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敬璉集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組編
- 3293字
- 2021-09-28 16:09:28
二 對“雙軌制”利弊的分析
雙重定價體制的并存表明原有的僵化價格體制已經被突破,從而給經濟生活帶來了新的活力。贊成長期保持“雙軌制”的人們認為,它的積極作用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有利于增加供給,緩和供求之間的矛盾。
那些原來完全按照指令性計劃進行生產和銷售的企業,現在有了對計劃外的那部分產品進行自產自銷的權力,這就大大地鼓勵了企業增加生產的積極性。因為這時價格部分地成為調節企業行為的參數,許多企業千方百計地挖掘潛力,多方籌集資金,進行技術改造,擴大生產能力,使原來一些供應緊張的產品增加了生產和供給,減輕了短缺的程度。這對于供給的價格彈性較高的產品,如小窯煤,表現得尤為明顯。近兩年來我國煤炭生產以每年8.35%的速度遞增,主要得益于小煤礦的增產。由于供求矛盾的緩和,計劃外價格呈現下降的趨勢。例如,1984年江蘇省計劃外煤炭的價格曾高達每噸150—200元,隨著生產和供應的增加,價格已下降到80—120元一噸。雙重體制打破了原有體制的僵局,部分地改變了原有體制下“為生產而生產”的局面,有利于搞活流通,促進生產和需要之間的銜接。
第二,有利于節約使用資源和提高企業管理人員的水平。
在原有體制下,指令性計劃的生產任務要以國家以低價供應相應的物資為條件,企業對節約使用資源缺乏內在的動力。我國原材料、燃料消耗系數很高,固然同工業技術水平低有關,但價格偏低則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落后和助長了浪費。我國能源、原材料的計劃內出廠價同國際市場價格相比,明顯偏低,其中,洗精煤價格只有國際市場價的45%,原油為30%,鑄造生鐵70%,普碳鋼材60%,計劃外高價能源和原材料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相近或者高于國際市場價格,因此,對于用戶來說,就必須精打細算、千方百計地節約使用原材料和能源,或在尋找代用品上狠下功夫。據對300個使用鋼材企業的典型調查,在開始實行雙重體制的1984年,萬元產值的鋼材消耗量比上年下降了18%。這顯然同這些企業增加了節約使用鋼材的內在動力有關。這對于企業管理人員來說,特別是對那些習慣于傳統運行機制的管理人員來說,也是一種訓練的機會,使他們能夠逐步地了解和熟悉市場運行的規律性,提高經營管理的水平。
然而,持有不同意見的人們認為,以上兩點好處,嚴格地說,并不是“雙軌制”本身固有的,而是由于價格提高、克服了價格低于均衡價的扭曲帶來的。所以,“雙軌制”的真正優點只在于:
第三,有利于減少阻力,在力圖保持指令性計劃的習慣勢力仍很強大的情況下從舊體制上打開缺口,擴大市場機制的作用。
前已說明,在1982—1984年期間,在中國占優勢的觀點是:保持指令性計劃的主導地位,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大事。“雙軌制”在原有體制不可能立即廢止的情況下,保留部分指令性計劃,使這部分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繼續按原有軌道運行,并通過計劃價格來維持原有經濟利益格局不變,同時,又使計劃外的那部分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納入有調節的市場的運行軌道,并通過反映市場規律的價格局部地調整了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如原有體制下礦產品的價格偏低、加工工業產品價格偏高這種不合理的經濟利益格局得到了部分的調整,使某些虧損行業開始贏利,使不合理價格結構下苦樂不均的狀況有所緩和,并帶來前面兩種好處。
總之,采用“雙軌制”的過渡辦法能分散改革的風險,使改革易于推行。因此,這種做法得到國外某些經濟學家的肯定。例如,W.布魯斯原來根據東歐的經驗,認為局部改革的做法是不可行的,但在1985年舉行的“宏觀經濟管理國際討論會”上,他根據中國的經驗肯定了這種做法的可行性。他說,在從配給制向商品經濟體制過渡的階段,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在消費品方面曾實行過雙重價格,但中國在生產資料方面也實行了雙重價格,這可能是一項有益的發明創造,它是從舊體制進入新體制的橋梁,可以使行政的直接控制平穩地過渡到通過市場進行的間接控制。[9]
然而,價格的“雙軌制”作為雙重體制的集中表現,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它的消極方面。正如趙紫陽總理最近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關于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報告》所指出的:“在我國的改革中,舊體制的消亡,新體制的形成,都只能是逐步的,都需要時間。改革必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兩種體制同時并存,交互發生作用,新體制的因素在經濟運行中日益增多,但還不能立即全部代替舊體制,舊體制的相當部分還不能不在一定的時間內繼續存在和運用。這就決定了改革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種種問題和矛盾復雜紛呈的局面。”這些矛盾在中國經濟生活中的主要表現是:
第一,造成企業行為的雙重化,影響國民經濟計劃的完成。
由于同一種產品的計劃外價格和計劃內價格相差懸殊,企業作為生產單位和銷售單位,總是力爭壓低指令性計劃指標,以便把多余的生產能力用于生產計劃外的產品,作為原材料的購買和使用單位,則力爭多的計劃統一分配物資的指標。而且在計劃執行中,物資通過各種渠道從計劃內流向計劃外,企業間合同兌現率下降,沖擊計劃的實現。據統計,1985年第一季度,全國18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16種沒有完成合同,其中,鋼鐵欠交51萬噸,煤炭欠交298萬噸,水泥欠交47萬噸,影響了若干重點生產企業的生產和若干重點建設項目的施工。[10]這種情況至今沒有顯著改善。
第二,造成衡量企業經營狀況和對它們進行獎懲的標準紊亂,使企業經營核算制度無法建立。
對于各個不同企業來說,計劃內和計劃外的分配比例并無科學根據,只能按照基數法來確定,結果原來經營得好的企業計劃基數高,從計劃外高價得利少,原來經營得不好的企業計劃基數低,從計劃外高價得利反而多。而且,只要多得到一噸低價鋼材,就無異于取得近千元的補貼,而調撥轉自銷,就可輕而易舉地使利潤率加倍。這就使企業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改善經營、降低消耗上,而是采取一切手段爭投入指標,壓產出指標。這就是說,在“雙軌制”下,難以形成統一的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從而使企業難以在同等的價格條件下開展平等的競爭。在這種情況下,考核企業經營管理好壞的標準也發生紊亂,無論是產值、銷售額還是利潤等評價標準,都不免失真。
第三,給倒手轉賣、牟取非法利潤提供了條件,敗壞了社會風氣,腐蝕了干部隊伍。
計劃內外的巨大價差,給近年來迅速增加的非法套利活動提供了溫床,大量利潤在流通領域中被不法分子所獲取。他們內外勾結,取得調撥物資,然后低價進、高價出,牟取暴利。1985年卡車價差最大時,倒賣一輛載重4.5噸的卡車就可以成為“萬元戶”。所以,我們時常可以在中國報刊上看到某投機倒把集團靠轉手倒賣緊俏物資獲得幾萬、十幾萬、幾十萬元暴利一類報道。在1984—1985年的短時間中,全國辦起了約20萬家“公司”,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一無資金、二無場地設備、三無確定的業務方向,專靠倒賣牟取暴利。
第四,導致資源的不合理配置,降低了社會經濟效益。
在資源的配置和利用上,雙重體制既有如前所述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計劃外產品的高價必然刺激某些短缺物資的增產,有利于部門間結構的合理化,但同時又刺激了一些低效率的小規模企業的高成本生產,造成資源的不合理使用,導致規模經濟效益下降。近年來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在增加生產、擴大就業、拾遺補闕等方面起了不少積極的作用,但也發生了以小擠大、以落后擠先進的問題。一些小企業同大企業爭原料、爭動力,結果發生消耗高、效益差的小電爐、小軋鋼廠大量發展,消耗低、效益高的大電爐、先進軋鋼廠卻因原料、能源供應不足而生產能力放空的怪事。所以,世界銀行的G.蒂德里克(Gane Tidrick)在考察了數十個工業企業以后得出結論:中國存在的多重物資供應體制和多重價格雖然提高了供給的靈活性,增加了企業自主權,但是并沒有提供一種有效的市場機制控制的替代辦法,因而不免付出極高的資源代價。[11]
總之,在我們看來,雙重定價體系和“一物多價”制度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不失為一種向市場體系過渡的有益的方式,然而它的長期延續,卻是弊多利少的,搞得不好,甚至會成為進一步改革的障礙。這是因為,價格是商品經濟中的基本參數,當這一參數處于嚴重扭曲的狀態下,不僅整個經濟系統由于實際上不可能建立有效的市場機制從而無法有效地運行,而且,其他的調節參數,如利率、稅率、匯率,也由于缺乏合理的價格基礎而難以制定和運用,因而也不可能進行以間接調控為主的宏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