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報告2020:新中國70年經濟增長質量的總結與展望作者名: 任保平 師博 鈔小靜 郭晗 魏婕等本章字數: 2757字更新時間: 2021-09-17 21:00:01
3.4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經驗與教訓總結
到2019年,新中國成立已有70個年頭。通過67年的統計數據,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變化軌跡。通過67年的經濟實踐,本章將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得出的經驗與教訓總結如下。
3.4.1 總體進步明顯,但內部結構性差異依然存在
如果從整個觀察期來看,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進步無疑是明顯的,質量指數從1952年的3.2469升至2018年的8.0486,增長了2.48倍,尤其是進入1995年后,質量指數的增長進入了“快車道”。這充分說明,中國對經濟增長質量的追求,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作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決定、國務院作出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決定、確定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制定“九五”計劃等一系列重大決策是成功的。然而若深入分析經濟增長質量的各個維度乃至維度內的各個指標,我們又可看出在總體指數快速增長背后存在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從圖3-2中可看出,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相當長時期內,經濟增長質量六大維度中對總指數貢獻最大的是穩定性維度,其余維度的貢獻相對較小;自1988年起,各維度間差異逐漸縮小但依然存在;2018年,對總指數貢獻最大的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代價維度得分為1.6664,理論上占據總指數1/6權重的該維度實際貢獻達21%;而貢獻最小的福利變化與成果分配維度得分為1.0395,實際貢獻度僅有13%。即使在各個維度內部,結構失衡也是普遍存在的,如在經濟增長的效率維度中,在觀察期的前半部分主要依賴資本生產率指標的貢獻;隨著資本生產率的下降和全要素生產率及勞動生產率指標的進步,后兩個指標對該維度的貢獻越來越大,資本生產率的貢獻相對變小。總之,經濟增長的效率維度內部失衡是相當嚴重的,其他維度也存在類似情形。
3.4.2 經濟體制環境對經濟增長質量影響巨大
在不同的經濟體制環境下,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表現有著明顯不同,這強烈地反映在我們對經濟增長質量的階段劃分上。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的經濟體制經歷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基本特征是以中央高度集權和政府指令計劃為手段管理經濟,基本方略是重工業優先發展。為此,國家一方面通過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為重工業部門籌集資本,另一方面以嚴格的戶籍制度來控制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但更為重要的是,此時的國家政策奉行“以階級斗爭為綱”,經濟建設并非第一要務。因而總體來說,整風、“五反”“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反右傾”“文化大革命”、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等一系列風波幾乎貫穿計劃經濟時期的始終,這些風波大多嚴重違背經濟規律,不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因此,在計劃經濟時期的1952—1977年,中國的經濟增長質量幾乎沒有增加,更是在“三年困難時期”出現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波動。
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始全面撥亂反正。全會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自此,中國開始了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但由于幾乎沒有可供借鑒的經驗和參照,這種經濟體制轉型也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才確立下基本的方向和目標的。這一過程被鄧小平同志形容為“摸著石頭過河”。直至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國才基本摸清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方向。因此,這一時期可被稱為新舊體制交替期,雖然經濟體制開始了轉型,但新的市場經濟體制尚未根本確立,舊的計劃經濟體制依然存在,導致這一時期的經濟增長質量雖有所增加,但波動很大。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決定,勾畫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建設也逐漸步入正軌,黨和國家也在不斷適時調整方針政策,全面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可以說,此時的中國才真正進入了市場經濟體制時期。加上國家在行政機構、教育、農村、財稅、金融、對外貿易等領域的多項配套改革措施,種種政策措施的共同推動,使得經濟增長質量開始了快速穩定增長。因此,自1995年起,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指數進入了第二階段。
3.4.3 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前文,我們分析了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六大維度的變化趨勢,各維度的變化特征各不相同,但大都有著明顯的長足進步,唯有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維度的增加并不明顯。具體來說,1952年該維度得分1.4659,2018年也僅有1.5446,變化微小,中間也經歷了劇烈的大起大落式波動。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維度如此有限的提升固然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數據所限,本維度僅選擇了衡量產出波動和價格波動的三個指標,其中價格波動就占了兩個,導致價格波動所占權重較大,但其變化趨勢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沒有得到應有的提升。由前文分析可知,穩定性維度之所以變化不大,主要是產出波動和價格波動兩類指標在改革開放前后的相互差異表現所致。這提醒我們:計劃經濟并非一無是處,它也有其相應的優點。在計劃經濟中,商品價格由政府制定,因而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價格的頻繁劇烈波動,但人為制訂的經濟計劃往往容易違背客觀經濟規律,導致產出波動大;同樣地,市場經濟也并非完美無缺,市場失靈是其不足之處。市場經濟能較好地解決經濟運行中的激勵機制問題,可使經濟體迸發出強大的增長動力,國民經濟因而可走上一條快速增長道路,但由于盲目性等缺陷,它也容易使國民經濟陷入過熱或過冷境地,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交替并發,表現為價格波動大。
3.4.4 經濟增長數量與質量間不一致依然普遍存在
前文分析表明,67年間中國的經濟增長數量與質量不一致儼然成為常態,盡管在多數年份不一致系數值并不大。直觀來說,經濟增長數量與質量反映的是經濟增長的不同側面,兩者的衡量指標也彼此不同——在本章,經濟增長數量由真實人均GDP表示,經濟增長質量指數則由多指標合成,因此,除非偶然的巧合狀況,兩者變化不可能完全一致,但這種不一致還有更為深刻的理論與現實原因。任保平(2018)分析認為,經濟增長數量與質量不統一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同樣的經濟增長數量背后是不同的物質和人力消耗;二是經濟增長的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代價不同;三是經濟增長過程的穩定性不同;四是福利分配狀態不同。若要實現二者統一,以下要求必須滿足,包括普惠的社會分配制度、社會福利函數滿足薩繆爾森型、權責明晰的產權制度和促進規模報酬遞增的制度或技術創新。我們認為,中國之所以出現長期經濟增長數量與質量的不一致,根本原因在于新中國成立之后的相當長時期內還未真正進入追求經濟增長質量的階段,現實原因則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實施的違背經濟規律的國家指令和市場經濟體制下中央政府制定的唯GDP式政績觀。與任保平(2018)不同,本章實證結果表明不一致系數小于零的情形占多數,且往往是數量的擴張速度快于質量的提高速度。在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新時代下,必須充分重視經濟增長數量與質量間的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