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陽黔森創作研究
- 顏水生 杜國景 章文哲
- 10902字
- 2021-10-15 19:41:08
第四節 傳統智慧與自然天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強調“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和弘揚中國精神”[46]。如果說歐陽黔森試圖通過傳遞真善美來改善和提升社會道德狀況和時代精神,那么他又試圖通過吸取中華文化基因來堅持和弘揚中國精神。1965年,歐陽黔森出生于地質工作人員家庭,他從小就與地質工作人員有了深厚感情。1984年,他正式成為一名地質隊員。在八年地質找礦生涯中,歐陽黔森走遍了高原雪峰,征服了一座又一座山峰,武陵山脈、烏蒙山脈、五嶺山脈、昆侖山脈、橫斷山脈的千溝萬壑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作為地質隊員,他與大自然有著奇緣,他經常醉心于大自然的美妙,驚嘆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歐陽黔森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都貢獻給了地質事業,這段經歷是他一生中始終無法忘懷的記憶,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來源。地質工作使歐陽黔森親密接觸大自然,也促使他不斷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他甚至認為關注人與自然成為他的本能。2014年,歐陽黔森在散文《水的眼淚》中著重表現了他對老子哲學思想的看法,他認為兩千年前的老子就已經揭示了萬物的真理,他在文中引用老子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7],這種宇宙生成論使歐陽黔森認識到萬物的發展都要遵循自然的規律。歐陽黔森認為“道”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他從漢字結構分析老子的思想:“‘道’字的結構:首即是頭,頭上兩點即是眼,眼高頭低即是思,思之則走之。如是,可謂正 ‘道’否?”[48]眾所周知,老子之“道”指的是宇宙本源之“道”、自然規律之“道”和人生準則之“道”,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是萬物存在與發展變化的普遍原則和根本規律。正如陳鼓應指出,“‘道’是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由他所預設的 ‘道’而開展的”[49]。歐陽黔森深受老子之“道”的啟發,他不僅希望“道”成為思想的根基,也希望人們能夠先思考后行動,更希望“道”能夠盛行于世。歐陽黔森高度評價老子思想,他認為老子的智慧讓我們自慚形穢,也讓我們體悟自我的無知與淺薄;不僅如此,歐陽黔森還認為老子在兩千年前所著的《道德經》對自然環境問題就已經有了唯物的結論,為人類的發展提出了警示。可以說,歐陽黔森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思考不僅與他的地質經歷相關,也深受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
歐陽黔森在《道德經》中不僅體悟到了宇宙自然規律,也體悟到了上善若水的哲學思想。歐陽黔森在大自然中獲得靈感,他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進一步深思悟道。他把自然之觀感與老子之哲思結合起來,從《道德經》體悟到自我的渺小,他認為自己在浩瀚的世界中就是一滴水珠。歐陽黔森曾經在《光明日報》上發表過一首歌頌水的長詩,他在詩中寫道:
水是無形的/無形的優勢/是它可變成任何一個形狀/在峽谷里它是急流/在懸崖上它是瀑布/在盆地它是明鏡/在天空上它是云彩/在云朵中它是雨滴/在南風飄的時候它是霧靄/在北風刮的時候它是雪花/這便是水的屬性/遇堅而剛、水滴石穿/遇軟而柔、潤物無聲/這便是水的精神/團結而和諧/也許有人會認為/一滴水溶入了大海是令人恐懼的/一滴水在浩瀚的大海里/還有那滴水嗎?/因而寧愿是綠葉上一顆晶瑩剔透的露珠/美麗在深山里/那么我們告訴你/這是典型的自私自卑自閉/在一個晴天/你的美麗也許只能是曇花一現/一滴水于弱者是淚、于強者是汗/一滴水向往大海而艱苦卓絕的過程/于弱者是災難/于強者是財富/這就是事物的唯物辯證法則[50]
在詩歌中,歐陽黔森描繪了水的屬性和精神,他認為水具有遇堅而剛、遇軟而柔、水滴石穿、潤物無聲的精神,他贊揚水滴向往大海而艱苦卓絕的過程,這些精神其實也就是老子在《天下莫柔弱于水》和《上善若水》中提出的觀點。老子寫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51]老子揭示了水的堅韌不拔性格,說明了以柔克剛、水滴石穿的道理。老子寫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52],揭示了水的潤物無聲、無私奉獻精神。歐陽黔森對水的看法深受老子哲學的影響,然而,歐陽黔森并沒有完全接受老子的思想,而是對其采取了批判性吸取的態度,歐陽黔森主動揚棄了老子“居善地,心善淵”的觀點[53],他反對做綠葉上的露珠,反對把美麗藏于深山。歐陽黔森主張做勇敢的強者向往大海而艱苦卓絕的過程,這里似乎又接近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了。實際上,歐陽黔森不僅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文化也在他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曾提到儒家性善論和陽明學等傳統文化在他創作中的作用,他強調“傳承優秀文化,在優秀傳統上創新,才是漢語言寫作者的明智之舉[54]。”2007年,歐陽黔森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創作了散文《白層古渡》發表于《收獲》雜志,他在《白層古渡》中也思索了水的本性,他認為水的本性“是熱愛自由,是沒有顏色的,是無形的”[55],他強調無形的優勢可以使水隨意根據條件成任何一種形狀,但人要任意改變水的形狀都應該慎之又慎,現代人不應該剝奪水的自由。歐陽黔森在《白層古渡》《水的眼淚》《貴州精神》等作品中都提到了水隨物賦形的屬性,這種看法可以說是繼承中國傳統哲學的結果,孔子也曾提到水隨物賦形的特點,“其流行庳下,倨句皆循其理,似義”[56]。2012年,歐陽黔森在詩歌《貴州精神》中再次歌頌了水的精神,他認為遇堅而剛、水滴石穿、遇軟而柔、潤物無聲是水的精神,強調大海才是萬物之源,他在詩中寫道:
世界上理想主義的道路/從來都是一條/充滿起伏跌宕的河流/如果一滴水、千萬滴水/不曾有著艱辛 而漫長的匯集/就不會有大地抒情詩一樣美麗的小溪/如果一條小溪、千萬條小溪/不曾有著與千山萬壑、千難萬阻/較量的勇氣/就不會有大江大河的洶涌澎湃/在這洶涌澎湃里/每一滴水都是英雄/都洋溢著戰斗的英雄主義/有了這樣的精神/才有了大江大河的浩浩蕩蕩/不可阻擋、一瀉千里的氣概/是的,一滴水曾經是那樣的不起眼/可是,只要億萬顆水滴團結起來/就能成為大海/浩瀚無垠、波瀾壯闊/大海才是萬物之源啊[57]
歐陽黔森描繪了水的情懷和作用,他認為水滴是構成小溪、江河、大海的必要組成部分,水滴克服了長途跋涉和千難萬阻,水滴始終洋溢著戰斗的英雄主義和不可阻擋的氣概,正所謂老子所說:“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58]雖然一滴水是那么的不起眼,但只要億萬顆水滴團結起來,就能成為浩瀚無垠、波瀾壯闊的大海,大海是萬物之源。在歐陽黔森看來,水滴的精神也就是團結的精神和戰斗的精神,這種精神賦予江河不可阻擋、一瀉千里的氣概,賦予大海孕育自然、容納萬物的能量。中國古人也相信水是萬物的本源,春秋時期的管子指出:“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諸生之宗室也[59]。”雖然老子沒有明確指出水是萬物的本源,但老子強調水“幾于道”[60],而道“淵兮,似萬物之宗”[61],老子把“道”與“水”聯系起來,無疑是受到“水”的啟發,從而以“水”來類比“道”。眾所周知,老子通過對“水”的認識揭示了宇宙自然之道,更揭示了社會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其流行庳下,倨句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折必以東西,似意;是以見大川,必觀焉。”[62]孔子把君子與水進行類比,認為水具有無私奉獻、隨物賦形、堅強毅力、嚴厲品格、頑強意志等特征,具有恩德、仁愛、勇敢、智慧、真誠、公正的精神,孔子也是從水探討了社會之道和人生之道。歐陽黔森創作《貴州精神》的目的并不是闡釋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而是希望利用中國傳統的社會之道和人生之道以建構貴州精神;他把理想主義道路比喻為跌宕起伏的河流,是希望當代貴州能夠發揚水的精神,能夠攻堅克難,實現后發趕超。
歐陽黔森在《道德經》中還體悟到了辯證法的哲學思維。早在1994年,歐陽黔森在作品集《有目光看久》中的第一句話“那一段歲月很美麗,那一段歲月很殘酷”[63],就已經表現了樸素辯證法。在《水的眼淚》中,歐陽黔森對水的屬性和精神的概括也已經體現了辯證法思維,比如“遇堅而剛、水滴石穿、遇軟而柔”的思想來源就是《老子·七十八章》。可以說,歐陽黔森不僅融會貫通《道德經》關于“水”的哲學觀點,而且熟悉《道德經》中的辯證法思想,并將之運用于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思考。2004年,歐陽黔森在《十月》雜志發表中篇小說《八棵苞谷》,小說主要講述三崽家與貧困進行抗爭的故事。苗嶺腹地群山連綿,蔚然壯觀,但美麗的喀斯特地貌使土地稀少而又貧瘠,三崽家就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個偏遠而又貧困的鄉村,當地百姓在石漠化土地上的墾殖和放牧又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小說贊揚三崽家為生存而付出的辛苦努力,也批判了當地百姓破壞生態的愚昧無知,但更重要的是,歐陽黔森在這部小說中表達了自然辯證法觀點,他在小說中寫道:“美麗有時與滄桑相伴,可謂美麗的滄桑,而滄桑又喜歡與苦難接連,可謂滄桑的苦難。顯然這里是苦難的。人說美麗的地方是富饒的,而在這塊美麗的地方只有貧窮。”[64]貴州區域大多屬于喀斯特山體,這種山體歷經數十億個日子的風吹日曬,集天地之靈氣、聚大自然之鬼斧神工,造化神奇的景觀,但這種地貌往往是越美麗而越不適合人類生存,喀斯特地貌不僅使土地無法保存水,水土極易流失,而且喀斯特地貌大多石漠化,土地極為貧瘠。歐陽黔森清醒地認識到喀斯特地貌特征,這是一種樸素的辯證法思維,正如《老子·五十八章》揭示的禍福相依的樸素辯證法思想。2015年,歐陽黔森在訪談錄《探尋人性美》中指出,偉大的老子在《道德經》中就已有了樸素的自然辯證法,如果認識不到、不遵循自然法則和自然規律,人類就會自食其果。歐陽黔森的文學作品有一半以上對人與自然的沖突進行了反思,其目的就是對環境污染提出警示。
歐陽黔森不僅在作品中多次引用《道德經》中的觀點,也多次提到孔子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的影響。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65]后來子張問仁者為何樂于山,孔子回答說:“夫山者然高,
然高則何樂焉?山,草木生焉,鳥獸蕃焉,財用殖焉。生財用而無私為,四方皆伐焉,每無私子焉。出云風以通乎天地之間,陰陽和合,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以饗。此仁者之所以樂于山者也。”[66]孔子把仁者與山進行類比,認為山具有滋養萬物、無私奉獻、通乎天地、和合陰陽的特征。熱愛自然、熱愛山水是人類的本性,孔子強調“仁者樂山”,或許為了歌頌山的屬性和精神,在儒家文化中,外形高大的山是厚德載物、高尚無私的化身。在《故鄉情結》中,歐陽黔森講述他登上梵凈山紅云金頂的故事,他由登山聯想到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觀點,并由此嘆服孔子的偉大。在《水的眼淚》中,歐陽黔森由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觀點體悟到“我存在于世即是宿命”[67]。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啟發下,歐陽黔森建構了“愛山樂水”的自然崇拜思想。或許是因為歐陽黔森的家鄉是山水之鄉,貴州有聞名遐邇的大瀑布和數不清的瀑布群,有大烏江、盤江和千萬條溪流,有山就有水,這是家鄉賜予歐陽黔森的奇緣。歐陽黔森曾經寫道:“青山綠水是我對這個世界最初的認知。在我的記憶中,水是那樣的晶瑩剔透,山是那樣的青翠蔥郁。”[68]或許是因為歐陽黔森曾經是一名地質隊員,他對大自然有一種特殊的情感;他多次宣稱自己是一個熱愛自然熱愛真實的人,磅礴的烏蒙山脈、秀俊的武陵山脈、神奇的橫斷山脈、巍峨的昆侖山脈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詩歌《旗樹》中,歐陽黔森描繪了昆侖山神奇的風景,歌頌旗樹歷經千年的風雨冰雪而屹立修行并成為山之魂魄。歐陽黔森在小說《莽昆侖》中描繪了巍峨壯麗的昆侖山,他認為橫空出世的昆侖山是大地壯麗的史詩;他還描繪了高高聳立的唐古拉山,認為唐古拉山在湛藍色的蒼穹里,寧靜而又神秘,像畫又像詩。歐陽黔森更加喜歡和敬仰昆侖山,他在小說中寫道:
古人視昆侖為“萬山之祖”和“通天之山”。“昆侖者,天象之大也;昆侖者,廣大無垠也。”古人對昆侖的傳說和對昆侖的贊嘆絕對高于喜馬拉雅山,雖然它們都是中國最高的山系。它們也是世界最高的山系,青藏高原是世界之脊,粗通文化的人都知道。世人都知道,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長江都發源于昆侖山系的支系巴顏喀拉山和唐古拉山。凡是歷代中國人無疑視昆侖為神山。[69]
這段話是歐陽黔森浸染于中國傳統文化而得出的看法,昆侖山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山,被道教認為是“萬山之祖”和“通天之山”;“昆侖者,天象之大也;昆侖者,廣大無垠也。”出自司馬光對《太玄經》的注釋,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和史學家,也是著名經學家,他致力于闡釋儒經、弘揚儒術。歐陽黔森還在小說中通過一首詩表達了對昆侖山的敬仰,歌頌神奇的中國版圖,強調東方古老的江河民族都受到昆侖山的滋養。然而,現實環境的污染狀況給歐陽黔森以深深的刺激,在散文《水的眼淚》中,歐陽黔森從浩瀚的南海來到遼闊的天山,他在詩歌中從祖國的最南邊寫到了祖國的最北邊,但南海的水世界與天山南北的黃沙形成鮮明對比。在南海,歐陽黔森覺得“自己像一滴水溶入了那廣闊藍色世界里,渺小,幾乎沒有了我,可感覺自己分明又在那浩瀚的蔚藍色里,無處不在”[70],他認為自己的心在水的遼闊中顯得更為廣闊了,他強調自我與水融為一體,自己就是一滴水。從水的世界來到黃沙世界,歐陽黔森幾乎無法面對;在天山南北,昔日美麗的地方早已變得高樓林立或者黃沙遍地,他寧愿看到優美的牧場而不是城市,他寧愿看到萬馬奔騰而不是汽車塞道,但這個世界總是與人們的愿望相距甚遠。在《新疆行》(組詩)中,歐陽黔森想象了羅布泊、樓蘭古城、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神奇美麗和風情萬種,并對這些神奇風景的消逝和歲月的痕跡表達了憂慮和感傷。歐陽黔森集中描繪了黃沙世界與水世界的天差地別,抒發了痛苦無奈的心情,在廣袤蒼涼、一望無際的沙海里,他感到了恐懼,他認為每一粒沙都是水流干涸的淚珠。從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出發,歐陽黔森不僅樂山敬水,也為水的污染、消逝感到憂慮和恐懼。
在對大自然的崇拜中,歐陽黔森揭示了現代化和城市化的弊端。歐陽黔森曾經游覽北盤江大峽谷,他看到了北盤江的美麗與神奇,同時北盤江也在不斷受到污染,美麗而神奇的大峽谷即將不復存在。歐陽黔森曾在地質考察時采訪了一位老紅軍,他欽佩于這位老革命曾在20世紀60年代大煉鋼鐵時保護了幾十株百年梨樹。2003年,歐陽黔森把這次采訪寫入散文《黑虎和他的主人》,進一步提出了他對地質工作的看法,他為從事地質工作而自豪,因為地質工作為科學的文明時代立下了不朽功勛;但他也認為“科學文明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嚴重地威脅著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對人類的生存是令人擔憂和恐懼的,地質災害已悄悄地威脅著我們共同生存的家園”。[71]2003年,歐陽黔森在《十月》雜志發表中篇小說《水晶山谷》,講述田茂林為了掙錢破壞黑松嶺和七色谷的自然環境。歐陽黔森濃墨重彩地描繪了七色谷的美景,七色谷原本美得讓人不忍去打擾它,美得讓人流淚,山谷里滿是五顏六色的石頭,這些石頭晶瑩剔透、五彩繽紛,可以說是天堂之物。歐陽黔森以華美的詞句描繪了這些石頭:
幾億年的月歲沉淀了它質地之硬,顏色之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它的形狀之怪,這是幾億年風的壯舉,這是幾億年水的風采。那風的手、水的腳,就這樣與月歲一起磨礪著這石頭。風依著水,水帶著風,在石頭上書寫著這億年的風流。水是無形的,因而它可以成任何一個形,這水從石頭上億萬年地流過,使石頭有了美妙絕倫的天然流水線,這真是大自然的巧奪天工。一塊塊五顏六色的石頭無需講什么,它在這里是可以用靜默震撼任何一顆愛美之心的。[72]
但是好景不長,田茂林不僅把黑松嶺折騰得慘不忍睹,而且還引來了珠寶奇石公司搬空了七色谷的石頭。公司還在七色谷進行爆破采石,在轟隆隆的爆破聲中,美麗的七色谷永遠不復存在了。歐陽黔森通過小說人物的話語譴責了現代化和城市化對大自然的破壞。2003年,歐陽黔森在小說《斷河》中設置了一個極具象征意味的結尾,被何士光稱為“史和詩的意境”[73]。歐陽黔森這樣寫道:“是的,當老虎嶺沒有了老虎,當野鴨塘沒有了野鴨,當青松嶺沒有了青松,或者,當石油城沒有了石油,當煤都沒有了煤,這也是一種味道。”[74]麻老九和他的鄉親們在斷河兩岸年復一年地生存著,社會變革和歷史變遷都沒有改變他們的生活環境和生存方式,但由于現代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汞礦被大量開采以至于汞礦石枯竭,采過汞礦的土地也不能復墾。何士光認為歐陽黔森通過這個結尾對現代化和金錢化來作“沉重和根本的反思”[75],斷河的歷史既是個體命運的歷史也是總體環境的歷史,個體命運不可重復,自然環境也難以恢復。2006年,歐陽黔森在小說《莽昆侖》中描寫了昆侖山的冰川萎縮到雪山的頂峰,雪山總有一天會變成黑山;小說主人公感嘆地說,人類的現代化文明是以破壞自然為代價。
歐陽黔森清醒地認識到大自然是宇宙的主宰,并以此批判了人類中心主義的無知與淺薄。2007年,歐陽黔森在《白層古渡》中提出了自己的自然觀,他認為人類為了生存總是想不斷地改變大自然,其實大自然才是人類的真正主宰:
人類的歷史證明,人類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僅僅靠匹夫之勇和主觀的精神是可笑的。大自然的力量與人的力量而言,差距實在太大,人類只有小心慎重地尊重大自然的規律,在符合自然規律這一前提下,謀求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才是真正的科學發展觀。[76]
歐陽黔森強調,如果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熟視無睹,不久的將來,人類賴以生存繁衍的家園將不復存在。2014年,歐陽黔森在《水的眼淚》中強調了敬畏大自然的觀點,他認為地球幾十億年的演變過程證明了大自然的可怕之處,大自然有著不可控、不能任意改變的自然法則和自然規律;人類在大自然面前顯得異常渺小,人類唯一能做的就是敬畏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法則和規律。如果人類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就必然會帶來災難,人類的任性已使地球的生態環境陷入了非常危險的狀況。
可以發現,歐陽黔森從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出發,講述了他的自然崇拜、上善若水和辯證法的思想觀點及其來源,反思了現代化、城市化和人類中心主義的弊端,表達了對科學發展和生態文明的向往。眾所周知,自然辯證法也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因此,通過工業——盡管以異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學的自然界”[77],馬克思明確強調自然界是人類存在發展的物質基礎,他直斥工業通過“異化”的方式把“人的現實的自然界”轉化為“人本學的自然界”。恩格斯依據19世紀以來的自然科學成果,描繪整個自然界發展的辯證圖景,揭示了自然界的歷史發展和普遍聯系的客觀規律,創立了自然辯證法學科。在《論權威》中,恩格斯提出“自然的報復”觀點,他指出“如果說人靠科學和創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對人進行報復,按人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人服從一種真正的專制”[78]。在《自然辯證法》中,恩格斯多次強調“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79]。自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日漸重視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辯證統一,相繼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生態文明觀,并使之成為社會主義倫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歐陽黔森的思想觀念既有中國傳統思想的堅實基礎,又具有社會主義倫理的豐富內涵。從哲學出發講述中國故事,使歐陽黔森的文學創作既有深刻的傳統文化基礎,又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倫理追求。
[1]劉新鎖:《人民倫理的覆蓋與整合——論“十七年文學”的倫理圖景》,《揚子江評論》2010年第3期。
[2]畢光明:《社會主義倫理與“十七年”文學生態》,《南方文壇》2007年第5期。
[3]歐陽黔森:《向生活要智慧》,《求是》2017年第2期。
[4]歐陽黔森:《向生活要智慧》,《求是》2017年第2期。
[5]歐陽黔森:《花繁葉茂,傾聽花開的聲音》,《人民文學》2018年第1期。
[6]歐陽黔森:《報得三春暉》,《人民文學》2018年第3期。
[7]顏昌峣:《管子校釋》,岳麓書社1996年版,第219頁。
[9]歐陽黔森:《花繁葉茂,傾聽花開的聲音》,《人民文學》2018年第1期。
[11]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5頁。
[12]范玉剛:《“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習近平文藝思想的人民性研究》,《文學評論》2017年第4期。
[13]張江:《文學的筋骨和民族的脊梁》,《人民日報》2014年12月30日第23版。
[14]習近平:《在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頁。
[16]范玉剛:《“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習近平文藝思想的人民性研究》,《文學評論》2017年第4期。
[17]歐陽黔森:《故鄉情結》,《水的眼淚:歐陽黔森選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78頁。
[18]歐陽黔森、王士瓊:《歐陽黔森:一部小說背后的四級跳》,《當代貴州》2006年第24期。
[19]杜國景:《歐陽黔森的英雄敘事及其當代價值》,《當代作家評論》2016年第2期。
[20]歐陽黔森:《一張中國礦產圖》,《有目光看久》,貴州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18頁。
[21]杜國景:《歐陽黔森的英雄敘事及其當代價值》,《當代作家評論》2016年第2期。
[22]范玉剛:《“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習近平文藝思想的人民性研究》,《文學評論》2017年第4期。
[23]莫言:《作為老百姓的寫作》,《莫言講演新編》,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版,第265頁。
[24][德]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頁。
[25]鐘仕倫:《被遮蔽的空間:馬克思文學地域批評思想初探》,《文學評論》2016年第5期。
[26]周新民、歐陽黔森:《探詢人性美——歐陽黔森訪談錄》,《小說評論》2015年第5期。
[27]歐陽黔森:《故鄉情結》,《水的眼淚:歐陽黔森選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73頁。
[28]陳夫龍:《民國時期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研究》,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7年版,第91頁。
[29]陳夫龍:《民國時期新文學作家與俠文化研究》,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7年版,第178頁。
[30]歐陽黔森:《故鄉情結》,《水的眼淚:歐陽黔森選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75頁。
[31][德] 馬克思:《資本論》,《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頁。
[32]周新民、歐陽黔森:《探詢人性美——歐陽黔森訪談錄》,《小說評論》2015年第5期。
[33]歐陽黔森:《故鄉情結》,《水的眼淚:歐陽黔森選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48頁。
[34]孟繁華:《序:一次文學的盛會》,《非愛時間》,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頁。
[35]孟繁華:《序:一次文學的盛會》,《非愛時間》,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頁。
[36]歐陽黔森:《心上的眼睛》,《莽昆侖:歐陽黔森中短篇小說選》,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第431頁。
[37]歐陽黔森:《高原夢》,《有目光看久》,貴州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頁。
[38]歐陽黔森:《那是中國神奇的版圖》(組詩),《水的眼淚:歐陽黔森選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21—122頁。
[39]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2—24頁。
[40]周新民、歐陽黔森:《探詢人性美——歐陽黔森訪談錄》,《小說評論》2015年第5期。
[41]歐陽黔森:《短篇小說是最難藏拙的》,《小說里的中國》,青島出版社2013年版,第198頁。
[42]何士光:《序〈歐陽黔森短篇小說選〉》,《山花》2014年第10期。
[43]《授獎詞》,《小說里的中國》,青島出版社2013年版,第196頁。
[44]歐陽黔森:《揚起你的笑臉》,《莽昆侖:歐陽黔森中短篇小說選》,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第437頁。
[45]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3—25頁。
[46]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6頁。
[47]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修訂增補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25頁。
[48]歐陽黔森:《水的眼淚》,《水的眼淚:歐陽黔森選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3頁。
[49]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修訂增補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頁。
[50]歐陽黔森:《水的眼淚》,《水的眼淚:歐陽黔森選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35—36頁。
[51]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修訂增補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337頁。
[52]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修訂增補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86頁。
[53]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修訂增補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86頁。
[54]周新民、歐陽黔森:《探詢人性美——歐陽黔森訪談錄》,《小說評論》2015年第5期。
[55]歐陽黔森:《白層古渡》,《水的眼淚:歐陽黔森選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46頁。
[56]孟慶祥、孟繁紅譯注:《孔子集語譯注》(上、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頁。
[57]歐陽黔森:《貴州精神》,《水的眼淚:歐陽黔森選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42—143頁。
[58]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修訂增補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32頁。
[59]顏昌峣:《管子校釋》,岳麓書社1996年版,第352頁。
[60]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修訂增補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86頁。
[61]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修訂增補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71頁。
[62]孟慶祥、孟繁紅譯注:《孔子集語譯注》(上、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頁。
[63]歐陽黔森:《盧竹兒》,《有目光看久》,貴州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3頁。
[64]歐陽黔森:《八棵苞谷》,《莽昆侖:歐陽黔森中短篇小說選》,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第184頁。
[65]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61頁。
[66]孟慶祥、孟繁華譯注:《孔子集語譯注》(上、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頁。
[67]歐陽黔森:《水的眼淚》,《水的眼淚:歐陽黔森選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3頁。
[68]歐陽黔森:《水的眼淚》,《水的眼淚:歐陽黔森選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33頁。
[69]歐陽黔森:《莽昆侖》,《莽昆侖:歐陽黔森中短篇小說選》,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第11頁。
[70]歐陽黔森:《水的眼淚》,《水的眼淚:歐陽黔森選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34頁。
[71]歐陽黔森:《黑虎和他的主人》,《散文》2003年第1期。
[72]歐陽黔森:《水晶山谷》,《莽昆侖:歐陽黔森中短篇小說選》,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第145頁。
[73]何士光:《序〈歐陽黔森短篇小說選〉》,《山花》2014年第10期。
[74]歐陽黔森:《斷河》,《莽昆侖:歐陽黔森中短篇小說選》,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第310頁。
[75]何士光:《序〈歐陽黔森短篇小說選〉》,《山花》2014年第10期。
[76]歐陽黔森:《白層古渡》,《水的眼淚:歐陽黔森選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46頁。
[77][德]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頁。
[78][德] 恩格斯:《論權威》,《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頁。
[79][德]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