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社會保障實務
  • 劉華主編
  • 842字
  • 2021-10-20 20:10:11

第二節 社會保障的概念

一 社會保障的辭源

社會保障的英文為Social security,是美國于1935年制定的《社會保障法》中首次提出的。到了1941年,《大西洋憲章》(Atlantic Charter)中兩次提及社會保障或生存保障。[1]1944年,第26屆國際勞工組織大會發表了《費城宣言》,大會承認國際勞工組織在世界各國推進各種計劃的莊嚴義務,以達到:充分就業和提高生活標準、擴大社會保障措施以確保所有需要此種保護的人得到基本收入、提供完備的醫療、充分地保護各業工人的生命和健康等,這是國際組織首次在正式文件中使用“社會保障”。隨后在1948年12月聯合國大會表決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中指出:每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員,有權享受社會保障,并有權享受他的個人尊嚴和人格的自由發展所需要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各種權利的實現……“社會保障”得以引用。1952年,國際勞工組織在日內瓦舉行的國際勞工會議上通過了102號文件,即《社會保障最低標準公約》,這標志著國際性社會保障文件的誕生,它被視為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里程碑。

我國1986年第六屆人大第四次會議通過的第七個五年計劃中首次使用“社會保障”一詞,并定義:國家和社會通過立法,采取強制手段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形成社會消費基金,對由于年老、疾病、傷殘、死亡及其他災難發生而使生存出現困難的社會成員,給予物質上的幫助,以保證其基本生活需要的有組織的措施、制度和事業的總稱。

二 社會保障的概念

在現代社會中,社會保障制度是以國家或政府為主體,通過強制手段對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或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生活發生困難的社會成員給予物質幫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可以說,社會保障制度是目前世界各國應對社會風險的最有效工具之一,其根本目的就是以國民收入的再分配,消除兩極分化,抵御社會風險,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最終實現社會經濟繁榮。國家和政府作為社會保障的主體,應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權利,保證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生活困難的社會成員有權利從政府和社會獲得相應的物質幫助。國家關于社會保障的相關法律,也已成為社會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州市| 武乡县| 麟游县| 百色市| 常德市| 百色市| 长海县| 外汇| 普格县| 进贤县| 历史| 高陵县| 南川市| 铁岭县| 元氏县| 常德市| 海门市| 吉安市| 沂水县| 南川市| 增城市| 乌什县| 二手房| 离岛区| 二手房| 庆阳市| 萨迦县| 鲁甸县| 修文县| 潮安县| 修武县| 翼城县| 阳高县| 永靖县| 青浦区| 张家界市| 化德县| 永修县| 冕宁县| 新民市| 屏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