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社會建設70年
- 李培林 張翼主編
- 3084字
- 2021-09-30 11:51:05
第四節 新中國社會建設的新挑戰、新趨勢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意味著,我們今天的社會建設面臨著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挑戰、新趨勢。無論是從發展的動力、發展的資源約束來看,還是從發展的國際環境和人們不斷提高的生活需求來看,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問題和挑戰,不僅完全不同于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以前的近30年,與改革開放后幾十年的情況相比,也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
一 我國的發展動力、發展的資源約束條件都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長期以來推動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投資和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消費對經濟增長開始發揮基礎性作用,其貢獻率已達到約2/3,但家庭債務增長得很快。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能否依靠消費維持長期增長仍然存在很大爭議。從發展的資源約束條件來看,我國已經全面收緊,開始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并釋放強烈信號堅決壓縮房地產泡沫,不允許房地產價格瘋長和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粗放式發展已不再可能持續。
二 中國即將步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但仍不能輕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我國2018年人均GDP已經達到960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公布的人均GDP 12616美元的高收入經濟體的門檻,根據我國目前的經濟年平均增長速度,預計我國將會在2025年前的某個時間點步入高收入經濟體的行列,當然具體哪一年跨越,要看實際的經濟增長速度、人口的增長數量以及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中國是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大國,如能如期進入高收入經濟體,那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越是人口大國,這種跨越越是艱難。日本的人均 GDP 從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萬美元,用了12年時間;韓國人均GDP從1987年超過3000美元到1995年達到11469美元,用了8年時間。我國2008年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大概需要15年以上才能達到12000美元左右。但高收入經濟體含括了從發展中國家到最發達國家的眾多發展水平差異很大的國家,世界上很多高收入經濟體,都還不屬于發達國家。我國步入高收入經濟體門檻后,仍是一個大發展中國家,在許多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距離,絕不能輕言已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或者把“中等收入陷阱”看作一個“偽命題”。
三 勞動力供求關系發生深刻變化,高質量發展有賴于形成新的人口紅利
我國改革開放幾十年來的經濟快速增長,很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充分的勞動力供給和低成本的勞動,使我國成為“世界工廠”和制造業大國。但這種情況正在發生深刻變化。2012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15—59歲)總量在長期增長之后第一次出現了下降,此后每年減少幾百萬人,造成在經濟增長下行時期人工成本卻持續快速上升,同時第三產業比重的提高和農業勞動力轉移的放緩造成勞動生產率的下降。過早地“去工業化”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造成負面影響,未來的人口紅利形成,必須基于大力發展教育、開展大規模職業培訓、普遍提高勞動力的技能素質。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已經逐步在國際上甩掉廉價產品生產大國和仿制大國的帽子,但創新驅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效應不可能在短期內爆發,必須建立在長期的新人口紅利的形成和培育上。
四 農民普遍富裕起來仍是難點,解決貧富差距是一項長期任務
我國步入高收入經濟體之后,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這絕不是謙虛。與發達國家相比,甚至與中上等收入國家相比,我國發展的最大軟肋是城鄉發展差距和生活差距依然巨大,絕大多數農民按照國際標準來看依然是低收入群體甚至沒有擺脫貧窮。我國的農民絕大多數是“小農”,平均每個農戶的耕地面積只有約0.5公頃,這大概是歐洲平均每個農戶耕作面積的幾十分之一,是美國平均每個農戶的不到百分之一。在目前我國農業勞動力高齡化和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大幅度放緩的情況下,如何讓農民普遍富裕起來是一個很大的難題。鄉村振興的關注點必須聚焦于改善農民的生活和處境,即便到2020年消除了現行標準下的農村極端貧困人口,大規模減少相對貧困人口依然是我國未來幾十年的一項長期任務。沒有農村、農業、農民的現代化,也不可能實現中國的現代化。
五 老齡化速度加快,全社會總撫養比的提高成為不可逆的長期趨勢
我國2000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達到10.2%,跨越老齡化社會門檻,到2018年這一比重達到17.9%, 60歲以上老年人口總量達到近2.5億人。2000—2018年這近20年中,老齡人口比重平均每年增長約0.5個百分點,如此之快的老齡化速度在世界各國的人口結構轉變經歷中是十分罕見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總撫養比(少兒撫養比與老年撫養比之和)持續下降的時期已經結束,隨著勞動年齡人口的不斷減少和人均預期壽命的延長,老齡化的速度和深度都遠高于一般發達國家在同等發展程度時的情況。我國老齡人口總量的龐大和老齡化速度超乎尋常所顯示的這種“超常規老齡化”,究竟會對我國未來的發展產生何等的深刻影響,由于多種復雜影響因素的存在,目前還很難進行精確的評估。但“未富先老”是我國老齡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在建立全民社會保障體系的過程中,要謹慎處理好經濟周期性波動和福利剛性增長的矛盾,警惕出現“債務危機”。
中國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面對社會建設的新挑戰、新趨勢,我們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保持定力,積極應對,走出一條十幾億人口大國實現社會現代化的新路。
中國是一個有幾千年歷史文化傳統積淀的大國,擁有吸納、包容、融合各種外來文化、技術和發展經驗的強大能力;中國已經建成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和產業鏈,擁有了能夠經受沖擊、震蕩的韌性和回旋余地;中國正在經歷著世所罕見的巨大社會結構轉型,仍然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強大的發展潛力;中國正在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和消費市場,為長期的持續穩定發展奠定基礎力量。新中國70年已經使數以億計的人口免除饑饉、貧窮,中國也定將實現把十幾億人帶入現代化生活的宏偉目標。
[1]參見孫本文《社會學原理》(下),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第244—245頁。
[3]參見《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載中共中央黨校教務部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重要文獻選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557—558頁。
[4]參見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下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712頁。
[5]參見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100頁。
[6]參見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360頁。
[7]參見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363頁。
[8]參見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下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973頁。
[9]參見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04頁。
[10]參見《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若干重大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中共中央黨校教務部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重要文獻選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86頁。
[11]周恩來:《政府工作報告》(196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9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456、483頁。
[12]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測算,參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1999)》,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年版。
[13]《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1—232頁。
[14]參見《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1987年11月4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