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北京有意思(套裝5冊)
- 班宏躍 趙敏編著
- 2449字
- 2021-08-04 09:56:15
大敗俄國大力士——跤王沈三

晚清、民國時期,俄國大力士經常來華表演,由于他們打心眼里瞧不起“東亞病夫”,常挑釁中國人。由此也激起眾多豪杰痛擊這些洋大力士,比較知名的有孫祿堂、霍元甲、韓慕俠、王子平等。其中,有一個在天橋撂地賣藝的好漢沈三,也曾擊敗過俄國大力士。
民國時期的《群強報》是針對北京小市民發行的一份報紙。老北京的小市民識字不多,也許就認識幾百個字,勉強應付看報。《群強報》為方便這些人讀報,欄目和廣告全是小市民看得懂而又喜聞樂見的事情,如“一元錢能換多少銅子票、煤、煤球”“米、面、雜糧的市價”之類的民生新聞,詳細及時。該報的廣告以京劇最為齊全,不僅有當天各戲院的戲目,兩三天的預告,而且什么演員唱什么戲,都羅列得十分詳細。
而《晨報》則是當時讀書人喜歡讀的報紙,是由梁啟超、林長民為主導的政治派系“研究系”的官方報刊之一。李大釗是第一任主編,瞿秋白曾是該報駐莫斯科通訊員,魯迅、徐志摩等名流都曾為其主筆。
1921年冬的一天,這兩份報紙同時報道一件事情,竟引得北京各階層市民們紛紛搶購,雙雙銷售一空。四九城里究竟是什么事情,竟然讓兩份讀者對象截然不同的報紙,不僅同時刊登,還大受歡迎?
原來,不久前珠市口外大街上有一家戲園,門前懸掛出一幅洋力士的半裸體廣告畫,該洋力士肌肉發達,下巴高昂,睥睨一切。海報上還寫著:“俄國大力士彼得羅夫,威震中華,天下無匹,蒞臨獻藝,為期三天。”當然,最下面還有一行最重要的小字:“票價一塊現大洋。”
這家戲園,為了把票賣好,極盡挑撥之能事,雇了幾個無聊文人,在報紙上大肆吹噓,說彼得羅夫如何之強大,如何“威震中華”,讓中國的這些“東亞病夫”望風披靡。
消息傳開后,老北京人群情激奮,紛紛議論要教訓這個洋大力士一頓。
這個消息也驚動了一位豪杰,這就是老北京的頭號跤王沈三。
沈三,原名沈玉升,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人們多稱他為沈三,又因其行俠仗義、好交朋友,故在排行前加一“友”字,也被人稱為沈友三。

因擒拿鰲拜有功,康熙成立了善撲營
沈三來歷不凡,父親沈芳是善撲營的二等撲戶,這是一種摔跤級別,頭等撲戶極少,所以這個級別已經很高了。沈三自幼得家傳,少年時又拜到頭等撲戶德世庭門下,潛心學習摜跤。后來又拜著名跤手宛永順為師。宛永順人稱宛八爺,早年是善撲營撲戶,晚年在天橋的紅廟帶一幫徒弟練摔跤,沈三就是他的得意弟子。之后,又師承北平國術研究會會首兼學炮拳。摔跤與武術兩種技藝相輔相成,更兼沈三身材高大,虎背熊腰,是當時北京跤壇上的魁首,赫赫有名的頭面人物。

清代善撲營摔跤圖
當時清朝前軍官楊雙恩在天橋賣藝,會練不會說,練武時圍著的人很多,要錢時人一下就散了。有人建議,你不如把沈三叫來一起賣藝,這沈三愛摔跤,又好交朋友,肯定來幫場子。于是楊雙恩就叫沈三一起去。當時沈三正推著一輛賣肉車,隨手就把賣肉車托給一個半熟的人,徑直去了。等賣藝回來,連車帶人都沒了。楊雙恩得知這個消息,就邀請沈三以后一起干,別再賣肉了。從此,沈三開始專門在天橋撂地摔跤掙錢。
后來,沈三在天橋的城南商場附近開了一座藥室,專售舒筋活血丹。他每天演一次武術,以此售藥。
沈三得知俄國大力士之事后,一股義憤之情油然而生,決心挫敗洋人的威風。但他從來沒跟洋人摔過跤,就花了一元大洋買了門票,準備去偵察一下敵情。
表演開始后,臺上先是敲響洋鼓吹響洋號,接著彼得羅夫就托著一個黑乎乎的大鐵球上臺了,在臺上走三圈兒,又舉起一副杠鈴,連舉好幾下。臺下觀眾看得目瞪口呆,紛紛鼓掌驚呼。沈三看了卻微微頷首。俗話說:“行家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在沈三看來,彼得羅夫不過是一只笨熊而已,憑自己的技藝,挫敗他完全不在話下。
到了彼得羅夫表演的最后一天,沈三邀請了幾位好友,早早守在臺下。彼得羅夫渾然不知已被人盯上,依舊洋洋得意地開始表演,先是掰彎一根鋼條,又單臂舉起了石鎖,然后志滿意得地嘟囔了幾句洋文。翻譯如獲圣旨,沖臺下陰陽怪氣地嚷道:“彼得羅夫先生剛才說,石鎖是中國人的東西,他也是初次接觸,但已經勝過中國人百倍了,臺下有誰不服氣,可以上臺領教!”

天橋上摔跤的藝人
聽到這話,沈三一個箭步躥到臺上,把大褂一甩,露出“褡褳”,義正詞嚴地說:“練武之人,先修武德,彼得羅夫不修武德,斗狠逞強,在我中華大地上妄稱第一,今日特來領教一番。”說完,順手提起石鎖,輕輕一抖就拋至空中,接著以“蘇秦背劍”之勢接住了石鎖。頓時,喝彩聲轟天響起。
彼得羅夫惱羞成怒,惡狠狠地向沈三撲來。沈三神情自若,滴溜溜一個轉身,已經到了彼得羅夫身后,飛起一腳,踢得彼得羅夫踉踉蹌蹌,半天才回過神來。沈三等彼得羅夫站定,才快步上前,雙拳出擊。彼得羅夫忙抬臂招架,卻顧不上下盤。沈三瞅準機會,一個“跪腿得合勒”,把彼得羅夫重重地摔在地上,半天爬不起來。
第二天,《群強報》《晨報》就把沈三挫敗俄國大力士的消息登在報上,一時間引起了轟動,無論是文人學者,還是普通百姓,紛紛把報紙買來,一睹真相,也出了一口被洋人欺壓的惡氣。
至此之后,老北京人提起沈三,莫不豎起大拇指。
1932年,北京舉辦摔跤比賽,那時規則還很粗陋,不分級別,也沒時間限制,三跤兩勝即可。沈三參加比賽,得了第一。傅作義親自給沈友三頒發獎杯,并勉勵他“發揚國光”。第二年,他代表北京前往南京參加全國運動會,連摔七天,沒輸一跤,獲得冠軍,更坐實了他的跤王之名。
善撲營
相傳,康熙為了擒獲權臣鰲拜,找了一群少年練習摔跤。鰲拜以為這只是小孩子的把戲,沒有放在心上,最后在武英殿內鰲拜卻被這群少年擒獲。這群少年,組成了后來的善撲營。善撲營分設左右兩營。東營在交道口南大街大佛寺內,西營在西四牌樓北報子胡同旃檀寺內。營中跤手依據能力分三個等級,即頭等撲戶、二等撲戶、三等撲戶。另有不入等的候選者,稱為“候等兒”。善撲兩營之間每年會舉辦對抗比賽,以抽簽方式分組對抗。比賽以一跤定勝負,不分體重級別,以勝負決定升遷和降職。辛亥革命之后,善撲營被解散,這些跤手大多流落到天橋賣藝,劉四寶、張寶忠、寶善林、滿寶忠等跤手都在天橋賣過藝。

清末善撲營的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