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跨文化溝通的特點

從1998年開始,我逐漸應邀加入了許多國際學術和商業組織,也參加了很多組織的跨文化交流活動,包括清華大學的各種國際學術交流、國際智庫的全方面對話,并在國際組織任職。很有意思的是,我發現自己正逐漸地變成中外雙方溝通的信使和紐帶。我經常奇怪地問他們:“你們都能夠用流利的英語與對方進行交談,有些外國人也能說很流暢的漢語,為什么你們雙方不能夠直接對話,而需要我去轉達你們的意見、看法和建議呢?”一個普遍、共同的回答就是:“好像只有跟你才能講明白。”而在他們彼此之間,似乎有一些溝通的鴻溝。

演講前,演講者一般會用對方熟悉的內容開場

為什么跨文化溝通會有困難呢?跨文化溝通與文化內部成員之間的溝通又有哪些特點?跨文化心理學認為跨文化溝通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尋求共同點

溝通的一個重要基礎(Grounding),就是要求雙方具有比較一致的經歷和共同的語言,最好是有很多共同享有的知識和信息,這包括共同的知識背景、共同的信念體系和共同的假定。而跨文化溝通最大的障礙,往往就是雙方之間的共同點非常少。我們不知道對方是否了解我們文化中習以為常的知識、信念和假定。為此,很多外國學者到中國來進行演講總是會先講一些中國的名言警句,我們的領導人到其他國家進行交流時也會先用對方國家人們熟悉的內容或典故開場,這是為了尋找一個共同點,以便開啟一段良好的跨文化溝通。

由于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我們在國情、意識形態(Ideology)和生活經歷等方面有著很大的差別,在很多話題上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在跨文化溝通過程中,我們應該回避那些忌諱的以及令人不愉快的話題,因為這些話題一旦提出,可能會引起雙方之間的反感。在某種程度上,溝通的雙方應該積極地去追求共同之處。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人與人之間一旦產生某種認同(Identity),相互之間就會在心理上產生“自己人”的效應,這種“自己人”的效應可以消除溝通中的隔閡。

二、強烈的投入感

跨文化溝通的效果依賴于雙方之間的互動程度,也就是溝通雙方彼此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的敏感程度。這是一個高智商、高投入、高情感的智力過程,因此它對雙方的心理素質、智力素質和感情素質的要求都會很高。這種強烈的投入感(High Involvement)往往會使得那些經歷過跨文化溝通的人感到某種程度的疲憊。而在文化內部的人際溝通中,特別是朋友間的溝通中,強烈的投入感往往是不太需要的。我個人常常說到華人在國外缺少一種國內的人常常享受的快樂,那就是“侃大山”或者說“閑聊”的快樂。跨文化溝通很少能達到閑聊的愉悅程度,因為它更像一個工作過程,而不是一個享受過程。

跨文化溝通的效果依賴于雙方之間的互動程度

文化內部的人際溝通往往不需要強烈的投入感

我曾經在文化心理學的課堂上,給中國學生和美國學生分別講了同樣的故事,但是,最后得到的效果卻完全不同。在美國課堂上,故事起到了活躍氣氛、消除緊張的效果,尤其是在很多學生第一次接觸一名中國教授教學的情況下,他們可能會對我有些不放心和擔憂,因為不知道我是否對美國文化有足夠的了解。于是,我經常以一個故事來開始我的心理學課程。

一個牧師詢問一個不愛去教堂的人:“你為什么不到教堂來?”這人回答說:“我告訴你我為什么不去。我第一次去教堂,他們就往我臉上潑水;第二次去教堂,他們就把我和一個女人綁在一起,再也不能脫身。”牧師回答說:“對,你下一次來,他們就會把土蓋在你的身上。”

了解美國文化的中國學生會很快理解這個故事的幽默趣味,而不了解美國文化的學生則很難理解。所以,他們得仔細地分析故事的意義,并把這樣一個輕松的故事變成一個嚴肅的思維挑戰。

同樣,很多與中國文化有關的笑話,也不會對美國學生產生輕松愉快的效果。

圓周率的故事是各國文化的學生們都不陌生的。不過,用中國古詩可以很輕松地記憶到小數點后22位。這首詩是:“山巔一寺一壺酒,爾樂苦煞吾,把酒吃,酒殺爾,殺不死,樂爾樂……”對應的數字是3.1415926535897932384626。利用漢字特有的諧音,這首押韻詼諧的小詩成了學習數學的工具。中國學生在笑聲中僅僅用兩三遍就完成這22位數字的記憶,而習慣字母學習的西方學生仍然沒有從愕然中緩過勁來。

三、溝通中斷的顧慮

由于缺少共同點,跨文化溝通不如文化內部成員間的溝通那樣順暢,最常見的現象就是雙方之間無話可說。而這種“無話可說”的焦慮往往會反過來增加自己的心理負擔,從而影響溝通質量。

“無話可說”的焦慮影響溝通質量

我經常開玩笑地講,普通中國同胞的跨文化溝通往往好似從三板斧開始,三板斧砍完后,就沒有好的招數了。這常用的三板斧是:你到過中國嗎?你喜歡中國嗎?你還來中國嗎?

文化內部的溝通失敗,通常是由于一些外部原因造成的,比如外在干擾、突發事件。但是,跨文化溝通的失敗往往是由內在因素(Internal Factors)決定的。比如說,對主體的不了解,也就是說當溝通雙方不知道對方的信息以及信息將產生的效果時,他們就可能會非常擔心溝通的中斷(Communication Breakdown)。這時溝通者會盡量去了解對方的理解程度或者尋找能夠使溝通繼續下去的主題,或者干脆放棄繼續溝通。這些都會使他們產生焦慮、緊張的情緒,從而對溝通產生反感和敵意。

對溝通中斷的焦慮,往往還會導致溝通的雙方顯得過于關切和過分關心。這通常表現在溝通者非常急切地提出問題,發表評論,而不管對方對此有何反應。如果溝通的雙方都爭相傳遞信息,雙方之間的溝通就會產生重疊、重合而且沒有得到反饋的問題,這會對雙方的溝通質量產生負面的影響。

四、談判的持續性

與文化內部的溝通不一樣,跨文化溝通是一個不斷地分析、判斷和決策的過程。也就是說,在跨文化溝通的過程中,人們實際上要隨時隨地評估溝通的過程和結果,并確定此階段期望的和能夠實現的雙方間的關系。跨文化溝通的過程和效果決定雙方之間的關系是合作的還是競爭的,是嚴肅的還是隨便的,是關注問題的解決還是關注雙方之間的感情關系,是等級分明的還是平等一致的,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文化內部的溝通,雙方的關系一般是早已經確定的。而在跨文化溝通的過程中,雙方的關系要依賴于溝通的過程和結果。因此,這一特點就決定了跨文化溝通有著與眾不同的難度。

根據談判心理學的理論,談判的心理活動和過程包括四種行為表現。第一種行為表現是提出自己的主張。有時候堅持自己的觀點和利益,就可能與對方發生爭執,這時要理智地、有建設性地回應對方的信息和意圖。談判涉及的第二種行為表現就是暗示,包括給對方各種善意的提示,以及對對方的提示做出積極回應。第三種行為表現就是要有創造性的建議,也就是說,要以比較肯定的語氣和用辭,對下一步的溝通提出建議和看法。第四種行為表現就是討價還價,這是指在跨文化溝通中,要有維護自己利益的訴求,同時也要對對方的立場和意圖有所了解和寬容,要有做交易的愿望,但是要保證每一個讓步都會附帶合理的條件。

提出主張

暗示

建議

討價還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历史| 三穗县| 白城市| 尤溪县| 台南市| 泾阳县| 永定县| 光山县| 侯马市| 资讯 | 灵石县| 海安县| 营山县| 郯城县| 左云县| 上虞市| 响水县| 六枝特区| 土默特左旗| 城口县| 钦州市| 宁国市| 凉山| 淄博市| 重庆市| 珲春市| 凤山县| 云南省| 大理市| 大渡口区| 罗平县| 梁山县| 屏东县| 郁南县| 邯郸县| 东山县| 平遥县| 宿州市| 凉城县| 大丰市| 亚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