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保障實務
- 劉華主編
- 1916字
- 2021-10-20 20:10:11
第四節 社會保障制度的功能
社會保障的根本原則是保障社會公平,使所有社會成員效用最大化。經濟學家庇古教授在《福利經濟學》一書中指出:“社會保障政策可以擴大一國的經濟福利,因為窮人得到效用的增加要大于富人效用的損失,使社會總效用增加。”
一 保障公民基本生活
我們常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人生最大的悲歡離合莫過于生老病死,最大的風險不外乎幼無所長、壯無所用、老無新養、病無所護。沒有社會保障,所有依賴于自然界和社會關系而存在的人,在遇到天災人禍的時候就缺少自保的能力和手段,面對生老病死時顯得無能為力。宋朝著名詩人陸游在《聽雨》中“老態龍鐘疾未平,更堪俗事敗幽情”的描寫,正是無數老年人生活困境的寫照。任何社會都有因先天性疾病、殘障或各種原因導致的無依無靠者需要社會救助。國家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免除勞動者的后顧之憂,既是社會保障最核心的功能,也是國家和社會應該承擔的責任,是人權保障的重要內容,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如今,社會保障已經成為國際公約和絕大多數國家法律明確規定的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
二 穩定社會公共秩序
19世紀末德國之所以最早建立社會保險體系,除了工業革命形成的經濟基礎和新歷史主義學派帶來的理論支撐外,也是維持德意志統一、緩和工人階層斗爭的必然選擇。20世紀初,歐洲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紛紛效仿德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也是為了鞏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產階級政權,緩和階級矛盾,保持社會穩定。經濟危機中受到重創的資本主義沒有就此崩塌,也是得益于社會保障制度的推行。“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致力于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擴充保險項目并提高待遇水平,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為戰后恢復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都是通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以實現維護社會穩定的根本目的。進入21世紀,社會進步、科技發展,經濟全球化和國家保護主義并存,面對越來越復雜的國際形勢,各國都需要以穩定的政治局面和社會秩序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社會保障制度無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維護社會穩定、緩和階級矛盾的“穩定器”。
三 推動經濟健康發展
市場經濟是充滿競爭的經濟,在推動企業規模發展和技術革新的過程中也滋生了市場的周期性風險和勞動者失業。當經濟發展勢頭高漲時,社會保障可以通過調整社會保障費(稅)率、待遇支付標準、保障水平等手段主動地調節社會總需求水平,減少經濟波動。國家還可以通過生育、撫育子女和教育津貼等形式對勞動力再生產給予資助,以提高勞動力資源的整體素質。社會保障制度中的失業保險幾乎都包含了職業培訓、在職教育等內容,是改善就業結構,提高勞動者技能,穩定就業的重要手段。即便市場經濟狀況良好,失業保險補償和再就業培訓都可以為產業結構調整或技術優勝劣汰提供支持,有效地緩解企業壓力,維護經濟穩定。當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時,或者因為喪失經濟收入或勞動能力陷入貧困時,失業保險、社會救助能維持勞動者自身及其家庭成員的基本生活,有效提高社會購買力,推動經濟復蘇。此外,社會保障基金的長期積累和投資運營有助于完善資本市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澳大利亞、加拿大、智利、丹麥、芬蘭等國的養老基金占GDP的比重不斷上升,其中加拿大比重已經上升到83.439%、智利為69.645%、丹麥為44.858%。這意味著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經濟持續增長帶來的繁榮與養老基金投入到資本市場緊密相關。[16]
四 維護社會公平
聯合國《人權宣言》中有關“福利條款”對這一權利進行了明確規定,如第22條提出:“每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員,有權享受社會保障,并有權享受他的個人尊嚴和人格的自由發展所必需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各種權利的實現。”國家和社會有責任公平地保障每一個公民的基本生存權利,這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首要目標。為此,各國規定符合法定條件的社會成員都屬于制度的保障對象,對公民因意外災害、失業、疾病等造成生活困難時都能給予公平公正的補償或賠付;規定公民都有平等的享受教育、健康和最低生活保障的權利;明確了公平的醫保、教育、失業等的參保、報銷和救助標準。社會保障是市場經濟國家保持社會公平的一個重要手段,全體制度覆蓋人群本著權利義務對等的原則參保繳費,不僅能擴大基金規模,應保盡保,而且也能發揮國民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使社會成員風險共擔,減少差別,縮小貧富差距,緩解社會矛盾。當然,社會保障是效率與公平兼顧的制度,對于補充性保險保障較少的低收入階層和弱勢群體有傾斜性的保護。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社會保障的內容在不斷擴充,功能也越來越強大。為全體成員提供更廣泛的津貼、福利設施和公共服務,也使人們盡可能充分地享受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果,不斷提高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