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老北京有意思(套裝5冊)作者名: 班宏躍 趙敏編著本章字數: 2443字更新時間: 2021-08-04 09:56:17
皮影戲被禁記——皮影戲

皮影戲是一門古老藝術,據史書記載,其始于西漢,興于唐朝,盛于清朝,而且在元朝時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清朝嘉慶年間,發生了一系列咄咄怪事,比如自清初以來一直在京城里十分盛行的皮影戲竟然被禁止了,皮影戲藝人有不少被抓進大牢,剩下的四處逃竄,當時京城里最有名氣的皮影藝人路廣才,逃亡到了昌平的山里邊,不敢出來露面,最后餓死在深山中。
清朝初年可以稱為老北京皮影戲的黃金時代。當時很多豪門望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制作影人、蓄制精制的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民間更是有大大小小的影班不計其數,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婚嫁宴客或者是添丁做壽都少不了唱皮影戲的,通常連本戲要唱個通宵達旦或者連著演個十天半個月的。一個普普通通的廟會,都會出現幾個影班搭臺唱影,熱鬧非凡。
康熙年間,禮親王府上便有八位五品俸祿的官員專門負責管理影戲。嘉慶初期,逢年過節的時候,許多王公大臣還會特意召傳那些民間皮影戲班子進宅表演。當時的京城,白天演木偶,夜晚則聚于堂前唱影戲,有許多戲劇演員也參加影戲班演出。
既然皮影戲這么喜聞樂見,受全民歡迎,那朝廷為什么會禁止皮影戲呢?
這說來可就話長了。
嘉慶皇帝并不是個壞皇帝,品性溫良,待人寬厚,辦理朝政也很勤勉,偏偏運氣很壞,尤其是比起他的父親——“十全老人”乾隆皇帝,運氣差得不是一星半點兒。清朝經過乾隆皇帝六十多年持之以恒的折騰,到嘉慶時已經由盛轉衰,盡顯頹勢,清廷上下已千瘡百孔,吏治腐敗,人民窮苦。
俗話說“國之要滅,必出妖孽”,比如東漢末年,亂世將要出現之時,就有很多征兆,如“青蛇墜殿,雌雞化雄,黑氣入宮……種種不祥之兆,非止一端”。比如明朝末年,宮廷里就發生了三大疑案。而如今輪到大清了,在嘉慶一朝,也出了不少嘖嘖稱奇的事情。
有一天,嘉慶皇帝在御花園里散步,走著走著聽見隱隱約約的羊叫聲,忙循聲找去,發現竟有一群羊在悠閑地吃草。嘉慶皇帝十分生氣,讓人查辦,才知道竟然是太監們在御花園養羊補貼家用。雖說這嘉慶皇帝性子溫和厚道,也給氣得夠嗆。
不久又發生了一件滑稽透頂的事情,居然就在嘉慶帝的眼皮子底下,紫禁城的中心地帶——大臣們值班的景運門內,混進了一個小偷。該小偷將值班內閣中書的海龍皮褂子割開了一個口子,然后在聞訊趕來的侍衛們面前溜了個無影無蹤。嘉慶時期還發生了一件荒唐透頂的事情,是兵部大印的丟失。
一次,嘉慶皇帝出去巡游,有文武百官護駕,在行進的路上,嘉慶皇帝向兵部尚書詢問起掌管的調兵大印。兵部尚書戰戰兢兢答不上來,嚴加詢問后才得知,原來是大印丟失了。嘉慶一想,調兵大印丟失了這還了得,如果現在國內某個地方有人造反,皇帝在半路上,沒有調兵大印,如何調兵應對?

倒霉的嘉慶皇帝
嘉慶忙命人調查,結果君臣全傻眼了,原來,這個大印已經丟失三年了。由于看管大印的人一直瞞著這件事,導致大印丟了三年都沒有人知道,現在才去追查下落,早已經來不及了。
還有一件更荒唐的事情,說有一年武科考試完畢后,在皇宮舉行武科考試的典禮,嘉慶皇帝在籌備好的大殿中坐著,等了許久,卻不見武狀元等人前來參加典禮。嘉慶皇帝命人查詢緣由,才發現,原來是宮門外當值的人忘了開門,武狀元和武探花在紫禁城外繞了一大圈,也沒尋到入口,這武考大典也就沒有再舉辦。
還有一件事,說起來也有點可笑。有一次,嘉慶皇帝從圓明園回紫禁城,在路上被一個叫作陳德的人行刺了。一般來說,這種刺殺行動,背后一定會有一個勢力龐大的主使,經過嚴密的部署和調查,才能步入實施環節。但是經過軍機大臣和刑部的審訊調查,結果卻讓人大吃一驚。陳德的口供是:自作主張,無人指使,沒有同黨,也沒有預謀,就是一時興起,要把皇帝拉下馬。
得出這樣的結果,嘉慶以為是審訊的力度不夠,便召集大學士、六部一同前來會審,結果還是一樣。嘉慶無奈嘆息:“所供情節,出乎情理之外。”為了不牽連到無辜的人,此案只能處死陳德以及其兩個兒子了結了。
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發展到極致,就是發生了兩百名天理教徒進攻皇宮的事情。天理教是白蓮教的一個支派,首領叫林清,心懷大志,聚集了二百余人,潛入北京城,兵分東西兩路,要去進攻皇宮。
雖說最后失敗了,但給了清廷極大的震撼。尚在熱河的嘉慶皇帝得知消息后,馬上結束了木蘭秋狝,立即回京。回到北京后嘉慶皇帝下了罪己詔,表示對此事的不理解:“朕雖未能仰紹愛民之實政,亦無害民之虐事,突遭此變,實不可解。”
天理教這次起義看起來聲勢挺大,實際上并沒太強大的實力,很快就被全部抓捕了。
但發生了這么大的事情,若不折騰出點大的動靜,怎么能消解皇帝的心頭之恨?于是有一官員上奏說,白蓮教用紙做紙人紙馬,而唱皮影戲的也用紙做紙人紙馬,這兩者之間是不是有什么勾連?于是眾官員恍然大悟,紛紛說唱皮影戲的是“玄燈匪”,與白蓮教是一丘之貉,于是也就有了清廷禁止皮影戲的這一鬧劇。

皮影戲是好多地方戲曲的前身
老北京的皮影戲經此一劫,就此絕跡了。一直到了道光年間,白蓮教漸漸平息后,皮影戲才慢慢地在北京城再度復興起來。到了清末民初,又發展出了一個小高潮。那時,雖不及清初興盛,但北京城里仍有二十多個影班。
七七事變之后,日本軍隊進入北京城,戰亂頻起,人們再沒有多余的心思去看戲,皮影藝人便更是沒心思唱影了,于是北京的皮影戲行業自此開始快速衰落,并且一蹶不振。
柬埔寨皮影戲

斯貝克托姆
“斯貝克托姆”是一種以印度古代史詩“羅摩衍那”為主要演出劇目的傳統的柬埔寨皮影戲。“斯貝克托姆”皮影約兩米高,由透孔皮革制成。表演時,在兩根高大竹板間拉一張大白幕布,幕布前有一大堆篝火或是現在的照明燈。投影后,操縱者跳著奇特舞步,有一個樂隊伴奏,并伴有兩個講述人。早在吳哥時期之前,“斯貝克托姆”皮影戲與皇家舞劇、化裝舞劇都被認為是神圣的,只在祭神典禮上表演。吳哥王朝衰敗后,皮影戲的祭神功能也隨之被削弱,但它已經演化為一種保留著儀式規范的典禮性藝術形式。相傳,皮影戲是在元朝時期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