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綜述

一 國外相關研究綜述

西方發達國家對城市和農村公共服務沒有概念區分,鮮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研究的專門論著,北歐福利國家實現了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其有關國家公共服務的創新思維、制度設計和實踐行動給本課題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美國學者文森特·奧斯特羅姆的《公共服務的制度建構》將公共服務的生產和供應做了概念區分,認為公眾保持對與服務績效標準的控制,而在生產方面允許服務機構之間開展最大限度的競爭。英國學者佩里·希克斯的《整體政府》提出政府內部和不同部門之間功能整合、政府橫向部門之間結構整合以及縱向層級結構整合的整體性治理范式。構建整體性治理取向下的“整體政府”是繼新公共管理之后國際社會公共服務改革的一股潮流和趨勢,同時也給本課題研究帶來深刻啟示。

二 國內相關研究綜述

關于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宏觀研究。夏鋒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政府責任與財政體制》通過對東、中西部各省(市、區)縣鄉村干部的問卷調查,提出改革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增強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形成基本公共服務社會化供給機制和完善公共財政制度等建議;張立榮等的《農村公共服務新模式:“以錢養事”+“無縫隙服務”》從組織變革和無縫隙政府的系統論角度,提出現階段推進新型農村公共服務改革的技術路線是由“單兵推進”轉向“整體聯動”[4];丁肇青的《論和諧社會發展中農業與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認為以公共需求為導向的農村公共服務決策機制、科學有效的公共財政投入體制和完善的監督機制是構建新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主要目標[5]等。

關于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運行機制研究。林萬龍的《中國農村公共服務供求的結構性失衡:表現及成因》認為農村公共設施建設仍主要依賴省級以上財政,對于中西部地區,中央財政在農村公共服務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但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能力過度上移不利于供給效率提高[6];柳勁松的《基于Topsis法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地區差異評價》運用統計技術對農村教育、衛生、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數據進行分析,認為我國大多數省市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差距顯著、非均等趨勢明顯,財政非均等化是實現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性障礙[7];伏玉林、符鋼戰的《稅費改革后農村公共服務提供機制的比較研究》提出現階段農村公共服務體制和機制創新必須依靠政府的協調,主要是要積極促進農村社會中介組織對公共服務民營化的推動[8]。趙成福的《社會轉型中的縣域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研究》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不同時期,我國農村公共服務不同的籌資機制對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影響[9]

關于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具體項目研究。國內學者主要圍繞“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五個有”來研究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具體項目。例如,楊穎秀的《農村基礎教育發展新戰略的著力點》認為農村基礎教育服務應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目標,以提高質量為重點,要澄清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與非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之間的關系等[10];于力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認為政府要合理地設定各項制度,建立地(市)級以上統籌為主的“新農保”,開發一套統一的農村社會保險管理軟件,構建過硬的技術平臺等[11]。李發戈的《統籌城鄉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以成都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為例,對近年來成都市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一些做法和經驗進行了梳理和總結。[12]此外,馮華艷的《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研究》也探討了其他農村公共服務具體項目實施的各種困難及其完善對策[13]

綜上所述,學界在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研究方面已取得不少成果,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但也存在明顯不足。第一,對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探討多集中于宏觀對策性方面,對農村公共服務運行機制和具體個案的實證研究十分有限;第二,雖然有的論著對農村公共服務的運行機制進行分析,但大部分局限在“多元化供給”的新公共管理范式的框框之內,從其他理論分析農村公共服務運行機制的探討很少;第三,有學者試圖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公共財政學角度進行探究,但僅從純粹經濟學范疇對公共物品做量化分析;第四,大多數論著缺乏理論支撐和量化佐證。尤其是我國學者對西方公共服務改革的最新成果——“整體性治理”把握不夠,對這一理論的研究僅僅停留在概念和模式“引進”的狀態,還沒有系統、深入地分析其適用性與契合性,也沒有轉化為中國本土化的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務工具。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西县| 永清县| 深圳市| 利辛县| 东乌珠穆沁旗| 十堰市| 永泰县| 保亭| 平凉市| 常山县| 荃湾区| 新龙县| 桂阳县| 正定县| 祥云县| 达拉特旗| 嘉义县| 五河县| 安塞县| 礼泉县| 靖江市| 鹤峰县| 维西| 虎林市| 罗田县| 泽库县| 沙河市| 富锦市| 右玉县| 泰来县| 儋州市| 昌宁县| 甘德县| 万宁市| 伊金霍洛旗| 冷水江市| 龙里县| 韩城市| 当阳市| 汝阳县| 华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