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瞻奧集:中古中國共同研究班十周年紀念論叢
- 余欣主編
- 3682字
- 2021-10-14 16:36:18
四、多聞天王信仰及“天大王”銜稱的意涵
多聞天王即是“毗沙門天王”(Vai?rava?a Devarāja),屬于佛教所謂護持世間的四大天王之一,因居北方又名“北方天王”。多聞天王作為于闐最主要的護國之神,以其在于闐王統(tǒng)建構(gòu)傳說中的獨特地位,堪稱于闐意識形態(tài)和信仰世界的主尊。約于6世紀初葉,于闐多聞天王信仰傳入敦煌等地,受到河西官民的敬奉。中唐以后及至歸義軍時期,多聞天王信仰在敦煌臻于鼎盛。吐蕃統(tǒng)治敦煌時期,多聞天王仍被普遍尊崇。蓋因吐蕃對于于闐、敦煌等地的經(jīng)略,此一信仰波及吐蕃王庭。根據(jù)PT 131號《贊普愿文》(842年以后),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Glang dar ma,838—842年在位)遇弒以后,處境危困的王妃蔡邦·樊([Tshes pong] 'Phan)、遺腹子奧松('Od srung,譯言“光護”)母子,曾為延續(xù)壽元(sku tse)、命祚(srog srid)以及護佑社稷(chab srid)、境土(khams),以楊柳宮(Pho phrang lcang lo)之主“多聞子”(rNa?thos gyi sras,多聞天王)發(fā)愿盟誓。這件愿文,即是敦煌官民為此舉行法事時的應(yīng)用文本。據(jù)此可知,吐蕃末年贊普嗣位之爭期間,奧松一派確如PT 999號《〈無量壽經(jīng)〉寫經(jīng)帳冊》(844年)第4—7行所示,得到當(dāng)時仍在吐蕃轄下的敦煌官民的政治支持。[1]蔡邦王妃母子所以信重多聞天王,正是因其具有護持國主、國政、國土的神格力量。
根據(jù)PT 1189.r號第12行,達怛、仲云、回鶻諸部,于肅州大云寺(De'i yun zi)之大殿內(nèi),gnam mtho mtha' tshigs bgos //。此處“大云寺”,當(dāng)系武周時期所建官寺。對于最末一句,烏瑞譯作“瓜分上天有限之地”(les zones limites de haut ciel furent partagées),[2]山口瑞鳳譯作“共設(shè)永久之誓”,[3]赤木崇敏先生譯作“領(lǐng)會天空境界”。[4]蓋因語詞譯解上的疑竇,如上三家均未給出確詁。王堯、陳踐先生譯作“以多聞子神起誓”,[5]最合藏文原義和前后語境。這段文字,實際可以釋作rnam thos tha tshig bsgos //,譯言“共以多聞天王證盟”。此處gNam mtho,即指多聞天王(rNam thos [sras],譯言“多聞子”)。多聞天王作為北方護方之神的特質(zhì),正與PT 1189.r號第1行“河西”(Ha se)、第4行“北道”(Byang ngos)所指區(qū)位相合。PT 1263號《藏漢詞匯》第1行,即以Ha se byang ngos對譯“河西一路”。況以多聞天王作為重大盟誓的知鑒,非惟于史無征。根據(jù)唐代《寺塔記》,長安凈域寺“佛殿內(nèi)西座,番神甚古質(zhì)。貞元以前西番兩度盟(733年唐蕃赤嶺會盟、783年唐蕃清水會盟),皆載此神立于壇而誓,相傳當(dāng)時頗有靈”。[6]謝繼勝先生考證,此處“番神”,亦見載于宋代《太平廣記》《圖畫見聞志》諸書,特指多聞天王及其眷屬。[7]這則多聞天王施于雙邊交涉的例證,足以反映于闐佛教文化對唐、蕃兩國的影響。
曹氏歸義軍時期,流行于敦煌的多聞天王信仰具有鮮明的官方意涵。曹氏此一信仰特殷,緣自其與于闐在政治文化上的密切聯(lián)系。尤其值得標舉的是,947年(開運四年)七月十五日,曹元忠施造《大慈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像》(SP 9、SP 242等號)、《大圣毗沙門天王像》(SP 8、SP 245等號)各一通。敦煌發(fā)現(xiàn)如上雕版印本多件,足以折射當(dāng)時官府乃至民間此種信仰之盛。細察SP 242號《大圣毗沙門天王像》,多聞天王足下的地祇女神(Sa'i lha mo),以及左側(cè)夜叉右手所托的嬰孩(Sa nu,譯言“地乳”),皆與于闐關(guān)系甚密。[8]再觀多聞天王右側(cè),當(dāng)為吉祥女神(dPal gyi lha mo)。根據(jù)PT 960號《于闐教法史》第19—32行,如上形象均系于闐建國傳說中的重要元素。SP 245號圖像下方,相應(yīng)刊印愿文一則:
北方大圣毗沙門天王,主領(lǐng)天下一切雜類鬼神。若能發(fā)意求愿,悉得稱心。虔敬之徒,盡獲福佑。弟子歸義軍節(jié)度使特進檢校太傅譙郡曹元忠,請匠人雕此印板。惟愿國安人泰,社稷恒昌,道路和平,普天安樂。于時大晉開運四年丁未歲七月十五日紀。
曹元忠何以同日雕印觀音菩薩、多聞天王二像,古正美先生指出此舉緣自觀音菩薩共多聞天王建于闐國的傳說。[9]這一重要提示,豁然凸顯出曹氏的佛教治國理想及其多聞天王信仰的于闐背景。據(jù)此可知,這種以崇奉多聞天王為核心的護國信仰,實與當(dāng)時頗為流行的佛教“轉(zhuǎn)輪圣王”(Cakravartirāja)或“法王”(Dharmarāja)觀念相表里。
西藏山南《瓊結(jié)橋碑》(797年以后),實為吐蕃贊普墀松德贊(Khri srong lde btsan,755—797年在位)墓碑。此碑中的贊普尊號,第11行寫作“大法王”(Chos rgyal chen po),第33—34行寫作“圣神大菩提”('Phrul gyi lha Byang chub chen po)。其中前者,當(dāng)系“法王”(chos rgyal)一詞在吐蕃文獻中的最早用例。[10]四川石渠《丹達溝摩崖石刻》之中,主尊大日如來的右脅侍觀音菩薩右側(cè)刻有一則題記。其中第1行,即將墀松德贊稱為“贊普菩薩”(bTsan po Byang cub sems dpa')。據(jù)此可知,吐蕃贊普尊號之中使用“轉(zhuǎn)輪圣王”觀念,當(dāng)不晚于8世紀末葉。根據(jù)S 6135.v號《贊普愿文》(9世紀),莊嚴“當(dāng)今神圣贊普”,“長為菩薩之人王,永應(yīng)如來之付囑”。這一表述,正與如上二例一脈相承。又據(jù)S 1181.v號《河西節(jié)度使愿文》(931年),曹議金(914—935年在位)自號“大王”,仍然襲用吐蕃時期“長為菩薩之人王,永應(yīng)如來之付囑”等辭。此處“大王”即指“菩薩之人王”,這與PT 1120.v號《曹尚書致于闐王書狀》(914—920年)第1行稱于闐王為“菩薩天子”(Byang cub sem pa'—Then [tse] )相類,亦與IKS 21號《于闐使臣愿文》(于闐文,982年)稱于闐王為“菩薩王”(Baudasattū rre,Baudasatvā? rā?d?)無異。[11]根據(jù)S 6551.v號《阿彌陀經(jīng)講經(jīng)文》(930年前后),西州回鶻可汗“權(quán)稱帝主人王,實乃化身菩薩”。此即表明,這類觀念當(dāng)時頗為流行。曹議金之后,曹元忠、曹延祿(976—1002年在位)繼稱“大王”,譬如PT 1189.r號第23—24行稱曹元忠為“大王”(The'i wong,De'i wong),同樣具有“轉(zhuǎn)輪圣王”的意涵。
根據(jù)PT 1189.r號第1—2行,肅州府主稱曹元忠為Thyen the'i wong(天大王)。然而,似乎不能簡單化地理解此詞的漢文語源問題。這一銜稱,或許受到突厥-回鶻政治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可以釋作“天”與“大王”的合體。PT 1188.v號《圣天回鶻可汗告牒》(942年)第12行所謂甘州回鶻“圣天可汗”(Dang ri — Kha' gan)、PT 1106.r號《于闐王致天尚書書狀》(944年以前)第16行所謂沙州“天尚書”(Dang re Shang shu),其中dang ri或dang re均系回鶻文t?ngri(譯言“圣天”或“天”,漢文史籍譯作“登里”)的藏文借詞。[12]S 6551.v號之中,西州回鶻可汗號稱“圣天可汗”或“天王”,實為回鶻文T?ngri qaghan的不同譯法。[13]根據(jù)P 2988.v + P 2090.v號《西州回鶻使臣愿文》(回鶻文,10世紀),回鶻可汗、中原皇帝、沙州“太傅”(Taypww)名號之前,皆被冠以t?ngri一詞。[14]鋼和泰(A.von Sta?l-Holstein)藏卷《于闐使臣致沙州太保書狀》(925—927年)第1、2、10、27行,稱曹議金為“王”(rGyal po)或“天王”(lHa rgyal po),稱于闐王為“獅子王”(Seng ge rGyal po)或“獅子天王”(Seng ge lHa rgyal po)。[15]此卷的年代在931年(長興二年)之前,當(dāng)時曹議金尚未自號“大王”。考慮這件書狀發(fā)自于闐,故而其中所記銜稱,或為曹氏歸義軍三代節(jié)度使自號“王”或“大王”的張本。PT 1284號《河西節(jié)度致于闐王書狀》(978—980年[16])第6行,稱于闐王為“天大王”(lHa'? rgyal po ched po),其與鋼和泰藏卷中的“天王”(lHa rgyal po)并無本質(zhì)不同。這一銜稱頻繁地使用于幾大政權(quán)間的往還書狀之中,恐非單一漢地傳統(tǒng)之說可以解釋。設(shè)若關(guān)照唐宋之際河西地區(qū)的部族生態(tài)和文化互動,其所蘊涵的曹氏歸義軍與回鶻、于闐的政治文化交流自亦不難想見。
[1]陳楠《P.T. 999號敦煌藏文寫卷再研究——以往漢譯本比較及相關(guān)史事補正與考辨》,《中國藏學(xué)》2008年第3期,第25—27頁。
[2]G. Uray,“L'emploi du tibétain dans les chancelleries des états du Kan-sou et de Khotan postérieurs à la domination tibétaine”,p.83. 黃盛璋先生再傳其訛,以致干擾到他對于仲云分布區(qū)域的判斷,參見《敦煌文書中的“南山”與仲云》,第12頁。
[3]山口瑞鳳《吐蕃支配期以後の諸文書》,第519頁。
[4]赤木崇敏《帰義軍時代チベット文手紙文書P.T. 1189訳註稿》,第79頁。
[5]王堯、陳踐《敦煌吐蕃文書論文集》,漢文第192頁。
[6]段成式《寺塔記》卷下《宣陽坊·凈域寺》,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4年,第24頁。
[7]謝繼勝《吐蕃天王圖像式樣考——兼析于闐毗沙門或兜跋毗沙門天王淵源》,沈衛(wèi)榮、謝繼勝主編《賢者新宴:王堯先生八秩華誕藏學(xué)論文集》,北京:中國藏學(xué)出版社,2010年,第181—185頁。
[8]J. Baker,“Vai?rava?a and the Lokapālas:Guardian Figures in the Art of Turfan and Beyond”,D. Durkin-Meisterest,S.-C. Raschmann et al. eds.,Turfan Revisited:The First Century of Research into the Arts and Cultures of the Silk Road,Berlin:Dietrich Reimer Verlag,2004,pp.25-26.
[9]古正美《于闐與敦煌的毗沙門天王信仰》,《從天王傳統(tǒng)到佛王傳統(tǒng):中國中世佛教治國意識形態(tài)研究》,臺北:商周出版社,2003年,第488頁。
[10]H. E. Richardson,A Corpus of Early Tibetan Inscriptions,Hertford:Royal Asiatic Society,1985,p.37.
[11]赤木崇敏《十世紀敦煌の王權(quán)と轉(zhuǎn)輪聖王觀》,第69、76—78頁。
[12]G. Uray,“New Contributions to Tibetan Documents from the Post-Tibetan Tun-huang”,H. Uebach & J. L. Panglung eds.,Tibetan Studies:Proceedings of the 4th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an Studies,Schloss Hohenkammer,Munich 1985, München:Kommission für Zentralasiatische Studien,Bayerische ,1988,pp.520—524. 關(guān)于PT 1106.r號寫本的年代,參見參見榮新江、朱麗雙《一組反映10世紀于闐與敦煌關(guān)系的藏文文書研究》,《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第5輯,2012年,第101—102頁。
[13]張廣達、榮新江《有關(guān)西州回鶻的一篇敦煌漢文文獻——S.6551講經(jīng)文的歷史學(xué)研究》,原載《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1989年第2期;此處引自《張廣達文集:文書、典籍與西域史地》,第159—161、163—164頁。
[14]J. R. Hamilton,Manuscrits ou?gours du IXe-Xe siècle de Touen-houang:textes établis,traduits,et comment és,Tome I,Paris:Peeters,1986,pp.83—92.
[15]W. Thomas & S. Konow,“Two Medieval Documents from Tun-huang”,Oslo Etnografiske Museums Skrifter,Bind 3,Hefte 3,1929,pp.123-126.
[16]關(guān)于PT 1284號寫本的年代,參見榮新江、朱麗雙《一組反映10世紀于闐與敦煌關(guān)系的藏文文書研究》,第105—109頁。
- 非虛構(gòu)何以可能:中國優(yōu)秀非虛構(gòu)作家訪談錄·Ⅰ
- 苦惱的敘述者
- 晚明公安派及其現(xiàn)代回響
- 故事創(chuàng)意指南:劇本、小說創(chuàng)作法
- 文學(xué)的扎撒
- 復(fù)社與文學(xué)研究
- 18世紀英國小說的述行性
- 靈韻的尋回:當(dāng)代河南城市文學(xué)研究
- 經(jīng)典小說課:文學(xué)大師筆下的技藝、細節(jié)和生命
- 我在清華等你來·第四輯
- 簡帛文獻與諸子時代文學(xué)思想研究
- 崇文館:中國繪畫史
- 尊孔孟·重德性:儒家文化縱橫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大眾化系列讀物)
- 美國性別批評理論研究
- 浙東唐詩之路的會通與嬗變(唐詩之路研究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