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敬璉集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組編
- 2048字
- 2021-09-28 16:09:26
為什么經濟改革需要一個寬松的經濟環境
我在那篇文章里提到,為了保證經濟改革能夠平穩地進行,首先需要有一個宏觀經濟關系比較協調,市場不太緊張,國家的財政、物資后備比較寬裕的良好經濟環境。
為什么需要這樣的經濟環境呢?從根本上說,這是因為經濟改革的總方向在于改變過去那種排斥商品貨幣關系和價值規律作用的經濟模式,建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使市場機制發揮更大的作用;而市場機制發揮積極作用的必要前提,又是存在一個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買方市場。
研究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經濟學家首先論述了這個問題。布魯斯在系統闡述他所提出的“含有可調節的市場機制的計劃經濟”模式時指出,保證這種模式中“市場機制有效地發揮作用的基本條件”,是“造成一個有限的買方市場”[1]。錫克在《民主的社會主義經濟》一書中提出了市場機制發揮積極作用的七個條件,其中第一個條件就是:一個供給總量比有效需求總量有不太大的超前增長的“買方市場的存在”[2]。
這種意見是有道理的。在商品經濟中,市場機制從兩方面對企業的經營決策起積極作用。一方面,促使生產者努力改進微觀生產結構,以適應市場需要。另一方面,促使生產者努力降低成本,節約資源,以適應市場競爭的環境。這樣,既能增加企業的收益,也符合消費者和整個社會的利益。然而,市場機制要能起這樣的作用,必須以生產者(賣者)之間競爭為前提,因而需要有一個買方市場。如果存在著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生產者就不會感到競爭的壓力,因而也就不會調動起自己的全部力量去改善經營管理和適應社會的需要。
我國經濟學界是在1979年黨中央制定“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以后,在討論調整與改革的關系問題時接觸到這個問題的。當時,一些同志吸收了國外研究的成果,指出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要以國民經濟的調整工作收到一定的成效為前提。這是因為,“在經濟緊張的情況下,分權化的體制改革是不能實現的”。“使社會生產大于社會的直接需要,使商品的供給大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從而建立一個消費者或買者的市場,是正常開展市場調節的一個前提條件。”[3]雖然“建立社會主義的買方市場”的提議引起了爭論,但是到了后來,特別是在1980年年底確定對國民經濟進行進一步調整以后,絕大多數人都同意,在執行“八字方針”的初期,應當采取以調整為重點,并在有利于調整的條件下進行局部改革的戰略;待到主要比例關系大體協調,比較寬松的經濟環境開始出現,才有可能開展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
1984年夏季以來,有的經濟學家從什么是適宜的貨幣供應量的角度對上述分析提出了另一種看法。他們同國外商品經濟相比擬,認為貨幣供應的超前增長是經濟發展本身的要求;在我國經濟的目前發展階段,貨幣超前發行所提供的旺盛購買力是促進生產發展的強大動力。換句話說,如果采取增發貨幣的辦法,創造較現有商品供給量更大的有效需求,就能刺激生產的高速發展。
用增加貨幣供應的辦法創造有效需求,以防止發展的停滯,促進經濟的繁榮,這種理論主張,是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經濟學的主流派——凱恩斯主義的主張相類似的。凱恩斯的主張以及相應的政策,曾經為不少西方國家所采納,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意見。而且,貨幣供應量,從而有效需求的擴大,的確也在一段時間里推遲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或者促成了經濟的較快復蘇,從而有利于經濟增長總趨勢的保持。
但是,這種理論對我國是不適用的。
第一,對于西方有效需求不足的經濟來說,貨幣的超經濟發行可以起到增加有效需求的作用,因而往往可以作為反蕭條的有效措施,阻滯危機出現或刺激經濟回升。然而,我國市場經常存在的是需求大于供給的狀況。對于這種如匈牙利經濟學家雅·柯爾奈所說的“短缺經濟”,貨幣的過多供應只能加劇經濟的緊張程度,并使長期存在的賣方市場難于向買方市場轉化,不利于能夠保證市場機制有效地發揮作用的經濟環境的形成。
第二,即使在西方國家,貨幣過量供應帶來的停滯膨脹和效率下降的弊病也已使許多人認識到,用通貨膨脹維持繁榮是一種飲鴆止渴的辦法。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轉而采取了控制貨幣供應量的政策,率先采用這種辦法的是聯邦德國。1948年,在當時負責經濟事務的艾哈德主持下進行的貨幣改革和有關政策的實施,使聯邦德國只用了短短幾年就從戰后的絕境中恢復過來,并在往后二十余年中實現了持續發展。這在西方被稱為“經濟奇跡”。按照另一位凱恩斯的批評者弗里德曼的說法:“所謂艾哈德的經濟奇跡,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取消了物價和工資的限制,允許市場自由活動,同時嚴格限制貨幣的總量。”[4]日本在1955—1973年經濟高速發展的所謂“起飛時期”,也采取了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保持物價穩定的政策,整個時期日本批發物價的年平均上升率始終保持在1.5%以內。日本中央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鈴木淑夫指出:市場物價總水平在起飛階段的基本穩定,是實現經濟高速度發展的重要條件,如果像有些國家那樣實行通貨膨脹政策,物價總水平上升,就會因為企業不能根據準確的價格信號作出最優的資源配置決策而導致國民經濟整體效益降低,從而無法實現持續的增長[5]。顯然,我們應當從中得到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