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債權型貨幣錯配視角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研究
- 李雪蓮 董建明 馬馳 廉金鳳
- 3字
- 2021-09-10 18:44:50
1 緒 論
1.1 研究背景
在經濟、金融全球化不斷加深的背景下,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下,貨幣錯配(Currency Mismatches)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只要一國貨幣不能充當國際貨幣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貨幣錯配問題。即由于一個權益實體(包括主權國家、銀行、非金融企業和家庭)的收支活動使用了不同的貨幣計值,其資產和負債的幣種結構不同,導致了其凈值或凈收入(或者兼而有之)存在著匯率風險敞口,對匯率的波動非常敏感。貨幣錯配可分為債權型貨幣錯配和債務型貨幣錯配,當一個權益實體外幣資產大于外幣負債或者外幣收入大于外幣支出(或者兼而有之)時,其貨幣錯配為債權型貨幣錯配,反之則為債務型貨幣錯配。許多經濟學者認為貨幣錯配可能是誘發金融危機最主要的原因之一(Mishkin, 1996;Eichengreen et al.,1999,2003;Goldstein & Turner, 2005;Bunda, 2003)。貨幣錯配風險往往與匯率的調整、變動交織在一起,而匯率的調整及其制度變革又對一國經濟主體以及國際間的福利產生影響。因此,貨幣錯配的存在使新興市場國家在匯率制度選擇的問題上變得更加困難、復雜。
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有所放緩,不利因素增多。2019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五次調降全球經濟增速至3.0%(2017年為3.8%),貿易壁壘上升、貿易和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增加、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特殊因素及結構性因素等都拖累了全球經濟增長。2014年以來,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QE)政策使美元升值明顯,造成國際流動性的緊張。很多國家受到了資本外流和匯率貶值的影響,國內經濟增速下滑,金融市場表現不佳。盡管受美國經濟增長放緩等因素影響,美聯儲于2019年8月開啟了降息周期,但不確定性因素的增多仍阻礙了國際流動性的增加。對于中國來說,經濟正處于“三期疊加”(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特定階段,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同時,中國的經濟發展還受到了來自外部的巨大壓力。2018年起,由美國挑起的中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2019年8月底,美方已經對中國輸美的絕大部分產品加征了關稅,而我國也采取了相應的反制措施。中美貿易摩擦不但會對我國相關的進出口企業造成影響,而且還會影響我國的國際收支,進而影響人民幣匯率以及國內資產價格。從日美貿易戰的經驗來看,美方還可能將摩擦引入金融領域,以期攝取更大的利益。面對來自內部及外部的壓力,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深化改革開放的措施,匯率制度改革和資本賬戶開放是其中的重要內容。而我國存在的嚴重貨幣錯配問題則為匯率制度改革和資本賬戶開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要充分地研究貨幣錯配與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關系,并且基于我國存在著嚴重債權型貨幣錯配的現實國情探討匯率等因素的波動對貨幣錯配的傳導機制及各因素間的協動性關系以及沖擊效果,進而研究貨幣錯配對匯率制度福利的非線性效應,從一個新的視角為我國進一步完善更具彈性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從而提高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福利效應提供決策參考和政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