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家庭會生病
- 陳發展
- 1725字
- 2021-08-31 18:02:01
家庭關系中的三角化
韻荇的母親和父親結婚后,一直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但是她在這個家中從未有過歸屬感,婆婆對家的控制把她的私人空間壓縮得蕩然無存。唯一屬于自己的“財產”就是女兒,她的委屈、難過、悲傷、憤怒,只能向女兒傾訴,母女關系越來越緊密。
在這個有些守舊的知識分子家庭,大家不愛表達矛盾和缺點,人際沖突全都隱藏在刻板的相敬如賓之下,通過象征性的癥狀來表達訴求,比如飲食、衛生間的使用以及女兒的癥狀等。父親雖已經成家立業,但是心理層面上尚未完成與原生家庭的分化,家庭的權力依然掌握在公公婆婆手里,權力沒有下沉,權力轉移的斗爭就一直存在。一個新家庭中,權力等級最高的應該是核心家庭的夫妻,而不是公公婆婆。自從韻荇離開家上大學,這個家庭就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自組織。
五口之家,分居兩地,母親和女兒在上海生活,父親和爺爺奶奶在老家,這個家庭在形式上呈現分裂狀,而這種可見的分裂,恰恰就是這個家庭內在動力的外化呈現,韻荇的癥狀平衡了離家后家庭系統的失衡。
韻荇的離家打破了原先家庭系統的平衡,無論是韻荇的挑食、瘦弱還是成績優異,都是原先家庭系統的產物,是這個家庭的需要?!半x家”給這個家庭系統植入了新的信息,家庭系統失衡,舊有的系統有維持原先模式的動力,試圖保持平衡,抵制改變。韻荇一到學校就出現癥狀,一回到家中癥狀即消失,癥狀讓她無法離開家。但是,個體的獨立成長需求又迫使她必須改變,在博弈當中,家庭矛盾就會不斷出現。這個家庭中的沖突無法公開表達,和諧家庭之下的矛盾和不滿暗流涌動,家庭成員通過轉移矛盾來緩解各自的痛楚。
一種情況是當家庭中某兩個人的關系緊張時,其中一方或雙方會把注意力投向第三方,第三方則會參與到兩人的問題中,來緩解他們間的壓力和緊張,此時就形成了家庭關系中的“三角化”。另一種情況是第三方對其中一個人的焦慮或者對兩個人的沖突比較敏感,主動投入到沖突的二人關系中,形成一個“三角化”。
在韻荇的家中,母親與祖母之間的沖突通過拉入孫女形成三角化,沖突得到轉移但未解決,飲食和軀體化成為權力博弈的砝碼,孫女也心領神會地繼續維持癥狀,讓沖突不公開。在不允許表達沖突的模范家庭中,三角化是最常用來解決問題的方式。當妻子覺得私人空間被侵犯時,丈夫未能站在自己一邊給予支持,妻子只能與女兒結盟,來平衡傾斜的夫妻關系和失衡的婆媳關系,而失衡的婆媳關系背后是丈夫原生家庭中緊密而不健康的母子關系。
在家庭中,兩個人之間關系緊張,若個體成熟理性,不那么受情緒控制,他們就會很容易處理沖突和矛盾,而且不會擴散至他人;若兩人不理性,情緒化地處理沖突,常常拉入第三個成員來處理沖突、緩解焦慮,形成家庭關系的三角化,那么這兩個人的事情就變成三個人的問題了。
三角化的形成過程常常表現為以下兩種形式:第一種情況是,家庭中成年人之間有未解決的沖突時,很容易把關注點從沖突轉移到孩子的消極面,孩子成了“替罪羊”。如父母一不開心就拿孩子撒氣,就會導致兒童虐待、子女叛逆、干涉子女婚姻等。第二種情況是,沖突的雙方或者一方嘗試獲得孩子的支持來反對另一方,一方過度關注和投入,而另一方不斷退縮和越來越沒有反應。嘗試獲得孩子支持的時候,孩子通常得到的關注是支持性的而不是批評性的,使得三角化更加隱蔽,稱為“隱形三角化”。
三角化是一種僵化的、破壞性的家庭互動模式,通過轉移矛盾和沖突提供一種穩定的關系,但是功能不良,常常導致三角中的一個人或多個人出現軀體癥狀或情緒障礙。這些功能不良的家庭結構的“壞處”,常常在家庭生命周期變化過程中才會被發現,如退休、結婚、家中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孩子出生等。
家庭關系三角化對未成年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常常以孩子出現某種情緒行為問題來提示家庭功能不良,常見的癥狀有:
·“病孩子”:孩子會經常生病,其實是通過生病轉移家庭內部的沖突。
·“熊孩子”:孩子通過各種令人討厭的行為來表達對家庭沖突的不滿和失望。
·“小大人”:孩子通過承擔成年人本該承擔的責任,例如照料家人、操持家務,甚至外出工作,試圖來解決沖突,這本質上是對父母一方或雙方的支持。
·“小情人”:孩子通過體貼、懂事、努力等來安慰受傷的父母一方,像個溫柔體貼的情人一樣。
因此,“壞孩子”要警惕,“乖孩子”也要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