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廣義修辭學倡導融入大生態的修辭研究

學術市場潛在邏輯為:“主流期刊有一定的學術公認度→中國學術評價體制在有一定學術公認度的價值區間運作→體制內學者傾向于在有一定學術公認度的主流期刊發表研究成果。”[39]如果逆向考察潛在的邏輯路徑,嘗試從有較高認同度的學術期刊發表的研究成果,描述研究面貌,探尋學術智慧,或許是客觀認知學科形象的有效路徑。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鎖定知網CSSCI來源期刊為文獻來源,分析、描繪2013年(這是網絡搜索能夠呈現的與本研究立項同時段的完整年度文獻)跨學科視野下的修辭研究面貌。啟動搜索引擎,在主題欄輸入“修辭”,顯示成果記錄213篇。除去稿約、簡訊等,有效研究成果199篇。成果發表于大學學報、綜合類雜志、專業雜志等期刊。作為修辭學研究唯一的專業期刊《當代修辭學》,屬于CSSCI擴展版,沒有進入檢索范圍之內。為了更全面地反映修辭學研究概貌,對此刊修辭學研究成果擬另文專述。我們期望截取相對完整的研究對象,通過對2013年研究成果橫斷面的觀察,在更廣闊的學術背景中探索修辭研究路徑,觀察、評價修辭研究形象。

正如譚學純所言:修辭學的交叉學科性質和跨學科研究視野決定了修辭學的學科生態系統相對開放。按中國目前的學科建制,修辭學的學科生態由三個層級的學術共同體共同構筑,分別對應表述為“小同行”“大同行”“超同行”。

小同行:以修辭學研究為主要學科身份的三級學科學術共同體。

大同行:以語言學研究為主要學科身份的二級學科學術共同體。

超同行:以非語言學研究為主要學科身份的一級學科/跨一級學科人文學科學術共同體。[40]

遵循“小同行”“大同行”“超同行”的認知邏輯,觀察學術成果涉及的學術領域,2013年的修辭研究,多學科研究者加盟,突破語言學科定位,拓寬研究路徑,走向了更廣闊的研究地帶。

(一)小同行的修辭研究

2013年小同行修辭研究最大的亮點是借助學術關注度較高的期刊平臺,深入討論修辭觀、修辭學科理念、修辭學研究方法等理論問題。

1.駁斥“西方之外無修辭學”的觀點

2012年7月,牛津大學召開“21世紀修辭學互動論壇”。圍繞“21世紀國際修辭學的發展趨勢以及修辭的目的與功能”論題,東方修辭學者陳汝東教授對話西方修辭學者布萊恩·維克斯爵士,駁斥了“中國或東方無修辭學”的觀點。《北京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以修辭學研究專題的形式發表了大衛·弗蘭克與陳汝東兩位教授的論文,凸顯國際修辭學學術交流重要性的同時,展示中國修辭學的學術尊嚴。陳汝東指出:西方以“三說”“五藝”“三素”為模式框定其他文化和文明中的修辭或修辭學形態,得出“西方之外無修辭學”的觀點是狹隘的,它反映的是某些西方學者的自大與傲慢。文章論述了中國古典修辭學思想,認為修辭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社會秩序,一種文化和文明范式。提倡修辭學者應具有全球視野和普世情懷,從多元文化和全球關懷角度來闡釋其他文化中的修辭學傳統,并預測全球修辭與全球修辭學時代即將到來。[41]中國學者運用國際視野,致力推動中國修辭學與西方修辭學和諧共處,相互理解、欣賞和借鑒,拓展國際學術發展的方向,以期在21世紀全球修辭學研究舞臺上,展示中國修辭學魅力。

2.倡導融入大生態的修辭學科建設理論與方法

面對眾說紛紜的修辭研究格局,《山東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發表譚學純的論文,文章從學科發展角度觀察影響修辭學科生存的深層原因,思考學科框架、研究格局和學科建設思路的函數對應關系,論述學術共同體與所建構學科身份、學科形象之間的相互作用力。作者認為修辭學研究介入社會更寬廣舞臺的路徑是融入學科大生態,這樣有利于在更開闊的學術視野和思想空間產生問題意識,推助問題驅動的學術研究,有利于在更寬廣的學術空間聚集智慧,有利于學術傳播的規模效應,提升學術成果的公共影響。融入大生態的研究成果面對更為多樣的話語平臺,趨于開放性的選擇,有利于增強研究主體的自主權,引導研究主體跟蹤相關學科前沿態勢,有利于注入創新動能,與學科內在驅動能量產生合力,推動修辭學研究與相關學科的智性眼光相互注視,也推動大生態中的相關學科共同發展。[42]修辭學研究憑借何種面貌融入大生態?如何提高成果含金量、被認可程度?同期《山東大學學報》發表高萬云的論文,作者試圖解決漢語修辭學方法論這個“老大難”問題,重新認識修辭學方法的目的性、層次性、契合性三個理論問題,宏觀考察漢語修辭學方法,為科學建構修辭學科提供理論支持。[43]《山東大學學報》發表編者按,認為本期發表的兩篇文章,在“問題驅動—話題提煉—話語出場”的流暢轉換中體現的學術視野、理論資源、思想力量、研究方法的選擇,充溢著學科意識和學科關懷,提供了中國當代修辭學研究多元格局中個性鮮明的學術文本。

3.修辭批評新視角

汲取西方修辭研究成果,拓寬中國修辭批評視角。圍繞國家和機構形象修辭研究主題,有學者提出“機構形象修辭學”“實驗修辭學”等設想,試圖尋找國家形象修辭中的核心話語和支持性話語以及機構形象修辭在網絡海量信息中的“有效存在”。胡亦名運用“自由聯想”實驗的方法,從“心理結構”層面建立客觀分析模型,構擬外國形象的概念結構,為國家形象修辭建構提供一種參照。[44]國家和機構形象修辭研究面對超越地域、文化等限制的巨量接受者的參與,關注與社會整體密切相關的修辭活動,強調修辭研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力與執行力,為實現當代修辭學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目標做出了努力。

受到西方修辭學批評范式的啟發,鄧志勇、王懋康、楊濤討論了幻想主題修辭批評、隱喻修辭批評等論題,從產生背景—理論基礎—哲學假定—操作方法等多個層面論述這兩種批評范式的學理性與可執行性,豐富了漢語修辭批評路徑。還有學者考察了以“容器—內容”意象圖式為認知底蘊的語言形式和修辭現象,研究貫通古今漢語修辭現象,借用認知心理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為當下修辭研究輸血。[45]

小同行修辭研究還涉及辭規建構的理論與實踐、借用語料庫研究方法分析漢語幽默文本的表層參數和深層參數特征及其內在關系等問題。[46]不僅宏觀思考中國修辭研究的國際地位、學科定位、學科建設等重大理論問題,還拓展了研究方法、研究對象,凸顯修辭介入生活、影響社會發展的功能。學術無極限,中國修辭研究這個學術召喚結構,正吸引更多研究者發現局限、超越局限,在新一輪的認知中,激發新的創造力。

(二)大同行的修辭研究

大同行的修辭研究大多遵循傳統研究路徑,主要論述語法、語義構成等問題,增加修辭觀察點,偏重修辭技巧層面的分析與探尋,強調修辭效果。大同行主打修辭研究的成果不多。

1.詞語與句式修辭研究

聚焦到詞語修辭研究,有學者以《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隱喻和轉喻名名復合詞為研究對象,憑借概念隱喻和概念轉喻視角,采用定量定性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探究認知動因,總結出此類復合詞的類型與特征,生成規則性和可析性。有學者總結漢語象聲詞修辭功能體現在獨特語音效果、鮮明形象色彩、豐富感情色彩、神奇通感效果等四個方面。楊玉玲注意到口語中使用頻率頗高的詞語疊連特征及其主要類型,在分析其修辭效果的同時,認為詞語疊連功能具有增度特點。還有學者引進現代俄語學中語義構詞族群概念,揭示轉喻構詞功能,延伸考察轉喻映現的結構和類型。擴大觀察范疇,有人總結昭平方言熟語的修辭特色體現在三個方面,即講究韻律的和諧、運用各種辭格、凸顯口語色彩。單新榮考察習語隱喻里具有的表意、交際、聯結、修辭功能,認為習語在實際運用時帶有語境、結構、語義和意識程度的順應特性。[47]至于句式修辭研究,張言軍分析了現代漢語常用的表達方式“有關NP”的構成限制和句法功能的同時,涉及表達簡潔、回避不利后果及委婉表達等語篇修辭功能內容。[48]

2.篇章修辭研究

篇章修辭學是近期的學術熱點問題,但真正將修辭因素與篇章建構聯系起來分析,探尋敘事動力的成果不多。篇章修辭研究,疑似仍舊停滯在分析修辭手法、修辭效果層面。

董皓從品牌推廣與口號使用角度,按照語音、詞匯、語義、語法和修辭的分類,分析了85個省域和城市旅游推廣口號的語言學特征,調查得出的5個結果,涉及修辭的是“大部分口號運用了修辭手法”。王大方將修辭結構理論引入代詞可及性的討論,合理界定英文書面語篇中第三人稱代詞先行語的搜尋范圍,嘗試解決遠距離回指的難點問題。[49]

無論是詞語、句式還是篇章的修辭研究,大同行把語法、語義、修辭放置在并列的平面上,修辭只是其中的一個板塊,研究的延伸部分,呈現出學者關注語言應用的研究態度與趨勢。如果擁有厚重語言學功底大同行的修辭學研究,能凸顯修辭特色,專攻修辭問題,多學科的學術背景,跨學科的學術視野,應該會催生內涵豐富的研究成果,為拓寬、深化修辭學研究增添鮮活生命力。“本是同根生”的大同行修辭研究,承載著修辭學的深切期待。

(三)超同行的修辭研究

超同行修辭研究大多借助修辭理論研究本專業問題、修辭學視角促使研究成果具有新意,成為本學科獨特風景。對修辭學科來說,開放的研究視野,擴大的研究領域,豐富了修辭研究的同時,更多表現為學術召喚意蘊,激發小同行自我突破,借鑒大同行理論成果為我所用,嘗試跨學科的操作路徑,關注修辭問題,提升修辭研究格局。

1.傳播與修辭研究

傳統紙質媒體的傳播依舊受關注。李丹基于速讀時代、讀題風尚盛行的認識,分析了修辭格在新聞標題設計中的運用,把修辭格的運用上升到新聞標題優化策略的高度,更宏觀地認識修辭格的功能。馬少華通過對《環球時報》同題社評的中、英文版本的對比分析,發現二者在面對不同讀者群時,表達、說服策略存在修辭差異。此種差異,預示傳播理念的變化,傳播不僅僅是表達,更需要關注接受。在重視修辭接受者主體因素、客觀背景的前提下,選擇合適的傳播態度,才會實現預期的傳播效果。

隨著媒介手段的更新與豐富,學者們越來越重視電視、電影、網絡傳播的研究。有學者關注到電視修辭幻象,認為修辭主體借助修辭手段完成了電視現實的建構。具體到法律題材電視劇,文本對法律制度虛構再現,采用不依循法律制度的敘事邏輯,而是按照媒介特點和文本類型規約,借用符號化人物的“二元對立”、模式化方式的神話敘事和修辭話語的局部再現,建構出高度簡單化的法律運作于生活的文化景象,具有“超真實”特性。還有學者借鑒多模態論辯視角分析美國廣播公司“胡錦濤訪美:經濟和熊貓”電視新聞文本,認為多模態話語電視新聞的不同模態間存在互動關系,解讀時需將其看作連貫、關聯的整體,并行分析。作者明確指出,修辭學的參與可以為新聞、傳播學的研究方法開拓新領域。

張勇關注電影創作中美國青年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采取反諷方式解構情色與宗教母題,借助旋轉式跟拍長鏡頭、紅色與冷色調的反差、聲音指向與畫面內容的反差等視聽修辭,表現出文本的內在張力。聚焦中國影視藝術,與正面認可相伴的是反面批評。在世界舞臺建構中華文化形象、確立本土文化身份自覺意識不斷提升的中國影視藝術,具體到操作層面,表現出影像修辭的修辭過度、為民族化而民族化兩大征候,減弱了中國影視對內增進民族文化認同、對外傳播民族文化精髓的功能。

針對網絡公共事件修辭,有學者將其定位為日常生活修辭。國家和媒體調控具有合法性和意識形態的宏觀修辭意圖,當事人選擇利益取向為修辭意圖,根據各自的不同意圖選擇修辭策略,完成符號建構。網民試圖通過狂歡實現對話意圖,與表達者一起推動著修辭行為的展開。中國省市的網絡形象,也引起學者重視,成為研究課題。白麗娜調查了中國30個省市在西方網絡世界的傳播現狀,探索中國省市形象的修辭與傳播,挖掘出各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嘗試為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提供有效參考。

除了單一媒介傳播的考察,跨媒介傳播現象也進入研究視野。有學者考察Ekphrasis的原初意涵擴展為跨媒介、跨渠道的符號修辭抽象理念——符象化,強調喚起文化規約下的共通“心象”而非基于視覺感知的“圖像”再現。這一新意涵的擴容,是當前修辭廣義化運動推進至多媒介符號文本的必然結果。還有學者認為全球關注的氣候傳播是一種典型的新社會運動形態,其本質可以看成作用于意識深處的修辭運動。[50]

在這個注重傳播的時代,面對有效關注社會生活的學術需求與學術擔當,傳播與修辭并肩攜手,為營造和諧、健康的傳播語境,盡心盡力;為各自的學術研究輸血、造血。

2.法律與修辭研究

法律方法論研究在2012年更貼近司法實踐轉向,法律修辭獲得了更多的重視。有學者指出:面對權利、法律、修辭的博弈,當權利成為一種修辭的時候,公民權利意識增長的同時,也出現了權利要求擴大化、權利行使絕對化和權利維護功利化等問題。法律話語能否平衡權力修辭,關系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敗,權力修辭向法律話語的轉變是展開法治建設的思想條件。陳金釗呼吁“我要給你講法治”,表達了法治論者對法治以及法律思維方式構建的渴望。法律修辭不能定位于解決個案糾紛層面,更應當致力于全社會規則意識的培養、法律正義的實現。在此基礎上,針對疑難案件,運用法律修辭,即法治意識形態所構建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依照法律體系規范性和案件具體語境,促使各方當事人尋求認同狀態。[51]

人們常識中的法律修辭,常常表現為修辭風格的歸納,“傳統社會中的法律修辭側重于文學性的積極修辭,現代社會中的法律修辭則以理性化的消極修辭為主,與推理論證結合得更加緊密”。[52]當下,把法律作為修辭,思想上爭取法治與政治的平行關系,思維上扭轉過度張揚的政治話語和道德言辭對人們的影響,學理上強調法律思維方式構建,實踐中可以幫助解決、處理疑難案件。法律與修辭聯手,為推進建設和諧、民主的法制社會,尋找出一種可能與可行的辦法。

3.哲學與修辭研究

學者們從哲學視角觀察修辭問題,對修辭研究進行形而上的提升。鐘志翔重新認識修辭核心問題,考察修辭立誠論的本義,在還原此命題生成的歷史和邏輯進路的基礎上,指出其含義為:修飾言辭須順從天然、出自天性而合乎物則。還有學者關注到反諷不僅擁有修辭傳統,在自身理論衍化中與哲學形上之思淵源深厚。克爾凱郭爾以存在主義視域,將反諷理解為人生存境遇中的“立場”,將其提升至哲學層面。維塞爾將無產階級視為反諷在現實世界中的肉身化。反諷在不同背景與視域中,完成了修辭→理論→實踐內在意蘊的提升。修辭還介入科學論爭場,鑒于溝通行動自身話語的“有效性訴求”和爭論實踐權宜性的特征,爭論雙方依循“成功主義”實踐邏輯,科學修辭成為科學論爭實踐的內生資源。著眼哲學與修辭的關系,郭貴春教授提出語境論哲學體系,認為該體系由三大部分組成:語言學語境、解釋學語境、修辭學語境。人類一旦思維和言說,就必然進入修辭語境。特定的修辭語境選擇相異的勸說語言形式和思維方式。據此,修辭語境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型,產生不同類型的修辭學。[53]

學者們在后現代文化背景下,糅合修辭、哲學理論,重視語言形式對應的思維方式、語言運用的場域等問題,研究延伸到修辭、哲學各自領域以及二者的接合部,豐富了修辭學、哲學研究成果。

(四)小同行、大同行、超同行的文學修辭研究

聚焦同一問題,不同學術背景的研究者將會采取何種研究路徑?研究面貌將會呈現何種差異?具體到文學修辭研究,小同行在修辭技巧、修辭詩學、修辭哲學的“修辭功能三層面”和“修辭活動兩個主體”的理論框架中展開。朱玲等指出廣義修辭學研究對象是“展開句級以下和超句級,直至進入文本、文體層面的全方位話語研究”。研究方法是“運用語言學科知識的同時,重視從多學科吸取學術資源”。運用跨學科研究視野,在表達與接受互動格局中,參與到更多社會話語領域。[54]肖翠云將“廣義修辭學”模式置于語言學界和文藝學界的文學修辭研究背景中考察,發現三點獨特性。第一,以語言學的眼光和精細的語言學分析彌補文藝學界審美分析有余而語言分析不足的缺憾。第二,以文藝學的眼光和靈動的審美文化分析激活語言學界純語言學分析的呆板。第三,以語言學—文藝學的雙重視野搭建起語言學與文藝學溝通的橋梁,汲取雙方的優勢,進行整合、優化,拓展了文學修辭研究的學術空間。[55]

大同行把修辭視野延伸到方言文學《何典》的研究中,關注吳方言修辭功能,論述“返源”具有的雙關特性及其修辭效果。[56]

超同行文學修辭研究,在文本分析基礎上,更加關注修辭策略、修辭敘事、修辭批評文體建構等宏觀修辭問題。

學者們突破技巧的局限,將文學修辭分析上升為宏觀修辭策略高度。向鐵生、康震認為李商隱詩歌之所以開拓了心靈世界的深度和廣度,是他自覺進行修辭策略設計的結果。姜彩燕把《古爐》患病、療病、說病的敘述,看成民族精神病態的隱喻,包含作者對中國歷史、文化、道德、倫理問題的思考。張衛中以20世紀中國文學為背景,考察有些作家致力于凸顯漢字作為視覺符號的表現功能,把漢字修辭當成“字本位”的修辭策略。有學者關注到魯迅在紀念文章中“記念”“紀念”語詞分用,表現為“回憶記”與“紀念文”兩類不同的文體風格,體現出具體修辭情境參與決定的修辭選擇。曹乃謙偏愛的重復修辭策略,傳遞出隱含作者對中國農村的前現代定位,預示停滯、循環的中國農村時間。陷入貧窮、愚昧輪回之中底層農民命運,在重復的形式中,無法輕易更改。重復既是話語模式也是有意為之的修辭選擇。[57]

修辭敘事更關注文本“意義生成”過程,重視作家寫作姿態和敘事策略,發掘小說“細部的力量”,引導大家在作家提供的生活經驗、生命體驗和藝術含量中體味其美學理想和寫作抱負,探尋其哲學、內在精神向度和生活信仰。具體到知識分子寫作敘事,其超越技術層面,具有“寓體式敘述”特定修辭形態,呈現詩人體驗、思考和處理歷史或個人經驗的思想方法。針對符號修辭學中“敘述不可靠”這個理論問題,趙毅衡界定敘述不可靠是敘述者與隱含作者在意義與道德上的距離,不是敘述與“客觀事實”的距離,研究為不可靠敘述與隱含作者之辯提供了新的論證與思考。[58]

文學界敏銳地注意到修辭批評文體建構這個理論問題。雖說在中國古代小說批評中就有“跨界取譬”的修辭批評傳統,面對當下學術語境,當代文學批評應該保持僭越學科界限的沖動,保持“寫作”與“研究”的話語張力,“感受”與“認知”的非確定性平衡,積極主動地進行“批評文體”的修辭探索。[59]

學者們借鑒西方文藝理論學術資源,豐富修辭學研究,探索本學科研究新路徑。郭西安糅合利科詮釋學、雅各布森符號學、海登·懷特的歷史修辭學理論,分析西漢“《春秋》學”的詮釋話語模式,討論不同話語模式的修辭意蘊及其產生的歷史效用,嘗試建立詮釋學與符號學相結合的分析方法。江守義指出費倫從修辭學視角界定敘事,從修辭手段、溝通性和目的性三個角度展開具體的敘事分析。敘事學和修辭學的有機結合,使費倫的敘事研究帶上修辭色彩。李建中借鑒英美新批評代表人物韋勒克文體學思想,以“文學是文體的藝術”為中心,依次在文體學的價值、文體學的方法以及文體學與修辭學關系等不同層面展開論述,認為漢語文體學并非只是關于分類和風格的理論,而是一整套關于文學史、文學批評和文學修辭的理論和方法。此研究為漢語文體學的現代重構,提供了理論支撐。[60]

小同行的文學修辭研究,立足廣義修辭學理論框架,促進修辭學研究從語言學向文藝美學和文化哲學層面延伸,體現學者豐富修辭學科理論的學術努力與學術關懷。大同行的文學修辭研究依舊偏重修辭技巧層面規律的總結。超同行的文學修辭研究,著眼多學科語料、跨學科研究路徑、深化本學科研究的同時,也深化了修辭學的研究。修辭學的前沿,是其學科的前沿;修辭學的深度,也是其學科的深度。

修辭研究如果只關注字、句、篇章之法,則很容易深陷技術層面,缺少“氣韻”“格調”“意境”等形而上的提升。而介入傳播、法律、哲學、文學批評等領域的修辭研究,如果忽視修辭立足的語言層面的分析,論述容易空泛。修辭學研究需要小同行、大同行、超同行攜手并進的探索。

修辭,多學科共享資源,修辭研究介入多學科研究視野,抵達該領域前沿,深化該領域研究,豐富該領域成果。跨學科研究為修辭研究注入新能量,是小同行、大同行、超同行優化的研究路徑,未來修辭研究的一個方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宁县| 滨海县| 思南县| 原平市| 库尔勒市| 久治县| 汶川县| 张家港市| 浮山县| 留坝县| 山东省| 霞浦县| 承德市| 阳谷县| 南华县| 洮南市| 通山县| 富民县| 曲麻莱县| 河西区| 康保县| 嵊州市| 郧西县| 永昌县| 利辛县| 云霄县| 扎赉特旗| 延津县| 双牌县| 平原县| 临湘市| 翁源县| 武宁县| 大洼县| 彰化市| 大渡口区| 南乐县| 宁晋县| 深水埗区| 米林县| 大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