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研究意義與主要創新

一 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發展經濟學理論表明,社會經濟資源配置不應以行政區域為疆界,應讓市場機制發揮決定性作用。目前,京津冀職業教育資源存在嚴重失衡現象,教育資源流動存在行政性壁壘和制度性障礙,阻礙了一體化發展進程,影響了職業教育資源利用效率。從京津冀教育事業發展整體考慮,由于民眾承受能力的限制,義務教育資源很難在短期內實現共享,而高等教育已經實現了全國范圍招生,僅由政府部門調控招生指標即可實現均衡發展。因此,唯有打破各種阻礙,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才能實現。在國家促進現代職業教育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宏觀背景下,本書在分析京津冀三地職業教育資源及其利用現狀的基礎上,確立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具體目標、實施內容及實踐模式、有效機制,可有效豐富和完善區域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理論。

(二)實踐意義

京津冀三地具有較強的親緣、地緣、文緣、物緣關系以及彼此之間存在認同感、親和力、內聚力等,實現協同發展可獲取最大的協同效應。黨中央、國務院將京津冀協同發展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為三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機遇。目前,三地政府及相關部門相繼推出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舉措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京津冀協同發展成效最終要落實于、惠及于民眾,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可讓三地民眾產生切實感受。本書以職業教育層次布局、學校布局、專業布局為重點研究內容,可為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提供整體規劃支持,部分內容可直接運用于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實踐。

二 主要創新

本書采取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的方法,試圖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創新。

(一)確立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的理論基礎與歷史淵源

綜合運用職業教育管理學、職業教育經濟學、職業教育社會學等學科原理,明確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理論基礎,力求達到理論指導實踐之效果。通過分析京津冀三地行政區劃史、教育發展史等,確定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的歷史淵源,為傳承與發展奠定基礎。

(二)明確國內外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經驗及借鑒意義

廣泛收集國內外已有的區域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研究文獻及實踐案例,研究發達國家推進區域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具體做法。通過調研我國“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職業教育合作機理與機制,確認區域職業教育一體化的主要特征,明確其對推進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的借鑒意義。

(三)比較京津冀三地職業教育資源及其利用現狀的差異

將職業教育分解為高職教育、中職教育和職技培訓三部分,比較“十二五”期間京津冀三地各類職業教育資源及其利用效率、育人能力等變化情況,明確現有職業教育資源存量以及職業教育發展環境的差異及其成因,確定三地職業教育發展優勢與劣勢以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等。

(四)確定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的內外動因及目標內容

調查京津冀部分職業教育機構負責人,確定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的內外動因及目標定位。分析“十二五”期間京津冀職業教育層次結構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關聯特征,遵循職業教育專業與產業對接原理,提出京津冀職業教育層次結構和專業結構一體化調整以及職業教育資源一體化共享的策略。

(五)提出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的阻力因素及動力機制

立足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現狀,面向三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職業教育機構相關負責人,調查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的阻力因素及阻力強度,明確各阻力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及邏輯關系。在此基礎上,遵循全要素、全方位原則,構建了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動力機制。

(六)提出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的實踐模式和推進措施

針對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現實,構建政府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實踐模式,明確各級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調控職責,細化職業教育機構及各類社會主體的一體化發展責任。基于政府要求、市場需求、民眾訴求,提出推進京津冀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具體措施。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诏安县| 洪泽县| 四平市| 祁阳县| 满洲里市| 双鸭山市| 湘乡市| 江安县| 云安县| 城步| 芜湖县| 格尔木市| 东山县| 柘城县| 纳雍县| 吉木萨尔县| 越西县| 和林格尔县| 山阳县| 镇宁| 崇礼县| 霍林郭勒市| 鄯善县| 承德市| 龙里县| 都江堰市| 澄迈县| 中山市| 宜州市| 安龙县| 荆州市| 错那县| 临沭县| 凤阳县| 德清县| 鹤壁市| 牡丹江市| 姚安县| 寻乌县| 荣成市| 普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