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敬璉集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組編
- 1248字
- 2021-09-28 16:09:29
二
現在的問題是,在我們這里,常常把上述兩種不同的“兩權分離”混在一起了。這樣一來,在講如何在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企業中實現“兩權分離”時,就不免發生混淆乃至混亂。
例如,對于國營企業承包經營的經濟實質的解釋,我覺得就有這樣的問題。因為,同樣是肯定承包制乃是實現“兩權分離”的好形式的經濟學家,對它屬于哪一種意義上的“兩權分離”,也有很多相同的認識。
有的經濟學家認為,這種承包制的實質是,發包者(國家)保持著法律上的所有權,即取得上繳稅、利的權利,承包者(集體或個人)則在承包期中實際占有、使用和支配生產資料。顯然,這里所說的“兩權分離”,是第一種意義上的。然而,由此也就產生了一些需要研究的問題。首先,在這種情況下,經營者是否也是一個獨立的所有者或馬克思所說“經濟上的所有者”呢?既然用第一種含義的“兩權分離”來解釋承包制,就不能不承認承包者在承包期間是財產實際上(經濟上)的所有者。然而這樣一來,又等于否定了在企業內部存在所有與經營的“兩權分離”。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有的經濟學家明確地把國有企業承包制解釋為“兩權在國家一級分離,在企業一級重新統一”。我覺得,后一種說法由于邏輯一貫地使用第一種意義上的“兩權分離”,就使問題明晰得多了。它說明,在國有大企業實行承包制的場合,經營者并不是所有者的雇員,而是借入資金從事獨立經營的所有者,從而應對經營的后果負完全責任,即直接負盈和負虧。然而這又產生了一個問題,即這種經營形式是否適合于社會主義的大企業?我國的經營者是否有能力來承擔這種大企業的虧損?從現代大生產的發展歷史和我國個人財產的實際狀況看,答復恐怕都只能是否定的。
另一些經濟學家則用第二種意義的“兩權分離”來解釋現行的承包制。他們說承包者并不擁有所有權,而只是受托進行經營,按經營情況取得獎勵,因此,它既不影響以國家為代表行使的全民的所有權,又能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這種解釋的優點是,它更符合于現代大經濟對企業經營機制的要求。但是,它又與我國目前不少地方承包制的實際做法有一定差異。例如,現行制度規定:(1)在承包合同規定的承包期,承包者對于資產具有完全的支配權。在此期間,無論經營者實際表現出來的經營能力如何和盈虧多少,出包者(所有者)都不應加以干涉,更不能終止承包合同;(2)承包者要以自己的私人財產擔保,直接承擔虧損責任(雖然承包者的財產往往不過幾萬元,實際上無法抵償通常擁有幾百萬元、幾千萬元資產的國有企業可能發生的虧損)。這些做法,都是與現代大公司即第二種意義上的“兩權分離”的通常做法不相一致的。在現代大公司中,對雇來的經理絕不會采取這樣的做法,事實上,沒有哪一個大公司敢于把自己的巨額財產長期“包”給一個雇來的經理人員去全權處理,也不會在此期間不對公司的經營和財務情況進行嚴密的監督,不會在已經出現嚴重經營失誤跡象的情況下由于經理“任期未滿”而不予撤換,而只是在破產以后才對經理提起訴訟,讓他用家產來抵償。所以,用第二種含義的“兩權分離”來說明承包制,也有與實際不相吻合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