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陽黔森創作研究
- 顏水生 杜國景 章文哲
- 5615字
- 2021-10-15 19:41:07
第三節 道德焦慮與社會倫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了“現在社會上出現的種種問題”,比較突出的是“價值觀缺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39]歐陽黔森深入領會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他在《文藝家的“文化自信”該何去何從》中詳細講述了他的學習體會,他強調作家應該主動擔起靈魂工程師的重擔,用文藝作品去積極引領人民群眾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2015年,歐陽黔森在訪談錄《探尋人性美》中提到他表現人性善良源于他對社會道德狀況的憂慮,他認為善良在當今社會太可貴了,人性缺失已經觸目驚心,他對社會道德狀況的態度已經上升到了焦慮。為了改變當今社會人性的缺失和人情的冷漠,歐陽黔森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向往真善美,以作品來溫暖人心。歐陽黔森對人性善良的表現還源于他對母親的崇拜,他寫道:
于我來講,母親是我的啟蒙老師。母親文化不高,但很會講故事,中華傳統中那些好故事,幾乎都是母親講述給我的。母親與她同時代的女性,都有一個本質特征,就是很好地繼承了中華女性的美德。在我眼里,母親就是真、善、美的化身。而在現實中,時下的女性們離這些美德實在是不敢多說。由是我便在我的作品去希望,去向往。記得小時候,母親那怕是講鬼的故事,也不會讓我恐懼,這是因為母親充滿著母性善良的仁愛。我的母親快90歲了,雖然口語不清了,但她的聲音一出口,房間里都溢滿著慈祥之音。我這樣設置我作品中的女性,是想告訴女性(包括我的妻子和女兒),無論我們生活的景況有著怎樣遭遇,我們仍然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向往生活,去熱愛生活。[40]
在歐陽黔森心目中,母親繼承了中華傳統美德,是真善美的化身,始終懷有母性的善良和仁愛。歐陽黔森在第二屆蒲松齡短篇小說獲獎感言時說:
小時候,每逢夜深人靜,母親總是給我講《聊齋》故事。那時候家里沒有《聊齋志異》這本書,20世紀60年代時,確實找不到這本書。但是,那些故事人物,卻是那樣地生動在母親的嘴里。講的多是鬼的故事,可小小的我從未害怕過,我想母親也從未認為這些故事會嚇唬小孩子。在我從少年步入青年的時侯,我終于有了一本《聊齋志異》,母親看著我感嘆了一句:“看了《聊齋》,想做鬼?!蹦赣H的隨口一嘆,也許母親也記不起了,是的,我也記不起母親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這么一嘆。但這一嘆,20年來,一直圍繞在我耳邊,久久地在腦畔回響。但這句話的利害,我是在20年以后才感覺到和真正理解到的。我們可以想像,一個人講故事,可以把原本該害怕的東西講成了一種無比向往,這要多么的偉大才能做到呀![41]
歐陽黔森希望通過在文學作品中塑造善良的女性來鼓舞人們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向往生活、熱愛生活。由此可見,歐陽黔森追求性善論為核心的社會倫理,既與黨的文藝政策和母親的人格力量緊密相連,又與他對社會道德狀況的焦慮緊密相關;歐陽黔森希望以美好的人情、善良的人性、高尚的人格引領社會道德和時代精神。
人情美一直是歐陽黔森文學創作的重要追求。歐陽黔森對人情美的追求大都是通過愛情故事表現出來,他尤其喜歡表現初戀的美好、純潔與堅貞?!段宸钟矌拧分v述的便是“我”在1966年的大串聯經歷,“我”在西安車站遇見了“她”,“她”給“我”留下了美好印象并且還給了“我”一枚五分硬幣?!八钡纳碛耙恢笔埂拔摇彪y以忘懷,“她”讓“我”夢牽魂縈了幾十年,但“我”始終都不知道“她”的名字,這枚五分硬幣也就成為美好的回憶,成為一段感情的象征。后來,“我”偶然遇見了“她”, “她”也認出了“我”,但“她”只是說“我”曾經吹簫吵得“她”睡不著覺。雖然“她”深深地傷害了“我”的感情,打擊了“我”的自尊心,破滅了“我”的幻想,但是“我”仍然珍藏著那枚五分硬幣。小說主要講述“我”對感情的珍惜和懷念,表達的是對青春、理想和愛情的向往和追求,主旨頗具象征意味,幻想的破滅更加表現了“我”對感情的珍惜。《斷河》雖然主要講述的是麻老九在斷河邊的人生經歷,但在殘酷的爭斗中卻包藏著深切的愛。龍老大闖蕩江湖,仇家眾多,為了保護同母異父的弟弟麻老九,他不與弟弟相認,狠心地讓麻老九在斷河里打了幾十年的魚,其目的是不讓仇家來向麻老九尋仇,這是在亂世中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小說不僅表現了濃重的親情,還表現了深厚的愛情,梅朵對老刀和老狼都懷有真摯的愛情,最終以死殉情;麻老九經常在夢中會見死在斷河的女人,他為這個夢境守候了一輩子。在高山深谷、尚武成風的武陵山脈,在殘忍的愛中總是蘊藏著濃厚的情感與人性。《有人醒在我夢中》,講述“我”在農場下鄉時懵懂而又真摯的初戀,后來“我”又鬼使神差地離開了白菊,以至于白菊在以后的歲月里不斷來到“我”的夢里。小說既有對知青下鄉辛苦勞作的回憶,又有對青年時代甜蜜初戀的懷念,表達了對青春易逝愛情難得的感慨。在2013年的《遠方月皎潔》中,歐陽黔森仍在講述“我”對青春時代的初戀的懷念,“我”在做地質工作時認識了盧春蘭并與她有了朦朧的感情,但由于地質工作須不斷遷徙,我們相約在不久的將來在七色谷見面。然而,盧春蘭送給“我”的黃狗被同事宰殺,“我”不僅沒有保護好黃狗,也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小說試圖指出,年輕人很容易忘卻一生中最美好的東西,但青春易逝、年華不在,美好的事物不可能再次出現,人們只能是無言地睜開雙眼懷念遠方皎潔的月光。在這些表現美好愛情的作品中,歐陽黔森大都設置了革命時代的社會背景,愛情故事最終也都發展成了悲劇,使小說帶有濃厚的感傷氣息。
人性美也是歐陽黔森文學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1999年,標志著歐陽黔森的創作進入噴發期的小說《十八塊地》,講述的便是“我”于20世紀60年代在十八塊地農場下鄉接受再教育的經歷,小說洋溢濃厚的革命氣氛,知青們經常高喊革命口號,政委時常干吼《紅燈記》或《智取威虎山》,我和盧竹兒經常閱讀《青春之歌》《紅巖》《烈火金剛》《難忘的戰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小說。但這一切都是在塑造環境或背景,小說的主要目的或許在于表達美好的人性,在生活困難的歲月,盧竹兒卻充滿哀傷與企求地要求保護山羊,最后怎么也不肯原諒“我”的背叛。政委關心保護魯娟娟雖然夾雜了自己的感情,但政委的正直善良總讓人心懷感激。小說描繪了那個特定的革命時代,也講述了個體在歷史發展中的命運變遷,但理想、愛情與命運似乎都不由自己掌控,知識青年留下的只是對逝去的青春歲月和美好感情的無限懷念。《敲狗》所描寫的屠狗方式“敲”,比“殺”更為兇殘,廚子為了做生意,以這種方式屠殺了無數條狗。因為陷入經濟困境,中年漢子才神色黯淡、很不情愿但又無可奈何地把自家的黃狗交給了廚子。經濟狀況稍有好轉,中年漢子首先想到的就是贖狗,原來他是因為父親得急病要錢救命才賣狗的。但廚子不吃這一套,不認“贖狗”這樣的道理,由此與中年漢子產生矛盾而相持不下。最后是徒弟在半夜偷偷把黃狗放了。小說通過廚子、中年漢子、徒弟對待黃狗的不同態度,探討了人性的溫度與深度,中年漢子和徒弟都表現了人性的溫暖。何士光認為《敲狗》“是一篇精粹的作品,在那仿佛是不動聲色的敘述后面,黔森以一種慈悲的胸懷,對人性作了一次深深的審視”。[42]這篇小說曾入圍“魯迅文學獎”,并名列2009年第二屆“蒲松齡短篇小說獎”榜首,授獎詞寫道:
小說在無情中寫溫情,在殘酷中寫人性之光,是大家手筆和大家氣派。大黃狗再次綻開的笑臉,狗主人與大黃狗之間難以割舍的真情,使得徒弟冒險放掉了師傅勢在必得的大黃狗。大量生動鮮活的如何敲狗的細節的鋪排,只是為了最后放狗的一筆。在狗的眼淚里我們看見了人的眼淚,由狗性引申出來的是對人性的思考、對提升人的精神品質的呼喚。小說不僅在結構上有中國古典小說的神韻,在道義和人性的刻寫上也見出傳統文化的底蘊。小說通過寫狗對主人的依戀,廚子對情感的冷漠及徒弟的被感動折射出人性的光芒,把人性解剖這個文學的宏大主題用“敲狗”這個斷面展現得曲盡其妙,稱得上是短篇小說的典范文本。[43]
《敲狗》獲得國內重要的短篇小說獎項以及高度評價,有力地證實了這篇小說的價值。2013年,歐陽黔森在短篇小說《揚起你的笑臉》中講述鄉村教師田大德在梨花寨的教書故事。田大德學問高,為人潔身自好,他甘于清貧扎根鄉村;他心地寬廣宅心仁厚;他特別關愛學生,就像漫漫長夜中的火光照亮了學生的心靈。小說結尾以極具象征意味的語言描繪了田大德對學生心靈的影響,那山谷里夜的火光和斑斕從未熄滅從未消失從未離開他們的心,他們的心從此沒有寒冷的感覺,他們的心有了靈魂的溫度,揚起笑臉就成了他們的一種人生態度。歐陽黔森在小說中寫道,“在我的腦海里,那堆火從來不曾熄滅過,而那張在火光中輝映的笑臉,至今燦爛無比”。[44]“揚起你的笑臉”既可以說是歐陽黔森特別看重的一種處世哲學,也可說是他重點張揚的人類精神。歐陽黔森試圖通過田大德對學生的關愛贊揚鄉村教師的奉獻精神;歐陽黔森希望以愛的火光溫暖心靈,希望以愛的火光照亮人世,他認為田大德老師的心可以用人間最美好的詞來贊譽。美好人性一直是歐陽黔森小說創作的重要主題,尤其是生活困難的革命時代,人們最終都得回歸日常的物質生活和人際關系,人性美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人心、溫暖時代。
人格美也是歐陽黔森文學創作的重要內容。在早期詩歌《山村女教師》中,歐陽黔森講述年輕女教師自愿選擇偏遠的荒村工作,把青春熱血灑向古老愚昧的山村,把智慧與微笑灑向純潔的童心。在《絕地逢生》《村長唐三草》等扶貧系列小說中,歐陽黔森講述鄉村干部帶領群眾艱苦奮斗、攻堅克難,歌頌他們勇擔責任、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在《勛章》《血花》《勘探隊員之歌》《山之魂魄》等地質系列詩歌中,歐陽黔森講述地質隊員吃苦耐勞、堅韌不拔,歌頌地質隊員是真正的“山之魂魄”。歐陽黔森一方面直接描繪鄉村教師、農村干部、地質隊員的模范事跡,熱烈歌頌他們的高尚品格;另一方面他還間接贊揚了張志新、遇羅克等人的高貴品質。2014年,歐陽黔森在《人民文學》發表短篇小說《蘭草》,小說主要講述“我”的青春愛戀和理想追求,作為知青的“我”與上海知青蘭草在武陵山脈相識,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也產生了朦朧的感情。敘述者“我”多次提到了北島詩歌《宣告》和雷抒雁詩歌《小草在歌唱》,還直接引用了舒婷詩歌《這也是一切》中的詩句。小說在時間維度上分為兩個層面,一方面,小說講述過去的知青生活,詳細描繪當時的革命氣氛,表達對知青生活和青春時代的懷念;另一方面,小說講述現在的生活變化和命運變遷,尤其強調了《宣告》《小草在歌唱》《這也是一切》這些震撼人心的詩歌在歷史天空中閃爍著光芒,并且繼續照耀敘述者“我”不斷前行。眾所周知,《宣告》《小草在歌唱》《這也是一切》三首詩歌都表現了為追求真理而英勇獻身的高貴品質和無畏氣概,都表達了對理想和未來的堅定信念和美好追求,也都預示了變革時代的到來。歐陽黔森引用這些詩歌,表現了他由革命話語、階級話語向改革話語、人性話語的轉變,表現了他對改革時代的向往和追求。
歐陽黔森一方面表達了對純潔人情、美好人性和高尚人格的向往,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對社會道德失范、情感混亂和精神孤獨的憂思與諷刺。2002年,歐陽黔森在《十月》發表中篇小說《白多黑少》,講述蕭子北與南嵐、杜娟紅畸形混亂的情感關系,雖然蕭子北縱橫商海,但他又縱欲情海難以自拔,在公司出事的同時,家庭婚姻也將遭受危機。小說《味道》則講述三個層面的愛情故事:“我”與方冰的戀愛關系、方冰父母動人的愛情傳奇、“我”編造的亂七八糟的愛情劇,歐陽黔森諷刺了現實生活和虛構劇本中虛假的愛情故事,而對方冰父母忠貞如一的愛情經歷表示崇敬。長篇小說《非愛時間》出版于2004年,原以《下輩子也愛你》為題發表于《紅巖》雜志。小說主要講述知青黑松和陸伍柒在改革開放時代對過去的知青經歷的深切懷念,他們對現實的情感生活極為不滿。黑松與鴿子雖是二十年的夫妻但他們的感情并非牢不可破,陸伍柒則過著紙醉金迷、荒唐淫亂的生活。陸伍柒有無數的女人但從未結婚,他總是思念知青時代的蕭美文。陸伍柒是一名富裕的、成功的企業家,但他仍然是情感世界的可憐蟲,他的情感異常脆弱。小說旨在揭示當代的人性品格和精神狀態,雖然當代物質生活富裕了,但有些人仍然陷于情感混亂、精神孤獨的狀態。
綜合以觀,歐陽黔森從當今時代的精神狀況出發,著重描述了知識青年在革命時代的人生故事,在宏大的革命敘事中融入日常生活的情感敘事,不僅表達對青春、愛情與理想的懷念,而且表達對人情美、人性美與人格美的贊賞。但現代個體并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知識青年的愛情與理想都隨時代的發展而煙消云散,留下的只是無盡的感傷與懷念。在改革時代,曾經的知識青年大都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在物質上獲得了巨大的滿足;但他們的人生并不完滿,他們總是陷入情感混亂和精神孤獨的狀態。在當下時代,中國的物質生產力已有了巨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物質生產力的發展也急需社會道德狀況和時代精神的改善與提高,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掃除頹廢萎靡之風”,號召文藝工作者“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45]這是黨和國家領導人準確觀察分析當今社會道德狀況和時代精神而作出的正確主張,也是社會主義倫理在新時代的必然要求。在歐陽黔森的創作中,革命與戀愛的統一、物質與精神的沖突最終都指向現代個體的精神出路,或許歐陽黔森在苦苦思索:在物質生活日漸發達的中國,我們該何以安頓自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