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從鼓勵生育到限制生育(1949—1957年)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民經濟基礎極其薄弱。但基層政權的建立、物價的穩定、農村與城市經濟制度的變革,給中國社會注入了新的活力。土改運動的推進,相對公平地將沒收來的地主的土地分配給了無地或者少地的貧農,實現了耕者有其田。隨后實施的“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1],在互助組基礎上,促進了初級社(土地入股)和高級社(土地公有)的建立,并最終完成了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差不多5億的農民從個體小農經濟轉化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經濟。[2]與此同時,城市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保護民族工商業,穩定了就業,破除了封建把頭制,逐步在企業建立工青婦組織,保護工人的基本權益,改善了居民的收入水平。隨后的合作化運動,也完成了對個體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農村與城市經濟所有制的轉型,使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與性質發生了根本改變。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為1956年黨的八大的召開奠定了經濟基礎。八大正確指出“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新制度格局產生的新分配政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刺激了全社會戰亂之后的補充性結婚沖動,從整體上提升了生育水平。

表1—1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 單位:‰

注:?指農村,后同。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1987)》,中國統計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頁。

從表1—1可以看出,雖然1949年的出生率高達36‰,但因為1949年的死亡率高達20‰,所以自然增長率較低,僅僅為16‰。1950年到1954年,出生率一直穩定在37‰左右(1954年為37.97‰),但因為死亡率從1950年的18‰降低到1954年的13.18‰,所以,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就從1950年的19‰上升到1954年的24.79‰。現在收集不到1953年之前分農村與市鎮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的數據。但從1954年的情況可以看出,這一時期,市鎮的出生率遠遠高于農村的出生率,市鎮的死亡率又遠遠低于農村的死亡率,這就導致市鎮人口的增速快于農村的人口增速。比如說,1954年市鎮的自然增長率高達34.38‰,而農村的自然增長率僅為23.80‰。1955年,市鎮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1.37‰,農村為19.14‰。由此可以看出,戰爭過后社會穩定時期的補償性生育有所消退。

為什么人口會如此迅猛增長呢?其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政策性鼓勵生育,滿足人民對結婚生育——“老婆孩子熱炕頭”的需要。戰后穩定的社會生活,農民分得了土地,工人穩定了就業,結婚與生育的愿望非常強烈。為鼓勵生育,衛生部甚至還出臺了《機關婦女干部打胎限制的辦法》和《限制節育及人工流產暫行辦法》。

第二,實際初婚年齡較小。雖然1950年5月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女性法定結婚年齡為18周歲,男性為20周歲,但《婚姻法》從頒布到真正成為約束婚姻當事人的起作用的規范,存在一個過程。事實上,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當時早婚的現象還比較突出,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早婚的比例很高。[3]結婚年齡較早,又沒有避孕措施,生育就很容易失控。這種人口爆炸現象,在“二戰”之后的歐美各國都很普遍。只是中國作為第一人口大國的“人口爆炸”,其規模與影響力比人口規模較小的國家更為嚴重。

第三,醫療衛生防疫體系的建立,迅速降低了嬰幼兒的死亡率,提升了新生兒人口的存活率。

1953年進行的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發現,中國大陸的總人口數量已經達到5.94億,這與1949年經常說的4.8億人有非常大的出入。[4]事實上,以普查數據為基數,以每年的出生率為標準,最后正式回推得到的1950年的總人口數達到5.5億。1950年出生人口為2042萬人,1951年出生人口為2128萬人,1952年出生人口為2127萬人,1953年保持在為2127萬人,但1954年突然增至為2288萬人。這使1955年的全國總人口數量達到了6.1億。人口規模的連年大幅上漲,使鼓勵生育政策逐漸轉變為節制生育政策。

衛生部于1954年頒發了《避孕及人工流產辦法》,允許避孕藥具在市場銷售,并改進了人工流產管理辦法。衛生部又于1956年后頒發了《關于人工流產及絕育手術的通知》,要求各地一方面改變那種不作公開宣傳的做法、設立避孕指導門診,另一方面則要訓練技術人員和宣傳骨干,做好藥具供應。

雖然推行了節制生育政策,但實際效果欠佳。雖然農村的生育率有所下降,但主要原因在于農村地區制度的變革,而非節制生育制度的影響。客觀上,中國人口的出生率在1955年降低到32.60‰,在1956年降低到31.90‰,在1957年為34.03‰。從市鎮人口出生率與農村人口出生率的比較上可以看出,市鎮要大大高于農村。從人口自然增長率可以看出,市鎮人口的增長率長期居高不下,農村人口的增長率低于市鎮人口,1955年農村的自增率為19.14‰, 1956年為19.40‰, 1957年為21.74‰。

在人口迅猛增長的壓力下,毛澤東同志于1957年3月1日,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結束語中發問并解釋說:人民有沒有這個要求?農民要求節育,人口太多的家庭要求節育,城市、農村都有這個要求,說沒有要求是不適當的。

從這里可以看出,即使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雖然在生育政策上有所放任,但持續的人口增速帶來的問題——特別是人口增速快于生產力增速和生活資料增速所造成的矛盾,使中央政府很快開始調整人口政策,起碼在認識上強調了節制生育的重要性,不過沒有采取較強的執行措施,因而人口的自增率長期居高不下。這一時期具有恢復性生育的特征,由于市鎮的生活條件和醫療衛生條件好于農村,所以市鎮的人口增長率快于農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津县| 城步| 黎城县| 黄梅县| 田林县| 邹城市| 贵港市| 沂南县| 四子王旗| 扎兰屯市| 沧源| 余庆县| 深圳市| 库尔勒市| 宜黄县| 达拉特旗| 唐河县| 黎平县| 望奎县| 神农架林区| 襄汾县| 淄博市| 英德市| 兴山县| 攀枝花市| 宿迁市| 新丰县| 乐陵市| 荣成市| 博罗县| 苍溪县| 石阡县| 梅州市| 浦东新区| 土默特右旗| 铜鼓县| 枣阳市| 平湖市| 乐山市| 廉江市| 托克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