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社會、經濟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社會發展中依舊存在很多問題,如貧富差距擴大、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緩慢等,尤其是農村發展的落后對國家現代化的束縛日趨明顯,解決“三農”問題已經成為21世紀我國發展戰略的主要目標之一。我國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表明了我國全面建設農村、推進農村健康發展的決心與勇氣,這也體現了“三農”發展的目標性價值理念,既構成了“中國夢”的實質性內容,也體現了社會公正與和諧發展的首要價值。除此之外,農村的發展還具有工具性價值,即可以在整體上帶動國家的發展。農村可以通過勞動、資金、生產要素的提供以及消費市場的擴大、升級來支持整體經濟的發展。

鑒于我國的特殊國情,尤其是在新中國成立伊始,千瘡百孔的社會現實使我國無法在短時間內實現快速、均衡的發展,為此,國家實行了非均衡戰略,通過發展城市經濟來實現國家的基本穩定和發展。這種城市偏向性政策的確適應了當時中國的現實國情,對于國家政權的穩定、人們生產生活的正常進行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長期的城市偏向政策促進了城市發展,卻也造成了農村生產力落后的現實,包括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緩慢、剩余勞動力就業困難等。另外,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人均可支配收入及購買力不足,農村整體的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社會保障范圍較小,生產、生活及教育設施落后,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由此引發社會歧視及社會矛盾升級。

既然農村發展不利的局面是由我國長期實行非均衡戰略所造成的,那么現在的發展就應該從非均衡轉向均衡,通過城市反哺農村來實現社會和諧、全面發展。故而現階段所強調的“三農”問題,是關系到小康社會全面、順利實現的戰略性、全局性問題。無論從理論上還是現實意義上來說,重視并逐步實現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轉變都勢在必行。

經過近些年的努力,我國城鄉統籌發展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二元經濟發展模式尚未徹底轉變,農村發展仍有很多制度上的限制,政府及學術界也都在為探索一條適合中國農村發展的道路而不斷努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對城鄉統籌發展進行了相關研究,嘗試從制度的視角探討城鄉統籌的發展路徑,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

1.1.2 研究意義

1.1.2.1 理論意義

“三農”問題涉及農村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民主、教育等多個領域,也為多學科的介入奠定了基礎,因而也就產生了多種解決對策和發展路徑。其中,統籌發展戰略或路徑是目前最為常見、流行的一種方案。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呢?相關的制度安排和改革措施顯得尤為重要。制度本身可以作為一種稀缺資源,具有成本與收益的要素特質,其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因而,本書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切入,旨在通過理論與實證研究,剖析城鄉二元結構形成的背景及原因,找出羈絆農村發展的制度缺陷,為農村發展提供政策建議。

1.1.2.2 現實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期非均衡發展戰略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造成了當今的“三農”問題,而“三農”問題的解決也必須從制度安排入手,通過政府的介入,并與市場調節相輔相成,才能有效促進農村發展。因此,對農村的相關制度進行重新調整與設計是關鍵。本書通過剖析城鄉統籌發展中制度方面的原因,強調了利益協調機制的作用,在中外城鄉一體化發展對比的基礎上,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制度創新框架與內容,通過戶籍制度、土地制度、就業制度、財稅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調整來推進中國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本書為有步驟地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提供了基礎研究材料,為城鄉統籌發展政策的完善提供了借鑒。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茌平县| 古浪县| 遂宁市| 丹棱县| 会同县| 铁岭市| 余庆县| 丹东市| 资源县| 北碚区| 林西县| 菏泽市| 冕宁县| 永年县| 株洲市| 北京市| 荥阳市| 札达县| 根河市| 五常市| 南阳市| 日喀则市| 沿河| 海安县| 伽师县| 额敏县| 兴文县| 古丈县| 涞水县| 株洲县| 右玉县| 红河县| 海兴县| 邛崃市| 稷山县| 斗六市| 上林县| 佛学| 泸州市| 临清市| 西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