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型組織:構建組織可持續的創新力
- 薛旭亮
- 1964字
- 2021-07-23 15:01:46
前言 為何你學了那么多創新課程卻沒有效果
如今是創新的時代,人人都在喊著“創新”。作為企業家,你可能參加過各種有關創新的專題會,看過許多提升創新能力的線上課程,但最終都發現沒有一絲成效,這是為何?我們剛要學習IBM,發現IBM自己茫然了;轉過頭來學三星,結果三星也沒保住老二的位置;這時發現身后華為崛起了……,終歸你會發現,創新是學不來的,還是靠自己創造摸索而來的。而阻止我們看到未來的,是過去的執念或行動的恐懼。
因為創新不是企業家一人之事,而是整個組織的共同任務,需要提升整個組織的創新能力,才能為企業帶來變化。于是,想通過不斷得內部培訓,試圖來提升組織的創新能力,但發現效果甚微。還會會經常面臨這樣的情景:
老板:小劉,咱們公司這中層管理感覺后勁不足??!
劉總監:這個月績效壓力是比較大,不過我們也已經安排了相關的培訓,來幫助大家提升技能
老板:培訓?這一年咱們培訓的也不少哇,也沒見有什么變化
劉總監:變化還是有的,之前的歐陽老師講的績效考核方式收獲很多,
老板:我怎么聽有人反映,后來又來的一個慕容老師,又教了一套別的方法,
劉總監:是的,老板,您消息真靈,我們也正在探討用哪種方式更適合我們
老板:討論出來了嗎?
劉總監:還沒有,還得最終請示一下您。
……
明明已經想了很多方法來提高技能,卻無論如何也看不到變化。每次培訓都想有一次飛躍,但這種激情往往只是三分鐘熱度上一次沒有效果就加更多的培訓,結果毫無效果,自己在各種培訓老師中間反復協調,忙的不可開交卻成了費力不討好的人。
做一件事容易,長期堅持做同樣一件事很難。在管理技能、創新技能提升上也是,我們往往犯的錯誤就是東一棒槌西一榔頭,今天請教甲明天請教乙,自己后來想找一套成體系的做培訓,無奈講師千千萬,觀點各異,我們也總不能把所有人都聽一遍。
我也曾無數次面臨過這樣的難題,在去過很多企業講授管理課程之后,不少學員都提出了這樣的困惑:
薛老師,我們學的課程基本上單次的,沒有那種系統性,我們其實能力沒有那么強,要將很分散的內容集中運用到管理上,說實話有點困難,找不到其中的一定聯系。
薛老師,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有時候上的課吧,中間間隔時間很長,上次講的早忘的一干二凈,也不是說我們偷懶,本身一次下來消化到工作中就要下功夫,還要忙日常工作,感覺這樣下來跟狗熊掰棒子似的……
薛老師,其實我們很多人的惰性還是有的,如果沒有接下來的考核啊、復盤啊、應用啊感覺學了也是白學。
集中反應的問題還有很多,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聽了這么多課程,依舊做不好管理。
創新也是同樣的原理,聽課還遠遠不能解決創新的能力,聽課后的反復實踐、深度反思才是根本。
企業家要明白第一點就是:“創”是過程,可以天馬行空想;“新”是目的,需要腳踏實地做。
企業家要明白第二點就是:尋方向需要天馬行空,那就是創新管理;站沙場需要腳踏實地,就需要流程管理。
而我撰寫本書的目的就是想為企業家提供提升組織創新力的方法,讓企業家能夠通過實踐與反思推動創新型組織,為企業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重點是在談創新。
本書從為何創新以及創新的“大敗局”入手,剖析了先進企業創新的現狀,給出了突圍之道——“兩大思維+三個模型”同時,本書在理論部分穿插了大量熱點案例,通過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形式,深度剖析創如何提升組織創新力,以此保證讀者既能“讀得懂”,又能“有所得”,還能“可實施”。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對創新重新定義,并通過闡述各行業的失敗案例,表現出了創新的刻不容緩。在大時代背景之下以及商業邏輯的基礎上,打造創新型組織是各個企業的生存發展之道。
第二部分為大家提供了提升組織創新能力,推動創新型組織構建的“2+3”,即兩種思維和三種創新模型,包括大數據思維、創造性思維,以及TBSU模型、DRCS模型、FCED模型。從突破創新困境、解決現有問題、推動交叉創新三個層面出發,激發組織成員的創新力。
第三個部分的主體是企業家與管理者,讓企業家首先形成創新意識,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隨后在帶動組織成員進行創新,實現“教人先正己”,并用創新驅動組織發展。
大數據時代,新商業模式下的創新,雖說是一個全新的格斗場,說到底還是在于組織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創新升級儼然從“產品”過渡到“價值”,進入了“創造價值”的時代。如果你現在同我一樣對組織創新的重要性深信不疑,那么在創新時代,沒有什么比把培養組織成員創新力放在中心位置更為重要的了,因為創新決定成敗,只有不斷創新出新產品、性服務、新技術甚至是新價值,起亞才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與更大的利潤空間。
希望本書,能對你打造創新型組織有所幫助與啟發。在復雜的市場競爭環境中,讓創新變得更簡單!最后,也謹以此書送給和我一樣,不論環境如何變化,還能孜孜不倦探索、創新的有心人與企業,希望各位能馬到成功!。
本書的所有產品用詞,包含了技術、服務等一系列購買的價值。