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跨文化溝通的界定

溝通指的是人與人之間信息、感情和思想的傳遞。跨文化溝通與一般的溝通不同,其關鍵就是溝通的對象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這種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會導致溝通的方式、過程和結果存在差異。因此,誤解、猜忌、迷惑甚至敵意等一系列問題在跨文化溝通過程中都是經常出現的。一個成功的跨文化溝通者,不僅對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足夠的知識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心理要有全面的了解。

信息對接受者的影響因素

一、溝通的方式

溝通有兩種方式:言語的溝通與非言語的溝通。在日常生活中,思想、情感和信息的溝通大多是非言語的溝通。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一個信息對信息接受者的影響,7%是由雙方使用的詞匯決定的;38%是由言語線索決定的,包括說話的語調、音量、語速以及其他的語言相關特性;55%來源于非言語的線索,包括面部表情、手勢、身體的姿態等。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溝通質量不是由我們輸送的信息決定,而是由我們輸送的方式以及在對方頭腦里所產生的效果決定。同樣的一句話,如“想什么?”“你真壞!”“你真好!”,用不同的語氣、語調、語速來表達,完全可以代表不同的意思,反映不同性質的關系。

絕大多數1970年之前出生的亞洲人都看過英國喜劇演員卓別林的《城市之光》。當時默片電影風靡全球,最著名的就是喜劇演員卓別林的默片,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默片沒有聲音,不論哪一個國家的人都可以看得懂,都明白其想要表達的意思,這就是非言語溝通的魅力。默片演員通過大量的面部表情、手勢以及身體的姿態等非言語方式讓我們了解角色想要表達的內容。在影片中,從頭到尾沒有旁白,也沒有任何對話,只有音樂、場景和動作,卻讓觀眾欲罷不能。作為喜劇大師,卓別林的生動表演直接詮釋了何為非言語溝通,并能讓非英語國家的觀眾無須借由翻譯就能看懂,甚至流淚。非言語溝通比言語溝通難度更大,所以,在卓別林之后很多年,英國才又出了《憨豆先生》這樣風靡世界的新默片,受歡迎程度可以說不亞于當年的卓別林。

卓別林的《城市之光》

有著五千多年文化歷史的古老中國,有一個流傳上千年的非言語溝通的經典故事,那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也有“心有靈犀一點通”這樣的成語,形容非言語溝通的奇妙體驗。借助外在的表現、姿勢、環境、工具,不用語言也能表達萬千情意和無限思想。

《憨豆先生》和《高山流水遇知音》,分別暗含傳神與意會之意

成功的非言語溝通,一直是人類心向往之的高妙溝通方式。哪怕只有一兩次成功的非言語溝通,也可以為日后所有的溝通奏響奇美的序曲。

一個巴掌拍不響。同樣的道理,溝通的效果也需要雙方的努力。因此,任何期待自己的外語達到足夠高的水平后才考慮跨文化溝通的人,實際上已經錯過了很多跨文化溝通的機會。從某種意義上講,只要你對對方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有足夠的了解,就能進行跨文化溝通。

二、什么會影響跨文化溝通

跨文化溝通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此溝通效果必然會受到一些較為明顯的文化差異的影響。

1.不同的價值觀念會影響跨文化溝通

不同的價值觀念會導致不同的行為方式。比如,中國人對國家有很強烈的認同感并且很重視親情和友情;而西方人認為個人更重要,個人的自由、獨立和權利是他們尊崇的價值觀念。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心理學家特里安迪斯(Triandis)曾經做過這樣一個研究,在全世界范圍內調查每個國家公民對自己國家形象的關注程度。結果發現在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95%的公民對自己國家的形象“關心”或“非常關心”;而在美國只有大概30%的民眾回答“關心”或“非常關心”自己國家的形象。

這并不是說美國人不愛自己的國家,只是說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強調的是美國文化所尊崇的價值觀念——自由、民主和個人權利的意義,這些在他們看來要高于國家概念。

我國的傳統價值觀念之一就是尊老愛幼,樂于助人。然而,美國人十分看重個人的獨立性,受他人照顧的人往往被視為弱者。只要是自己能夠完成的事情,美國人一般不愿意求人代勞。因此,在美國,向別人提供幫助、關心、同情是根據對方愿意接受的方式和程度來決定的,這與我們中國人的理解正好是相反的。比如,我們主動為年老的外國人或是背著沉甸甸包的外國朋友提供幫助時,經常會遭到拒絕,因為這會讓他們感到難堪。此外,面對不舒服或者是患上感冒的朋友,中國人會建議他馬上去看醫生,表示真誠的關心。然而,美國人對此并不接受,因為他們認為這是自己的私事。因此,當一個美國朋友說他不舒服的時候,你只需說“我聽了很難過”( I’m sorry to hear that)就足夠了。

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中國老人被讓座時會感到溫暖和受人尊重,而美國老人則會不開心

中國人感到不舒服時,朋友會問候并建議對方去看醫生。美國人不舒服時,朋友說“ I'm sorry to hear that”。這在中國人看來很冷漠

2.不同的思維方式會影響跨文化溝通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思維方式的差異,對跨文化溝通的效果也有影響。比如,中國文化強調中庸的思維方式,中國傳統文化思維還強調全面、整體,中醫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西方文化不太強調整體思維(Holistic Thinking),而是強調具體的、個別的分析思維(Analytic Thinking)。因此,西醫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中醫是內外交融,系統調節。我們通常所提到的辯證法,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深層含義也是不同的,例如,馬克思的辯證法不同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法。馬克思的辯證法強調矛盾的沖突,它有立論,有反論,是一種永遠處在爭斗旋渦中的斗爭哲學思維;中國文化傳統意義上的辯證法則強調互相依賴,強調矛盾共存和相互轉化,有矛就有盾。

在做選擇方面,中國被試和美國被試還有一項很大的差異:中國被試確定選擇結果的時間要相對較長,而相比之下美國被試要短很多。

香港科技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做過一項有趣的關于市場消費的心理研究。他們要求參加實驗的被試在兩個選項中做出選擇,一個選項是質量很好但是很貴的商品,另一個選項是質量不好但是很便宜的商品。心理學家發現美國被試幾乎會馬上決定他們喜歡的是哪種商品,但是中國被試在做出這種非此即彼的選擇時往往花時間較多,他們更希望有妥協的方案。于是,這兩位心理學家就讓來自兩個不同文化的被試再做一次選擇,要求他們在質量好而價格高、質量不好卻價格低、質量居中且價格居中的三種商品中做出選擇,結果發現大多數的中國人選擇妥協的中間選項,相對而言,選擇中間妥協選項的美國被試要少得多。

此外,有一個很極端的案例說明美國人在選擇過程中很干脆,不喜歡猶豫不決。熱播美劇《小謝爾頓》(Young Sheldon)里,量子力學課程的大學教授約翰·斯特吉斯堅持多年只選擇香草冰激凌,從來沒有吃過其他口味的冰激凌。因為堅持這個做法一直不變,所以他節省很多用于做選擇的時間。而他的這一做法并非獨創,是效仿著名物理學家費恩曼(Feynman),為了減少生命中總要做的那些選擇,費恩曼決定一生中甜點只吃巧克力冰激凌。這種做法在中國人看來太瘋狂了,中國影視劇里不可能編出這樣的情節,而美國人對此卻會會心一笑。

除了科學家以外,美國科技精英還會就同一款式的衣服買幾十件,節省選擇時間。例如,扎克伯格多年來除非特殊場合,平時只穿灰色T恤和牛仔褲,喬布斯也只穿黑色T恤和牛仔褲。

費恩曼決定一生中甜點只吃巧克力冰激凌

扎克伯格在Facebook上展示自己的衣服,同款同色,無須選擇

3.不同的溝通風格會影響跨文化溝通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溝通風格(Communication Style)對跨文化溝通的效果好壞也有影響。以講話風格為例,中國人習慣先講大的事情,再講小的事情;而西方人的習慣則是從小往大講,這從中西方的媒體報道差異中可窺一斑。中國的媒體報道通常高屋建瓴,綱舉目張,先講大的背景,再講小的案例,最后又回到大的意義上;而西方人的報道往往是從一個具體的案例、一個具體的個人談起,再引申到大的意義和背景,最后又回到具體的案例和個人上。這種溝通風格的差異就會引起讀者的心理預期(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差異,從而影響溝通的過程和效果。

例如,在有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報道中,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的報道就與《紐約時報》和美聯社的報道有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不僅體現在意識形態的差異上,還體現在報道風格上。中國的報道從歷史意義開始,以全球意義結束,著重報道的是開幕式的表演過程和參加開幕式的世界各國領導人;而美國的報道,是以具體的事件開始,以一個普通中國人的評論結束。最有差異的是,美國的報道采用了幾個普通中國人的發言,反映了老百姓對奧運會的支持和作為中國人的驕傲。而在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的新聞報道中,沒有一個具體的普通中國人的相關描述,而都是以全國人民的反應來表達中國人民的自豪和對奧運會的支持。

4.不同的角色期望會影響跨文化溝通

不同文化所產生的角色期望(Role Expectation)差異也會影響跨文化溝通的過程和效果。跨文化溝通中存在一個巨大的文化差異,就是雙方對領導、導師的角色期望有著根本差別。在中國,有些領導和導師習慣被眾星捧月,從上到下的地位差別對他們而言很重要,自己的地位永遠占據第一,一般而言都是第一個講話或最后一個表態。與此相區別,西方的領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普通的職業經理人,他的在職與否、上臺與下臺都是由他的業績來決定的。因此,相對而言,西方人對領導、導師的態度比較隨便。這種角色期望的差異在跨文化溝通中就容易產生很大的誤解,因為在所有世界文化中人們對有威嚴的人往往要更加尊重并在表達方式上采用敬辭,而對同輩和下級說話時往往會比較隨意和謙和。用詞不當往往會產生禮儀判斷的錯誤。對領導或者導師角色期望的差異,以及因為用詞不同而產生的理解上的差異,往往會影響溝通的效果

在中國文化中,對長輩直呼其名,是很嚴重的失禮和沒有教養的行為,而在西方文化中,恰恰相反

中國人對長者也有不同于西方人的期待。中國人尊重老人,同時也希望得到老人的支持、鼓勵、關懷和指導。因此,即使是陌生的長者,我們也常常以親屬的關系來稱呼他們,比如大爺、大娘、大叔、大嬸等。這樣的稱呼顯然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和接受的,即使我們中國人最常用的老王、老李、老張等帶“老”字的稱呼,也可能會引起西方民眾的反感。我曾經開玩笑地告訴一位從事語言學研究的美國同事,我們應該叫他老單,以表示親切。但是,他非常生氣地說:“我不老,別叫我老單。”同樣地,中國人對于自己尊重的人,往往很少直接稱呼對方的名字,除非雙方有著非常深厚而親密的關系。我們還習慣根據職務、身份來稱呼對方,比如說某主任、某局長、某老師。在中國,我不止一次地看到父母親教導自己的孩子不能夠直呼長輩名字。但是在西方,如果在相識的人群中不直呼其名,就意味著你可能不愿意與對方交朋友,從而會讓對方大失所望且很不高興。在美國,即使是自己最尊敬的教授,學生們也喜歡直呼他的名字。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表達對老師的敬愛,而這正好與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相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充县| 农安县| 保靖县| 南京市| 和林格尔县| 沙坪坝区| 来宾市| 来宾市| 阿荣旗| 温宿县| 莱阳市| 三原县| 枞阳县| 隆子县| 繁昌县| 民勤县| 浮梁县| 临夏县| 中卫市| 乌恰县| 侯马市| 象山县| 内乡县| 岑溪市| 志丹县| 漾濞| 崇礼县| 广东省| 邮箱| 邵阳市| 义马市| 夏津县| 靖西县| 广德县| 海阳市| 饶阳县| 红桥区| 马关县| 工布江达县| 龙川县| 延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