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敬璉集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組編
- 3127字
- 2021-09-28 16:09:28
三 對可能解決辦法的分析
究竟如何對待上述令人煩惱的摩擦和弊病呢?這是所有關心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人們面臨的尖銳挑戰。人們提出了多種多樣的解決辦法,歸納起來,大體有以下三類:(1)實行重新集中化,回到原有體制,至多在占主導地位的命令經濟的旁邊,保留一小塊“市場調節”和多少具有靈活性的價格的活動場所;(2)立即結束雙重體制,消除舊價格體制的殘余,一舉實現定價機制的完全自由化;(3)把雙重體制當作從舊體制向新體制轉換的過渡階段,逐步地轉入新體制的運行軌道。雖然在目前的雙重體制下,回到舊體制去的危險是始終存在的,但是至少在目前還沒有人公開地提出第一種意見。至于第二種意見,由于在短期內消除舊體制的一切因素是明顯不可能的,因此,似乎也沒有人明確提出。這樣,留下來有爭論的問題就只在于實現過渡的方式和速度了。在目前,主要存在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被稱為“盡快過渡論”。例如,有作者認為,“雙軌制弊大于利,應盡早過渡”[12]。也有人從目前城市經濟中占支配地位的還是舊體制,新體制由于配套不足無法有效運轉立論,認為“近年來經濟波動的體制根源在于新舊兩重體制的相持狀態”“根本改善的出路……就在于打破新舊體制相持的狀態,使新經濟機制能較快發揮主導作用”[13]。持這種觀點的人們認為,在目前這種舊體制只是被打開了若干缺口,新體制還不能作為一個系統有效地發揮作用的條件下,存在著經濟波動加劇和走回頭路的嚴重危險,因此,應當力爭早日打破目前這種雙重體制相持、雙軌價格交錯的困境,使新的經濟機制盡快地起主導作用。實現了這一點,雖然并不意味著雙重體制并存的局面的結束,但是由于市場機制能夠發揮它的功能,而會使經濟發展和經濟改革進入互相支持、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他們主張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建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建立競爭性市場和建立間接調控體系等三個互相聯系的方面,有步驟地進行同步配套的改革。其首要步驟,則是在較短的時間內初步理順價格,同時建立起新的財政體系和金融體系的框架。
相當多的人認為前一種想法過于理想化。他們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市場發育程度低下的發展中國家,不能追求雙重體制很快過渡到單一的商品經濟軌道上去。因此,他們主張采取“走小步”“漸放漸調”,比如說,每年將放開價格由市場調節的物資數量增加10%—20%,同時對計劃價格作少量的調整。這樣,可望在5—10年的時間內實現價格體系的合理化。
支持這種觀點的有多種論據,其中包括:應當保持前幾年改革戰略的延續性,而不應在沒有充分把握的情況下,走一條“大配套”改革的新路子;“雙軌制”增加供給、搞活市場的積極作用正在發揮,沒有必要過早地加以改變;“雙軌制”提供了一種形式,“使得在整個龐大的運行體制轉換結束之前就能解決企業的不平等的‘種姓制度’”,保證“企業掙脫行政隸屬和等級差別的羈絆”[14];等等。不過在我們看來,最有力的論據還在于,目前的經濟情況不允許采取大的改革動作,在短期內實現由舊體制占主導地位到新體制占主導地位的過渡。正如劉國光所說,“要實現這種過渡,首先還是要解決國民經濟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宏觀平衡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不論是計劃體制的雙軌制,物資流通體制的雙軌制,以及集中反映這兩者的價格雙軌制,都不可能消失”,而由于“上述宏觀平衡問題一時難以徹底解決……雙重體制向單一新體制的過渡以及雙軌價格向單軌的新價格體系過渡的時間恐怕很難如中外經濟學者所希望的縮得很短”[15]。
以上分析無疑反映了當前中國的實際情況,其可以商榷之處在于:宏觀平衡問題,即總需求膨脹,以致大大超過總供給的情況是不是注定不能解決。我們知道,在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下,確如J.科爾奈所說,存在著“擴張沖動”“投資饑渴”和“消費饑渴”,因此,“短缺”和需求膨脹乃是內在于這種經濟的傾向。但是,這并不等于說,在一定的時限內,政治和經濟的領導對于控制需求和改善供給是完全無能為力的。從中國的歷史看,為了一定目的在一個時期內造成供求大體平衡的狀況,還是可以做到的。多次“增產節約運動”和“經濟調整”都起了這樣的作用。就拿最近時期的一個實例來說,1981年的經濟調整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就造成了“買方市場”次第出現的局面。[16]只不過由于種種原因,我們沒有能夠抓住這種有利條件進行大步的配套改革,坐失了良機。至于從1984年下半年開始、至今后果還沒有完全消除的那次消費和投資的膨脹,一方面固然是受到內在于舊體制的“消費饑渴”和“投資饑渴”的推動;另一方面在宏觀決策上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經濟改革的關系[17]以及具體工作上的失誤,卻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可見,如果認識明確,堅決執行“把改革放在首位”,經濟“建設的安排要有利于改革的進行”的方針,采取一切措施“堅持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基本平衡,使積累和消費保持恰當的比例”[18],從而為配套改革爭取到一個較為寬松的環境,并不是絕對難以做到的。
把上面所說的一切概括起來,我們也許可以建議采取這樣的策略:在近期內用一切手段控制總需求膨脹,推出價格改革、財政稅收改革和金融改革的基本措施,初步形成貨物市場、服務市場和短期金融市場的框架,在較短時間內改變雙重體制膠著對峙、新體制不能起主導作用的局面。不過即使到那時,由于中國經濟的落后性和復雜性,舊體制和舊調節方法的某種殘余仍會在一定范圍內長期保存。只有經歷較長時間,逐步完善新體制,使之能夠漸次完全取代舊體制的功能,才有可能從根本上結束雙重體制并存的局面。
[原載《吳敬璉文集》(上),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年版]
[1] 這是本書作者和趙人偉提交的1986年10月在美國紐約州阿登別墅召開的關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國際討論會的論文。英文載《比較經濟學》,1987年9月。
[2] 吳敬璉:《城市改革的關鍵是搞活企業》,載《世界經濟導報》,1984年9月24日。
[3] 郭樹清、劉吉瑞、邱樹芳:《全面改革亟需總體規劃》。這是一份給國務院領導的建議書,后來載《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85年第1期。
[4] 華生、何家成等:《論具有中國特色的價格改革道路》,《經濟研究》1985年第2期;劉國光等:《經濟體制改革與宏觀經濟管理——“宏觀經濟管理國際討論會”評述》,《經濟研究》1985年第12期;華生、何家成等:《經濟運行模式的轉換——試論中國進一步改革的問題和思路》,《經濟研究》1986年第2期。
[5] 樊弘:《關于社會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問題》,載《經濟研究》1959年第2期。
[6] 薛暮橋:《關于調整物價和物價管理體制的改革》《價格學會要認真研究物價漲落的客觀規律》,載《薛暮橋經濟論文選》,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 《紅旗》雜志編輯部:《〈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文集〉前言》,載《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文集》第1輯,紅旗出版社1982年版。
[8] 載《經濟日報》1986年2月26日。
[9] 轉引自劉國光等《經濟體制改革與宏觀經濟管理——“宏觀經濟管理國際討論會”評述》,《經濟研究》1985年第12期。
[10] 載《人民日報》1985年6月4日。
[11] G.蒂德里克:《中國國營工業的計劃與供給》,載陳吉元、G.蒂德里克編《中國工業改革與國際經驗》,中國經濟出版社1985年版,第185—228頁。
[12] 趙林如:《關于價格改革的幾個問題》,載《經濟工作者學習參考資料》1986年第7期。
[13] 吳敬璉:《經濟波動和雙重體制》,載《財貿經濟》1986年第6期。
[14] 華生、何家成等:《經濟運行模式的轉換——試論中國進一步改革的問題和思路》,載《經濟研究》1986年第2期。
[15] 劉國光:《我國價格改革的一些情況和問題》,載《財貿經濟》1986年第5期。
[16] G.蒂德里克的前揭文章對這一情況有很好的描述與分析。
[17] 總結這方面的教訓,198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對于如何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改革的關系,有很好的分析。
[18]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建議》(1985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