格建設者,還需要“樹人”,即樹立德才兼備之人、和諧發展之人。教育要培養能夠立足于社會的人才,不但要“立”其德,使其根正,也要“樹”其人,幫助其構筑起合理的知識框架,使其具備在某一專業領域勝任某項工作的素質和能力。“立德”強調的是為人的根本,“樹人”強調的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全面性,將兩者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
(二)立德樹人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必要性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雙一流”重大戰略決策,旨在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要求和題中應有之義,“雙一流”建設必須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出世界一流人才是一所高校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何為一流人才?或許有很多評判標準,但德才兼備必須擺在第一位。愛因斯坦在《悼念瑪麗·居里》一文中寫道:“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如果一個人沒有好的德行,那么他的才能越高也許就會對社會帶來越大的危害。在當代中國,這個“德”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就是要堅持不懈在高校課堂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堅定的理想信念,培塑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實踐者。
第一,高等學校的任務是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人才培養工作必須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所謂“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有才是危險品、無德無才是廢品”,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要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必須重德重才、以德為先、立德樹人。
第二,當前我們面臨的矛盾和挑戰要求我們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一方面,高校不是世外桃源,一些敵對勢力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爭奪下一代和接班人的斗爭從來沒有停止過,而且有不斷加劇的趨勢,他們對高校干擾滲透的手段多樣且更加隱蔽,各種錯誤思潮在校園內暗流涌動,網絡上各種有害信息對高校師生造成的影響也不容樂觀,因此,在培養人的方面確實存在著爭奪和斗爭,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另一方面,當前高校學生以“95后”“00后”為主體,在這個物質豐富、思想多元、信息紛繁、發展迅猛的時代,他們追求獨立,個性強,不喜歡被灌輸思想。同時,他們還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知識基礎較為薄弱,知識結構不盡合理,尤其是理科學生,對部分文科知識存在盲區;二是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自我管理能力、科學規劃和發展能力多有欠缺;三是學習功利性較明顯,部分學生重視技能與專業知識,輕視對人文素質課程的學習。在這種情況下,高校的立德樹人教育尤為重要,高校要重視加強對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法的改革與創新,提高育人實效。
第三,高校運行中的自身矛盾要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從總體上看,高校對于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是高度重視的,在強調重德尚能方面也是一以貫之的,并且能夠從學校實際情況出發,突出育人為本,強化就業導向,注重培養質量。但是,仍然有一些學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夠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大課化現象較普遍,部分教師責任心不強,有些教師缺乏應有原則,教學內容具有“西化”傾向,還有的教師對學生管理不嚴,對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創新不夠,尤其是一些課程內容重復、脫節現象較為嚴重。此外,專業課的教師只注重向學生教授業務知識和操作技能,忽視對學生進行正確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情況也比較突出。教書與育人、教師與管理、學工與教學等方面不能有效形成教書育人、立德樹人合力的情況大有改進和提高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