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保障實務
- 劉華主編
- 10022字
- 2021-10-20 20:10:11
第三節 社會保障的產生和發展
一 社會保障萌芽(1601—1882年)
(一)制度演進
早期的英國社會也存在貧困等社會問題,那時政府并不認為解決貧民生存問題是自己的責任。大量流離失所的乞丐、流浪者主要依靠社會成員的個人捐贈、施舍和互濟,以及基督教會、寺院、教會醫院、基爾特等民間宗教性質的救助,但這種自民性質的救助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大量流民導致社會動蕩,小規模起義時有發生。
16世紀前后,為了消除流民和貧困造成的嚴重社會問題,國家開始介入救濟。法國政府接管了宗教團體掌握的慈善事業,集中財源組織救濟和勞動。英國“圈地運動”瓦解了自然經濟,大量農民從農村走向城市,一方面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生產所必需的勞動力,同時也形成了城市中無家可歸的貧民階層。為了解決這部分農民的生存問題,1601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頒布了舊《濟貧法》 (The Poor Law),以家庭照顧、教區救助、政府支持為原則,確定了就業保障和財政福利并施的救濟政策,居民和房產所有者需繳納濟貧稅。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以國家法律的形式落實政府社會保障項目的責任。
進入17世紀,英國經濟逐漸表現出了快速向前躍進的勢頭。棉紡織業技術革新、瓦特蒸汽機得以改良使用,一系列的發明使英國棉紡織業改頭換面,其他工業部門也達到了相當先進的水平,并產生了后來的工廠制度。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并通過殖民擴張對國內外工場手工業提出了技術改革的要求,大機器工業代替手工業,機器工廠代替手工工場,生產力迅速提高。在這一過程中,英國社會結構和生產關系發生重大改變,產生了更多的無業流民,社會矛盾激化,用于救助貧民的財政支出不斷增加。1834年,英國頒布了新《濟貧法》,較之于舊《濟貧法》,該法確立了政府統一管理濟貧工作,降低了濟貧的福利水平,加入了更多對被救濟者的歧視性規定,接受濟貧被看作人生污點,并以喪失個人聲譽和自由為條件。
(二)組織基礎
早期人類社會出現的互助性質的組織是西方保險的起源,也為社會保障制度演進提供了最初的組織基礎。3000年前,古巴比倫在原始社會瓦解時已經出現了保險的原始組織形式。公元前14世紀,古羅馬和希臘經濟鼎盛時期,許多政治的、經濟的、宗教的社會團體紛紛建立,這是早期具有現代人身保險意義的互助共濟性團體。其中,古羅馬“格雷基亞”互助組織流傳較廣,加入者需交納一次性入會費100澤碼(古代羅馬的一種青銅貨幣)和一瓶敬神的清酒,以及每月5阿司月費。會員死亡時,其家屬可以獲得400澤司葬祭費。古羅馬士兵中流行的拉奴維姆喪葬互助會,參加者按規定繳納費用,用以支付喪葬費用,并為陣亡將士的遺屬提供生活費,形式類似于現代的養老保險。古希臘曾盛行過一種團體,即組織有相同政治、哲學觀點或宗教信仰的人或同一行業的工匠入會,每月交一定的會費,當入會者遇到意外事故或自然災害造成經濟損失時,由該團體給予救濟。在古埃及,修筑金字塔的石匠組成了互助基金會,為死去的成員提供喪葬費用。
進入中世紀,盛行于歐洲的基爾特(Guild)行會互助會成為社會保護的基本形式。作為職業相同的勞動者組成的團體,基爾特奉行互助合作原則,為成員提供疾病、火災、被竊及死亡津貼。早期的私人自愿保險和近代以國家干預為特征的社會保險,均植根于基爾特制度。到了16世紀,基爾特已經發展成了接近現代社會保險機構的互助組織。17世紀初德國北部盛行基爾特制度,成立了很多救助性質的火災救災協會,會員之間實行火災相互救濟。與此同時,英國基爾特組織推行“去政治化”的“自助”目標,為穩定當時英國社會秩序、緩解政府救濟壓力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基爾特組織力量的不斷擴展使政府感受到了威脅和推行規則的壓力,最終友愛社(Friendly Society)迅速發展并取代了基爾特組織。近代友愛社是工人階級的自愿互助組織,旨在滿足成員社會經濟需要、承保疾病及死亡風險,幫助成員獲得有效的社會保障和救助。到1801年,英格蘭和威爾士有7000多個友愛社,人數在60萬—70萬,到1874年友愛社數量變為3000多個,而人數增加到400多萬人,籌集的保險基金超過1000多萬英鎊。這時的友愛社已具備一些近代保險制度的基本特征,如風險分散的集合組織、保險金給付結構、財務機制及精算技術基礎等。
(三)技術基礎
社會保障制度的各項技術性規定,均發源于西方商業保險規則和互助共濟行為。例如,早在《漢謨拉比法典》中就記載有古巴比倫國王命令僧侶、法官及村長等對他們所轄境內的居民收取賦金,用以籌集火災及其他天災救濟基金的內容。公元前916年《羅地安海商法》規定,凡因減輕船只載重投棄入海的貨物,為全體利益而損失的,須由全體船主、所有該船貨物的貨主在內的受益人分攤歸還。1666年“倫敦大火”過后,英國經濟學家尼古拉斯·巴蓬的房屋火災保險推行了差別費率的方法,房子越大、房價越高保費費率越高。1693年,著名的數學家愛德華·哈雷編制了世界上第一章生命表,為人壽保險奠定了數理基礎,成為保險精算技術的發端。18世紀40—50年代,詹姆斯·多德森創立了均衡保險費的計算方法,辛普森根據均衡保費理論,利用愛德華·哈雷的生命表作成了依死亡年齡增加而遞增的費率表。
保險從萌芽時期的互助形式逐漸發展成為冒險借貸、海上保險合約,再到海上保險、火災保險、人壽保險和其他保險,并逐漸發展成為現代保險。在此過程中,社會保險保障的技術規則也得以集聚。生命周期表、精算技術、運用組合技術集中風險并有效分攤、風險轉移技術、保險賠償等在社會保障制度中都得以運用和發展。
二 社會保險的產生和發展(1883—1934年)
(一)德國
19世紀末,以社會保險制度為核心內容的現代社會保障制度開始在西歐國家出現。1883年,德國宰相俾斯麥主持頒布《疾病社會保險法》,對工資勞動者實行強制疾病保險。費用由雇主承擔30%,雇工承擔70%,國家予以一定補貼。疾病保險津貼標準相當于工資的50%,領取疾病津貼的最高時限為13周。1884年,德國《工傷事故保險法》頒布,規定費用全部由雇主承擔,工傷事故標準為工資的2/3,最高領取時限為14周,工傷致死者家屬可以領取相當于死者工資的20%作為補貼。1889年,德國推行《老年和殘障保險法》,該制度適用于工業工人、農業工人、手工業者以及公務員,費用由國家、雇主和雇工三方負擔,領取養老金的年齡為70歲,被保險者必須工作滿24年方可領取養老金,養老保險由國家統一管理。[2]
德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早建立社會保險制度的國家,這與當時該國社會政治經濟背景是密切聯系的。從政治上看,統一后的德國階級關系復雜,政治流派繁多,宗教、方言、社會習俗以及文化等多方面存在差異和矛盾。勞動者一邊遭受著資本家的剝削壓迫,一邊浸潤在這個盛產哲學家的國度的無產階級思潮里,工人運動此起彼伏。當時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希望通過“胡蘿卜加大棒”的社會保險制度平衡各方的利益沖突。從經濟上看,德國工業革命接近尾聲,輕工業和重工業加速發展,到1870年,德國在世界工業總產量中的比重上升到13.2%,超過了法國,從而進入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行列,為建立社會保險制度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從理論基礎上看,新歷史主義學派主張國家積極干預經濟社會生活,向勞動者提供強制性的社會保險制度,改善勞動者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水平以緩和勞資關系,抑制工人運動。這一理論是為“胡蘿卜加大棒”政策立論的,傾向于調和階級矛盾,為德國建成社會保險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英國
社會保險制度在德國取得成功后,歐洲各國紛紛效仿以建立本國的社會保險制度。1908年,英國通過《養老金法案》,規定實行免費性和普遍性原則的養老金制度。領取養老金者必須年滿70歲,年收入不超過31英鎊10先令,津貼標準是個人每周1—5先令,每對夫婦每周10先令。1911年,英國頒布《國民社會保險法》,建立健康保險和失業保險制度。健康保險制度適用于所有16周歲以上被雇用以及未被雇用但具有被保險人資格者,標準為男雇工每周10先令,女雇工每周7先令6便士。失業保險是英國社會保險制度發展的重要內容,適用于建筑業、工程建造業、造船業、機械制造業、鑄鐵業和鋸木業。津貼申請人必須在過去5年內在相關行業內工作26周以上,以規定方式提出申請并在申請之日起一直失業,能夠工作但未能得到合適的工作,其標準為每周7先令,12個月中領取失業保險津貼的時間不能超過15周。1920年,英國頒布《失業保險法》,規定每年收入不足250英鎊的所有體力勞動者、非體力勞動者均可參加失業保險制度。之后多次修改法律,最終將津貼標準提高到每周30先令、適用范圍擴大到農業工人。[3]這些法律的出臺標志著英國社會保險制度的初步建立。
(三)法國
法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來源是私營的行業保險,這個體制的形成與工業革命密切相關,是法國各階層團體經過無數的沖突和談判、無數的利益抗衡后最終固定下來的。法國工業革命的成就比英國和德國都低,社會問題也就沒有英國、德國等國尖銳,通過政府推行社會保障、緩解社會危機的壓力也就沒有英國、德國大。再加上缺乏足夠的物質基礎和資本積累,政府財政收入難以將保障覆蓋到全民,由工會等非政府組織分散風險在所難免,最終建立起行業保障。在該行業保障體系中,由雇主和雇員代表共同管理,就收費和支出標準等重大問題進行決策,法國政府則通過制定相應的法規和實施監督來管理社會保障運行。1850年,立法將互助與保險相結合的形式確認下來,承認了互助保險公司的地位。1898年,法國頒布《工傷保險法》,給工人提供雇主承擔費用的工傷賠償,雇主一般將自己企業雇員的工商保險交由保險公司經營。1903年成立了法國互助聯合會,鼓勵人們自動地組織起來防御在健康、養老等方面的風險。1930年立法默認了農業工會與互助會的自治管理,因為當時“自治”的力量非常強大,他們控制了2/3的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4]
(四)其他國家
其他西歐國家社會保險制度也陸續出現。1910年,瑞典政府頒布了《養老金法》,正式建立養老金制度。1901年,荷蘭頒布了《工傷保險法》,又于1913年頒布了《疾病保險法》,規定雇工必須參加,津貼標準依照物價水平而定,將工傷保險和疾病保險協調發展。挪威于1890年頒布了《疾病保險法》, 1892年頒布了《養老保險法》, 1894年頒布了《工傷事故保險法》。1892年,丹麥頒布了《疾病保險法》, 1898年出臺了《工傷保險法》, 1907年《失業保險法》施行。瑞典于1913年頒布了《養老和殘疾保險法》,規定雇主對年齡在16周歲至66周歲工資勞動者提供保險,1916年又先后有《職業損傷保險法》和《年金法》出臺。1907年,有8個西歐國家建立了工傷事故保險制度,4個國家建立疾病保險制度,1個國家實施了強制性老年和殘疾保險。到1914年,西歐建立工傷保險制度的國家達到了13個,疾病保險制度在12個國家推行,有9個國家實施老年保障制度。[5]社會保險制度在西歐國家的出現標志著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發端。
三 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發展(1935—1978年)
1935年美國《社會保障法》(The Social Security Act)的頒布是國際上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標志。這是第一次將“社會保障”一詞正式使用在國家法律中,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綜合保障特點的社會保障法律,對西方各國社會保障立法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在社會保障立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一)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以美國《社會保障法》的頒布為標志。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導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衰退,美國生產總量急劇下降,社會危機劇增。由于企業破產導致大量工人失業,覆蓋全美的罷工者要求政府提供生活津貼,階級矛盾異常尖銳。經濟學家凱恩斯主張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以對抗經濟蕭條,通過政府干預手段提高社會總需求。這一主張得到時任總統羅斯福的支持,他推行新政,舉辦公共工程、促進就業。1935年8月14日,美國參、眾兩院通過了《社會保障法》。[6]法案以老年人保障、失業保障和未成年兒童的保障為最重要的內容,要求為老人、盲人、受撫養和殘疾兒童提供更為可靠的生活保障;為婦幼保健、公共衛生和失業補助法的實行做出妥善安排;規定對65歲以上的老年人提供救濟金,對未滿65歲死亡者提供一筆撫恤金,以作為其家屬生活之用;為失業者發放失業保險金;對貧困的受撫養的兒童、殘疾兒童、婦女保健以及致殘者提供救助。《社會保障法》為美國社會帶來了經濟繁榮和社會政治的穩定。半個多世紀以來,該法歷經多次修改,并制定了若干配套法規,但基本上是1935年版的延續、發展、擴大和調整。
(二)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
受歷史背景、文化傳統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各國制定社會保險制度有很大差異,但從社會保險制度發展為社會保障體系這一脈絡非常清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福利國家”運動興起,引導許多國家逐漸形成了以救助、保險、福利為主要內容的現代社會保障體系。同時,進一步強化政府責任成為當時歐洲社會的共識,更多的國家以政府為主導出臺社會保障立法。
1.英國
英國繼1925年頒布《寡婦、孤兒、老年人繳費養老金法》,規定雇主和雇工各承擔一半繳費義務后,1937年又出臺了《寡婦、孤兒、老年人自愿繳費養老金法》,向沒有參加國民健康保險的較高收入人群提供繳費性養老金。1941年,英國政府成立了社會保險和相關服務部際協調委員會,著手制訂戰后的社會保障計劃。第二年,部際協調委員會提交了工作成果,即著名的貝弗里奇報告。1945年,英國工黨上臺后,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社會保障立法,如1945年《家庭補貼法》規定,從第二個孩子起,向每個孩子提供平均每周5先令的家庭補貼。1946年通過了《國民衛生保健服務法》,建立普遍的國民保健制度,由醫院和特殊服務、地方健康當局提供的服務、開業醫生提供的一般醫療和牙科服務構成。1948年《國民救濟法》實施,為接受救濟的夫妻提供標準為每周40先令的救濟。[7]
2.德國
德國《魏瑪憲法》(1919)規定了聯邦對涉及社會保險和公共福利的聯邦立法權,為保持健康及工作能力、保護產婦、預防因老年和疾病導致的生活困難,應建立綜合的社會保險制度。“二戰”以后,德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內容更為豐富。1957年頒布了《農民老年救濟法》,將農民養老納入社會保障,1969年又頒布了《勞動促進法》。進入20世紀80年代,德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以社會保險為主的法律,如《文藝工作者社會保險法》(1983)、《健康改革法》(1988)等,形成了由社會保險法、社會促進法、社會補償法(社會照顧法)和社會救濟法構成的,一個多層次、內容完善、功能健全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
3.美國
美國通過的《社會保障法》修正案,將保障范圍擴大到海員、銀行職員和律師、自由職業者、家庭傭人等,提高了社會保障津貼標準,養老金待遇擴大到去世的被保險人的年幼孩子。1961年《未成年兒童援助法》規定對撫養兒童的家庭提供援助,并增加了聯邦政府用于老年援助、盲人援助和永久性完全殘疾人援助的費用。1962年,《公共福利法》增加了聯邦政府用于其他社會福利的費用。1965年,《醫療照顧和援助法案》頒布,將美國醫療保障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社會保險性質的醫療照顧,規定為每一位65周歲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住院和醫療保險,其中住院保險實行強制性繳費原則,醫療保險實行自愿繳費原則;另一部分是社會救助性質的醫療援助,所需經費由各州和聯邦政府共同承擔,主要針對撫養未成年人家庭、盲人與永久殘疾人等。
4.日本
早在1929年,日本就頒布了《救護法》,規定為65歲以上沒有撫養人的老人、13歲以下的兒童、孕婦、殘疾人以及精神病患者提供救助,救助種類分為生活救助、醫療救助、生育救助等。1938年,日本又頒布了《國民健康保險法》,建立農民健康保險,實行自愿原則,被保險人家屬列入被保險范圍。1942年將自愿原則改為強制性原則。1958年,日本頒布新的《國民健康保險法》,要求在4年內實現“全民皆保險”的健康保險目標。1961年,日本政府規定結核病和精神病患者個人負擔醫療費用的30%,政府和醫療保險機構承擔70%,后來這項制度擴展到全民。1947年,日本頒布《失業保險法》,適用于雇用5人以上所有企業事業單位雇員,失業保險繳費率為工資的2.2%,雇工與企業各負擔一半,失業保險基金的1/3由國家財政負擔,津貼標準為工資的60%,領取失業保險津貼最高時限為180天。[8]此外,日本在社會福利方面的立法也不斷完善,先后頒布了《生活保護法》 (1946)、《兒童福利法》(1947)、《殘疾人福利法》(1949)、《社會福利事業法》(1951)、《精神病患者福利法》(1960)、《老年福利法》(1963)、《母子福利法》(1964)。
1929—1933年,處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西方社會遭遇了資本主義世界歷史罕見的周期性經濟危機。英國工人失業人數曾接近300萬,占勞動力總數的22%以上,德國失業人數一度達到700萬—800萬,約占全國勞動力的一半,法國失業者也曾達到半數。[9]然而,即便如此,英國投保失業保險的勞工人口也不到60%,德國的失業參保率在40%以上,歐洲其他地區失業保險的人數不過1/4。[10]嚴峻的失業形勢沖擊著歐美工業國家的政局,資本主義世界儼然岌岌可危。但是,社會崩潰卻并未發生,有學者認為“是各國在大蕭條之后紛紛設立了社會福利制度的緣故”。[11]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到20世紀70年代初,是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黃金時期。很多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著名的貝弗里奇報告和福利國家理論的指引下,建立了“福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政府財政支出增速普遍高于經濟增長速度。到了20世紀70年代,通貨膨脹加劇、失業人口繼續擴大、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以及社會保險和福利項目增多、待遇水平不斷上漲,“福利國家”政策已經超出了經濟發展的承受能力,一系列社會問題逐漸顯現,最終各國開始走上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之路。
四 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理論基礎
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發展離不開人類對理想社會的思考,這些思想的火花最終演化成為豐富的社會保障思想。
(一)傳統社會保障思想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特殊環境促成了中國天文地理、哲學社會的飛躍發展。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孔子“平均、仁愛、富民、大同”的思想,是集中國古代社會保障理論之大成。《論語·季氏》記載:“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他將社會安定和平均聯系起來,以此解除貧困者的生存困難。《禮記·哀公問》曰:“古之為政,愛人為大。不能愛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士;不能安士,不能樂天;不能樂天,不能成其身。”《論語·公冶長》載:“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孔子從“仁”的觀點出發,提倡濟眾助人和對老幼的照顧。“大同”社會是孔子社會保障思想中最核心、最具價值的內容,《禮記·禮運》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孔子主張共同勞動、共同消費,富貴共有、老幼共擔的思想,是對中國早期社會福利目標的高度概括。
我國古代道家的杰出思想家老子提出“小國寡民”的思想,“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雖然存在局限性,但飽含對人民衣、食、住、行進行基本保障的先進思想。同樣還有東晉《抱撲子》記載鮑敬言的話,他指出遠古之世,人們本無尊卑,“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安居樂業。《孟子·滕文公上》里記載了孟子關于“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的思想。莊子“至德之世”里提出“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財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來,飲食取足而不知其所從”,這些思想家推崇的理想社會是中國最早的社會保障思想的根源。
中國傳統社會保障思想在近代也得以延續,如洪秀全關于“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平等平均的理想社會;康有為構想的“公養”“公教”“公恤”的大同社會;以及孫中山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闡述的“民本論”下的社會福利主張,認為國家應該運用其自身力量保障工農基本的社會福利,并提出了“進化之動力在互助而不在競爭”的觀點,都成為中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重要理論基石。
西方社會關于社會保障的思想源遠流長。西方智者柏拉圖在《理想國》中主張公正原則,消除暴力和貧困,講求思辨、精神與物質世界的統一,并以此實現平等和社會秩序的和諧。之后,又出現了一些極具代表性的社會主義思想家,如英國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里提出,以公有制和平等原則建立的空想社會主義;意大利康帕內拉的《太陽城》同樣描述了一個沒有剝削,沒有私有財產,產品按需分配的理想國家;還有圣西門、傅立葉、歐文批判的空想社會主義,意圖建立人人勞動,男女平等,免費教育,工農結合,沒有城鄉和勞動差別理想社會以保障公民生產生活。這些思想里互助和財富公平分配的思想可以被視為福利國家社會保障體制的思想理論淵源。
(二)19世紀初社會保障思潮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發展需要依賴于國家的經濟干預,這是過去上百年的時間里許多經濟學派共同的理論觀點。19世紀70年代,德國新歷史主義學派提出福利國家理論,主張國家干預經濟,興辦公共福利事業以緩和階級矛盾,是第一個系統闡述社會保障思想的學派。代表人物施穆勒主張對各種制度和有關法律進行改革,同時要推行廣泛的社會政策,其目的在于促使財富生產和收入分配合理化,以滿足公正及道德完善的需要。[12]瓦格納也強調政府干預,主張對銀行、保險等行業實行國有化管理,建立強制保險制度并推行社會化計劃;他還認為,社會救濟是社會改良的主要支柱,應該通過國家的社會保險措施使國家的統治介入個人消費領域。[13]新歷史主義學派提出的這些福利國家理論,不僅為德國最早推行社會保險制度提供了依據,促使德國政府通過立法建立起強制性的、繳費義務和受保障權利對等的社會保障體系,而且更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舉辦社會保險,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方向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19世紀70年代社會保障體系,英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在其所作的演講《工人階級的未來》(The Future of the Working Class) (1873)中,關于“必須幫助工人階級穩步地變為體面的紳士”的想法就已經涉及了社會權利問題。[14]1884年1月,戴維森、悉尼·韋伯夫婦和文學家肖伯納在倫敦成立知識分子團體費邊社。[15]他們認為,社會主義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這種變革只能是群眾心理緩慢地、逐漸地向著新的原則的轉變,社會改革才能一點一滴地實現;一切重大的社會根本改革,必須是民主主義的、合乎道德的、符合憲法的、和平的變革,他們反對激進的、暴力的手段達成改革社會的目的。費邊社不遺余力地向社會宣傳他們的主張,最終促成了英國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資源的社會管理、以累進稅縮小貧富差別、整頓教育等多項國家立法。19世紀80年代,韋伯夫婦撰寫了大量的文獻論著來闡述社會改良主義思想,這些思想不僅為費邊社會主義提供了理論和政策基礎,而且對英國和國外的社會思想和工人運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三)現代社會保障思想
進入20世紀,西方各國的社會福利體系不斷發展,逐步形成了頗具特色的福利經濟學。代表人物庇古在其著作《財富與福利》(1912)和《福利經濟學》(1920)中的觀點是:社會經濟福利在很大程度上受國民收入總量和國民收入在社會成員之間分配情況的影響。提出國民收入總量越大,社會經濟福利就越大;國民收入分配越是平等化,社會經濟福利也越大。根據邊際效益遞減,他認為合理的財富轉移機制可以在社會財富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實現社會福利總量的增加。因此,國家應該通過向高收入階層征收累進所得稅和遺產稅的再分配政策,實現全社會收入均等化。
1936年,凱恩斯在其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從有效需求的角度出發,認為只要設法提高資本和居民的有效需求,便可刺激投資增加、生產增加、供給增長,從而實現充分就業,走出經濟危機。對于如何提高資本的有效需求,凱恩斯認為應該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各種福利設施建設,刺激資本投資熱情;對于提高居民有效需求的建議是刺激人口自然增長率回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說產生于19世紀80年代末的費邊主義和20世紀20年代的舊福利經濟學,是福利國家理論在德國以外的地區的擴張和發展,這些理論體系為“福利國家”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那么20世紀30年代的凱恩斯主義直接催生了“福利國家”制度的建立。
1941年,英國人威廉·貝弗里奇就英國的社會保障建設進行構思設計,最終形成了《貝弗里奇報告——社會保險和相關服務》。報告繼承了新歷史學派理論有關福利國家的思想,從英國現實出發,設計了一整套“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國家的建設藍圖。報告認為社會保障制度既要滿足全體居民不同的社會保障需求,也應確保每一個公民的基本生活。因此,報告以社會保險為核心內容,為公民提供9種社會保險待遇,以及全方位的醫療和康復服務;以社會救濟為補充,保護因各種社會風險導致的每個貧困成員。基于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報告中建議實行繳費型社會保險,并在繳費標準、待遇支付上實行統一標準,落實適當的最低標準。認為政府要統一管理社會保障工作,通過社會保障實現國民收入再分配,提供各項社會服務并努力促進就業等。貝弗里奇報告被認為是社會保障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影響了英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和發展進程,是福利國家的奠基石和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