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此岸到彼岸:人民幣匯率如何實現清潔浮動(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書系)
- 繆延亮
- 746字
- 2021-08-20 18:17:14
二、什么時候匯改
在匯改問題上,失敗的匯改案例通常表現為匯率短時間內的大幅和快速貶值,給人印象是推進匯率改革的方式決定了匯改的成敗。但我們梳理了全球主要國家從固定匯率轉向浮動匯率的22個案例,發現匯改時的宏觀條件也是決定成敗的重要因素。適宜的宏觀條件實質上是匯率制度改革的時間窗口。在窗口期內推進匯改,其收益和風險權衡最為有利。我們通過歷史案例梳理并結合相關文獻,整理出三大類共11項匯改的宏觀初始條件并對其進行量化,不僅可以縱向和自己比,還可以橫向和匯改其他歷史案例比,并根據宏觀條件的變化動態調整匯改時點和步伐。
在22個匯改案例中,成功國家匯改時內外部經濟周期都相對較好,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對偏緊且政策緩沖空間更為充足。我們發現美元走勢是匯改成功與否最重要的因素。在12個失敗案例中,有11個發生在美元走強的大周期之中,多數處于美元持續升值周期的“半山腰”上。為何在“半山腰”上匯改最難?因為絕大多數采用固定匯率的貨幣釘住美元,美元走強時本幣被動走強。在美元已經走強一段時間后推動匯改,本幣將面臨“補跌”壓力。如果沒有充足的外匯儲備,很容易被解讀為“政府彈藥告罄”而不得不改。而在美元走弱周期進行匯改的國家絕大多數都取得了成功(如1977年的日本、1991年的以色列、1992年的英國、1995年的波蘭和2009年的印度)。因此,美元貶值或者區間波動、國內經濟基本面穩定是匯改的好時機。充足的外匯儲備則是避免投機性攻擊的有力保障。
運用這一框架,我們實時更新中國匯改的宏觀條件,發現人民幣匯改仍處于重要機遇期。第一,2015年“8·11”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失衡壓力得到充分釋放。第二,中國經濟韌性較強,政策空間大,推進匯改的尾部風險可控。第三,在中美經濟分化和貿易摩擦背景下,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更有利于對沖外部沖擊并保持貨幣政策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