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零售(物聯網在中國)
- 李國鑫 葉強 龐濤編著
- 1796字
- 2021-09-03 16:35:53
2.4 AR/VR虛擬技術增加服務內容
AR(增強現實)技術是把真實世界與虛擬元素結合在一起,并且具有實時交互性。這種技術能夠將商品放置到特定的情景中,使顧客對商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進一步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VR(虛擬現實)技術構建的是虛擬場景,使用戶完全沉浸其中。VR技術的作用體現在各個方面,無論是店鋪的整體布局,客流量分析,周邊環境調查,還是具體到產品包裝,店內擺放及營銷推廣,虛擬現實技術都能推動商家的發展。
現有的平面購物無法實現對體驗式消費的感官樂趣,而AR與VR的出現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平面購物的缺憾,甚至用戶可以在未來自定義購物市場的商品內容以及商場布局。AR/VR技術的廣告應用極大增加了服務內容的發展空間。真實的購物空間,虛擬的購物空間以及真實和虛擬空間的結合,將零售業的服務邊界進行了無限的拓展。例如虛擬試衣間讓人們隨時隨地體驗不同服裝的效果,而且避免了線下門店由于客流大導致需要排隊試衣,以及線上店鋪因為無法體驗衣服而頻繁出現的退換貨問題。例如,歐洲時裝店Topshop在門店中安裝了一種全新的試衣間,利用AR/VR技術,使消費者無須試穿就能見到真實的試衣效果。虛擬商品墻能突破店鋪運營面積,大幅增加實體店鋪所展示的商品數量,實現交互,為顧客提供實時下單服務。
隨著AR/VR技術應用的不斷完善和推廣,在新零售的各領域開始了它們的應用。縱觀國內外各大互聯網電商巨頭,無論是eBay、亞馬遜、宜家、Target還是國內的阿里巴巴和京東,都在紛紛押注AR/VR技術在購物領域的應用。從國內電商企業對于AR/VR技術的應用來看,阿里巴巴的天貓平臺于2018年初與雅詩蘭黛、植村秀等品牌共同推出了試裝魔鏡。線上線下的融合不再僅僅局限在渠道的融合,而是體驗、場景、消費者以及數據的融合。美妝魔鏡可以給用戶帶來“虛擬試妝”的體驗,只要用戶靠近魔鏡,圖像就能捕捉到人的臉部,用戶通過參數設置虛擬體驗換妝,可隨意輕點唇妝、眼妝,便可以看到自己上妝的效果,既方便又衛生。
在汽車零售行業,AR/VR也是一個非常適用的技術。由于汽車的體積龐大,占據了大量的零售空間,因此在一些黃金地段的概念店中,汽車廠商或4S店只能展示最好的幾種款式,店里的款式就會變得非常局限,無法滿足客戶的實際需求。為解決這一難題,奧迪等汽車行業領導品牌設置了“360度”的虛擬場景,并配備各種顏色和內飾的“虛擬試駕”體驗。與此同時,AR/VR技術還能為某些個性化的產品提供虛擬體驗。例如Nike的Maker’s Studio項目,能讓客戶提前體驗到尚未完成的產品。
雖然AR/VR能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但這種技術在開發和運行的過程中,也有重重困難。一些商家對VR/AR技術進行了評估后發現,相對于VR/AR來說,電商使用VR/AR來制訂產品目錄更為合適,而實體零售如果在店里使用VR/AR,三維建模則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VR/AR技術的研發者,必須對現有的工作流程進行改進,縮短三維建模的時間消耗,使虛擬現實技術能夠在零售領域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不僅如此,AR/VR虛擬技術還要保證其實際的呈現效果,確保對用戶形成足夠的吸引,如何1∶1大批量地還原商品的比例,如何促進虛擬觸覺技術,讓消費者更加直觀地體驗到所售出商品的材質,如何讓用戶在長時間使用虛擬現實頭盔后不再有暈眩感,這些問題需要突破技術瓶頸才可以得到解決。此外,人們傳統的保守觀念和對新生事物的謹慎,也是VR/AR技術發展的另一個重大挑戰。人們在屏幕前的虛擬世界中,似乎已經迷失很長時間了。主流社會對這種生活方式不斷地表示出強烈的反應,并引導大家遠離屏幕,重回現實。部分廣受歡迎的游戲業已增加“防沉迷”系統功能,當用戶使用超過一定時間,就會自動提醒用戶,直到停止使用為止。顯然,主流價值觀對電子設備的“嚴防死守”,會對新的技術應用產生必然的影響。因此,新的技術能否獲得大家的文化認同,是能否快速推廣成功的關鍵。
在新技術的發展過程中總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并不能否認該項技術在未來場景中應用的潛力。與計算機及智能手機的市場發展狀態一樣,隨著投資熱點的聚焦和技術開發的完善,新技術和新的硬件設備會逐步發展和優化,進而轉化為大眾化的技術和設備,最終其巨大的價值才能顯現。隨著未來技術的發展,相信與AR/VR技術的互補可以為購物消費過程增添更多趣味,更能夠將AR/VR游戲的趣味性帶入消費場景中,在很大程度上加強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關聯,從而增強消費者與品牌之間的黏性,刺激消費者重復購買的欲望,提升復購率。
(1) 一篇文章看懂區塊鏈與新零售的關系.https://zhuanlan.zhihu.com/p/34065086,2018-02-27.
(2) VR/AR在未來零售行業的技術應用.https://zhuanlan.zhihu.com/p/63687258,201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