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敬璉集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組編
- 2967字
- 2021-09-28 16:09:26
改革的初戰階段尤其需要注意保持寬松的經濟環境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以后,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在這種條件下,有的同志開始認為,既然發揮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活力的主要障礙——封閉僵化的舊體制已被打破,新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體制正在建立,我們就已經有實際的可能在全面展開經濟改革的同時,大大加快工農業和其他各項事業的發展,大量增加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度提高人民的消費水平。我以為,這種看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毫無疑義,從長遠來看,經濟改革必將大大完善我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使生產力得到大解放。但是,從開始改革到改革顯著收效,有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差。在改革的初始階段,一方面,改革在提高經濟效益、增加收入方面的效果還沒有充分顯現出來;另一方面,經濟改革的實施卻需要立即支付一定數量的資金,主要因為改革意味著大規模調整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為了保證在這種調整中絕大多數人受益,國家不能不支出相當數量的資金。這兩方面的因素加在一起,就容易在改革起步時出現有購買力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大大超過商品供應的增加的情況。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就會使剛剛出現的有限的買方市場得而復失,對新經濟機制的有效運行造成困難。面對這種局勢,我們有兩種可能的選擇:或者是在改革之初就把經濟發展的速度搞得很高,基本建設戰線拉得很長,人民的消費水平提高迅猛;或者是在改革開始時采取適當緊縮的政策,保留比較多的財政和物資后備來支持改革。采取前一種做法會使改革遇到困難,采取后一種做法則使改革能夠比較平穩地進行。這個道理,是社會主義各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所反復證明了的。
有的國家從改革的準備階段就注意到了為改革創造和保持良好的經濟環境。例如,匈牙利1968年的改革就是這樣。1966年5月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委員會通過的《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原則》中,設有專章論述如何在改革的準備時期和改革初期為改革創造良好的經濟條件,如何保證生產、流通經營條件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如何保持國民經濟的平衡,并作出了一系列具體的規定。文件指出,新機制的積極影響只能逐漸地展現出來,因此,“為了渡過轉變時期的大小難關,在1966年和1967年就要積累起開始的儲備”。與此同時,“在改行新經濟機制的階段,應該努力使對提高投資的需求保持在與生產能力相適應的水平上。所以,1967年就應該限制新投資項目的開工,應該幫助正在進行的投資項目盡快地竣工,并且要增加現代化的、技術更新的、資金回收快的投資”?!霸谛陆洕鷻C制全面實行的時候,國家預算在投資支出方面,應該厲行節約,投資的銀行貸款總額則需要更嚴格地保持在平衡所要求的限度內?!贝送膺€指出,“在新經濟機制全面推行的時期,最重要的問題是保證消費的市場的平衡,這主要是避免形成通貨膨脹式的物價—工資的螺旋式上升”。實踐證明,以上這些規定,對保證匈牙利1968年改革的健康進行和改革初期的經濟穩定起了很好的作用。
波蘭1973—1975年改革的經驗,也很值得我們注意。波蘭的這次改革是在1971—1975年的五年計劃期間進行的。這次改革未能取得成功,而在那以后,波蘭經濟逐步陷入“深刻的危機狀態”[6]。據波蘭政府的一個正式報告分析,在經濟政策方面造成危機的首要原因,是從該五年計劃第一年(1971年)就實行了所謂“高速發展戰略”?!案鶕@一戰略,當局設想通過更廣泛地利用外國貸款來加緊投資的方法,克服20世紀60年代后期出現的停滯?!迸c此同時,“消費,尤其是實際工資顯著增長。1971—1975年實際工資的增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整個時期中是最高的。結果是多年來投資和居民收入同時以極快的速度增長,超過了創造出來的國民收入提供的可能?!痹谖迥暧媱澋念^幾年,由于連年風調雨順促成的農業豐收,加上因國際上的有利條件,經濟發展得相當順利。但是,由于連年高速發展,在開始改革的當年(1973年)已經出現某些比例失調和緊張的跡象。雖然專家已經對此提出過警告,而且當時失調和緊張程度還不太大,還有可能通過放慢投資、居民收入和外債的增長速度來保持平衡,而不必作絕對的削減,但當局卻沒有采取任何緊縮措施,“相反卻在1974年作出了保持極高的投資速度的補充決定和提前實行原擬在下一個五年計劃實行的提高工資計劃。”“這樣,兩年之后,在1975年和1976年之交,一切病癥都顯露無遺?!痹谶@種情況下,“改革了的體制實際上被廢止,又重新回到高度集中的舊體制”,而這種具有嚴重弊端的舊體制反過來又成為“對經濟形勢惡化產生根本影響的因素”。這兩種因素交互作用,惡性循環,結果使“物質生產減少,生產性資產使用率降低,勞動生產率、勞動紀律以及一般經營效益下降”,終致陷入危機。
有鑒于這些國家的經驗,國外不少研究經濟體制改革的經濟學家主張在改革開始的幾年要有意識地放慢生產增長速度,減少基本建設投資,避免立即大幅度地提高工資和獎金,以便騰出足夠的資金來搞經濟改革,保證改革有良好的經濟環境。
我國的經濟改革是在全國人民正在為爭取財政經濟情況的根本好轉而奮斗的過程中進行的?,F在我國的經濟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目前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還有不少問題,能源、交通和原材料供應仍然緊張,財政還有赤字,需要向銀行透支,因此,不能說爭取全國財政經濟情況根本好轉的任務已經完成。由于財政經濟上存在問題的總根源在于經濟效益太低,而經濟效益低又是由過去僵化和封閉的經濟體制造成的,因此,為了爭取財政經濟情況的根本好轉,治本的辦法是實現經濟體制改革。然而,要使經濟改革的步子邁得較大,國家需要拿出較多的資金。而在當前國家手頭的財政、物資和外匯后備并不寬裕的情況下,如果各方面的支出增加過多、過猛,就會使財政經濟情況不但不能繼續好轉,還有可能惡化。面對著這樣一個似乎封閉的環境,我們只能采取如下的策略來打開一條走向良性循環的通道,這就是:在一切其他方面盡可能地緊縮,全力保證經濟改革的資金需要。國家的財政后備越寬裕,經濟改革的步子越有可能邁得比較大,各方面的經濟關系也就能夠比較快地理順,使財政經濟情況加速好轉,早日進入良性循環。這樣,在開始時好像經濟發展慢了一點,群眾的消費水平提高得也不那么快,但是,由于保證了經濟改革的順利進行,到頭來還是快了,從長期看,人民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實惠。
從這個觀點看來,1984年下半年特別是第四季度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偏大,消費基金增加過猛,行政經費浪費嚴重,信貸失控和貨幣過量發行,對于經濟改革的進行是相當不利的。雖然在1985年年初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投放,加強回籠,反對新的不正之風,強化宏觀控制以后,情況已經有了好轉,但是,市場關系緊張已給當前的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價格改革造成了某些困難,使我們不可能采用步子較大的價格“調”“放”方案,而只能小步前進。
投資膨脹,基本建設規模超過國力,是一種難以在短期內根治的“舊癥”,每當經濟形勢好轉,就容易舊病復發。而在“松綁放權”對企業消費基金的行政控制已經有所放寬,企業財務自理、自負盈虧的制度又還很不完善的情況下,消費基金膨脹,工資獎金的增長超過國力的“新病”又極可能蔓延,從1979年開始經濟改革試點以來,我們已經經歷過幾次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程度不等的膨脹。這種情況說明,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對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控制,都要密切注視經濟形勢的發展,一旦發現異常,就要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