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擁抱悲傷:伴你走過喪親的艱難時刻
- (美)梅根·迪瓦恩
- 1035字
- 2021-08-31 17:55:31
他們的話聽起來沒錯:為什么我會如此憤怒
我一個摯友的父親去世了,當時我正在寫作本書。一周后她給我發來信息:“大家給我寄來卡片,寫滿了最貼心的安慰。可是,為什么我會如此憤怒?我討厭他們還有他們愚蠢的卡片。再暖心的文字在我看來都是那么刻薄。”
強烈的悲痛是無解的:根本沒有“讓你好過一點”的可能。刻意的安慰只會適得其反。他人的“幫助”對于陷入悲痛的人而言是一種侵犯。任何嘗試理解和拉近關系的企圖都顯得愚蠢和粗魯。每個人都對你指手畫腳,告訴你應該怎樣表現悲傷,怎樣自我安慰。那些讓你鼓起勇氣、要比悲痛“更強大”的陳詞濫調,還有讓你“記住曾經的美好”的勸慰都讓人感覺是一記響亮的耳光。
為什么安慰人的話會這么傷人?
在丈夫去世前,我一直在讀韋恩·戴爾(Wayne Dyer)的《每個問題都有靈性解答》(There Is a Spiritual Solution to Every Problem),這是一本好書。但是在他去世之后,我再也沒辦法拿起這本書了。我怎么讀都感覺不對勁,就好像字里行間有個不和諧的聲音一直在叫囂。雖然我試圖找回之前這本書帶給我的慰藉和幫助,但實在是無能為力。
我把這本書合上,又重新翻開。然而,那不和諧的聲音仍舊刺耳,文字也顯得刺眼,我只好把它放在一邊。
幾個星期之后,我無意間瞥到這本書,它就放在咖啡桌上,它的書名引起了我的注意。
每個問題!
突然,一切都豁然開朗了。雖然確實每個問題都有靈性解答,但是悲痛不是一個能被解決的問題。它不是“故障”,因此無法被“修復”。它不是一種能被治愈的疾病。
我們想當然地以為如果一件事讓人不舒服,那么它就是錯的。人們認為悲痛是“壞事”,因為它使人痛苦。我們總是聽說要緩解痛苦,走出痛苦,夢想著有朝一日不再痛苦。我們這樣做,就好像悲痛是某種必須盡快擺脫的東西,是需要撥亂反正的錯誤,而不是一種應對喪失的自然反應。
大多數人都視悲痛為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你的親人和朋友看到你在痛苦中煎熬,他們希望緩解你的痛苦(無論這一目的是否被明確地表達出來)。這就是為何安慰的話語起不到任何積極作用。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但凡他們想要解決你的悲痛,他們就無法給予你所需要的支持。
我告訴我的朋友,那些看起來溫暖人心的慰問卡片之所以讓人感到不適,是因為本質上它們是在試圖修復痛苦。它們忽略了關鍵的事實:生離死別之痛讓人撕心裂肺。雖然不是有意為之,但當人們粉飾太平,把悲痛遮掩過去的時候,情況只會更加糟糕。無論是親耳聽到,還是在那些漂亮或者可怕的慰問卡片上看到那些安慰人的話語,悲痛者都會產生不適感。在這一章中,我會分析在什么情況下,一片好心卻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